贯通培养项目语文课程思政改革的设计思路与探索

2020-12-09 01:26左文燕
时代人物 2020年31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价值观思政

左文燕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北京 100176)

为了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北京市从2015年始开展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试验。我校贯通培养项目语文课程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努力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思政教育与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充分挖掘语文课程的思政元素

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应该是不着痕迹、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我们立足学科特色深挖思政元素,发挥语文课程的德育魅力。

挖掘语文思政元素要与语文学科特点和语文核心素养结合起来。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人文性的体现,后者也是课程思政要求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语文教育和思政教育具有本源的一致性与相通性,可以有效影响和引领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价值追求。我们从语文课程中提炼出四个思政元素。

第一,家国情怀。包括党和国家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责任担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在讲《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和学生一起分析廉颇蔺相如的性格特点。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表现了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廉颇知错能改,以国家大业为重而负荆请罪。学习他们的爱国情怀,“在大我面前不计小我”的责任与担当。

第二,人生态度。包括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品质等。在讲《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让学生了解苏轼“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此心安处是吾乡。”学习苏轼忘怀得失的态度,经历磨难挫折之后,依然能保持超脱旷达乐观的心态。

第三,文化自信。包括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尊崇和传承。学习“论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学习“逍遥游”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培育充满自然和谐的广大精神世界,守住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

第四,职业素养。包括爱岗敬业、工匠精神、求真务实、开拓进取、钻研毅力、批判思维、创新意识等。学习“景泰蓝的制作”,了解景泰蓝制作的特点:制作精细、操作繁琐、手工制作,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打通两个课堂,两个课堂相互补充

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的作用,不断加强第二课堂的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作用,打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实现两个课堂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第一,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有机融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思想情感的全面发展,使语文课程思政落地生根,内化于心。

情境教学法: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情感色彩的、生动形象的场景,引起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角色扮演、诗歌朗诵、音乐欣赏等。讲《窦娥冤》时,安排学生演课本剧。学生分工合作,自编自导自演,培养团队合格能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通过表演,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将同情弱者的情怀植入心灵深处,开出悲天悯人的圣洁之花。

任务驱动法:学生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完成既定任务,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的学习体系。在学习观后感写作时,结合学校和学生特点,选择让学生观看《大国重器》然后写观后感。《大国重器》表现了装备制造从业者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和爱国情怀。学生在观看时,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而且还从中学到了严谨专注的态度和素质,顺利完成观后感的写作。

问题教学法:把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育价值观。如讲《我与地坛》时,提问母亲为我做了什么?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我”对母亲的情感是怎样的?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后,学生就会于潜移默化中认识到:要学会感恩,要学会珍惜,要学会换位思考。

第二,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作用。第二课堂由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是第一课堂的延伸、补充和升华,承载着更为丰富的教育内容与形式的教育阵地和渠道,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它能够培养学生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能力,形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第一课堂具有同等重要的不可替代性。成立具有语文课程特色的记者社、读书社、话剧社等学生社团,以社团为依托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和学科竞赛,并努力将学生社团创成品牌,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开发五个维度的评价体系和模式。

语文课程思政的效果从学生的行为、语言、文字、态度情感、价值观五个维度进行评价。行为、语言、文字、态度情感、价值观五个维度是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文化素养、道德品质的外化,是评价语文课程思政成效的重要标准。

学生思想意识过程中的知识内化和价值认同等,不能量化评价,应该采用质性评价,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评价方式可以用以下方式:

第一,书面交流评价:老师借助与学生书面交流的机会,如学生的作文、日记、周记、读后感等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提出善意的批评、诚恳的建议、殷切的期望等,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第二,交谈评价: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看法,了解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交谈的问题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的需要和教学要求来定,与学生交谈时尽可能使用简短的鼓励性语言。

第三,自我总结式评价:学习到一定的阶段后,组织学生对自己的语文学习状况和学习水平进行诊断,深刻反思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看一看自己哪些方面有了进步,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如何改进,从而达到自我提高。

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者先受教育。我们通过三个结合来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证语文课程思政能够做实、做细。

第一,语文党支部工作与教学部课程思政工作相结合。语文党支部组织语文教师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做好思想引导和行为示范,教师要四个“引路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

第二,语文教师素质的提升与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相结合。集中备研提高教学水平。利用每周一次的集体备研,统一教学进度、分配任务、分享经验与方法,探讨问题与对策。召开教学研讨会,邀请教学部教学成绩突出、学生喜爱、同行认可的教师与大家分享收获、经验和心得,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集中培训提高专业素养。邀请同行为教学部教师做专题培训为老师们拓宽视野、提供思考的角度和途径,提高老师专业素养。

第三,科研与语文课程思政相结合。语文教师善于在教材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在开展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的同时,及时总结、归纳、提升,并组建科研团队、申报课题、发表论文、出版教材或专著,形成科研亮点。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将遵循语文课程自身的运行规律,对语文课程进行深度开发,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核心内容与要求有机地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改进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评价,探索出一条语文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价值观思政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