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

2020-12-09 07:15尹春雄
中国金属通报 2020年22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矿山生态

尹春雄

(云南省地质工程勘察总公司,云南 昆明 650051)

中国是矿业大国,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社会不断进步,矿产资源的开发期初是粗放式的发展,逐渐转向精细化,实现了持续性发展,启动了“绿色矿山”开发模式。但是,由于体制没有完善、管理模式没有更新,加之一些历史原因,导致效果不良。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矿产资源开发活动过快,采用粗放型的开发方式,在开发过后还留下了很多的问题,诸如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存在,使得矿山地质灾害经常发生,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1]。中国走创新发展道路,注重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并实施开放和共享,将这些发展理念用于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中,使得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矿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非常突出,也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低于历史遗留问题有效解决。

1 矿山地质环境的工作背景分析

1.1 矿山地质环境修复的探索阶段

从2000 年至2002 年,中国就已经对矿山环境修复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进行严格规范,选择了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示范点,将重点治理地区作为示范项目[2]。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的稳步推进,为全国其他地区矿山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了一定实践参考价值,使得后续的各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顺利展开。

1.2 矿山地质环境推进的探索阶段

通过总结以往的矿山修复项目经验,在此基础上于2003 年至2009 年对修复的规模进一步加大,安排的项目数量累计已经超过了1500 个,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具体实施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财力,随着环境治理范围不断扩大,资金短缺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个别的矿山地质环境修复过程中资金短缺,会导致环境治理工作不彻底。

1.3 矿山地质环境修复的调整完善阶段

从2010 年至2015 年,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投入重点明确,方向也明确,由之前将资金投入到零散项目转变为将项目经费进行集中管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区域面积可进行扩大,形成了一个完整项目。从2000 年到2013 年这十几年时间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已经达到1900 多个。在这一时期,国家增加了此项工作开展的财政拨付资金数量,方向也非常明确,突出了重点,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做到对环境治理区域进行合理规划,分布实施,本着连片治理的理念,完成项目实施的可持续性,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到位[3]。

1.4 矿山地质环境修复的成就

中国的财政部以及国土资源部在2013 年就颁布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办法,其中提及了专项资金管理方面的内容,要求规范项目管理,明确资金使用方向,不能造成浪费,当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之后,要调查治理工作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否存在二次破坏的问题。治理项目中,要做到集中治理,评估恢复效果。通过对38 个资源枯竭城市的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修复,平均每个资源枯竭城市的修复投入达到1 亿元,治理工作持续但年。在2012 年安排了42 个矿山实施地质环境治理,并树立示范工程。导致2014 年底,中国由于采矿所破坏的土地面积非常大,已经超过了3000000 平方公顷,当前这些破坏的土地正在逐渐恢复,治理面积超过800000 平方公顷,恢复治理率达超过25%。

2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其一,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经历了一个过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专项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矿山绿化”从点源管理到持续区域管理,随着治理内容的逐步增加,生态修复的需求更加突出。

其二,矿山的地质作用越来越重要,从单纯消除土地灾害隐患到促进经济结构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和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充分体现了绿色发展战略。

其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内容仍然十分有限。它只处理了一些明显的、突出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没有时间去关注隐藏的水土污染治理,或者关注水和土地球形化学问题尚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4]。

其四,因受矿产资源开发相关政策的限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使用也受到限制,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内容只包括引发地质灾害隐患区域处理、矿山开采废弃地的再利用。地质治理工作还未深入到实际生态环境修复项目中,治理范围不够全面,缺乏区域性特点,导致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效果不明显。

其五,在治理方式上,仍然局限于一个地方仍属于点源补课型,还没有形成区域性和分水岭性特征,因此,不可能形成区域和流域的区域效应[5]。

其六,生态环境的功能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流域性同时,也是多学科、多学科、多方位治理的集合体,单一工程和局部治理不能达到生态修复的效果。

3 新常态下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

3.1 不断创新环境治理理念和模式

其一,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中就包括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这一项。为贯彻创新环境治理理念,要落实“绿色、创新、开放、协调”,围绕生态修复最终目标,将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工作质量提升上去,推动生态环境修复项目的快速落实[6]。

其一,不断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机制,政府部门要做到专款专用,避免出现资金拨付下去后使用地方不明确现象,督促企业将环境治理工作落实到位,为生态环境构筑一个健康屏障。

其二,将绿色开采理念向矿企进行宣传,打破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水平的壁垒。做到与矿区周边居民生活区改造、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移民搬迁、废弃矿山土地的开发利用工程项目有效结合,将对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转变为对生态环境的治理。

其三,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不同地区的地质环境有所差异,所以,要针对各地区实际情况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现阶段,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实施标准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国家财政部门拨付的资金还未充分发挥作用。

对具有代表性的矿山进行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后,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积极推广。将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经验进行总结,制定出一个技术标准,为今后矿山地质环境科学治理提供技术支持[7]。

3.2 不断提升地质环境治理的技术

突出区域、流域、综合生态修复效果,生态修复模式应集中衔接。集中度是指项目的集中度问题是集中的;毗连性是指盆地内相邻且相同的地貌单元构建与区域协调相结合的生态社区。

3.3 不断完善环境治理精细化研究

其一,不断完善环境治理精细化,就是要启动新一轮的精细化生态环境修复计划,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的调查工作,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整理,根据调查的结果对生态修复功能做好评估工作[8]。在矿山地质环境生态的修复中,需要实施精细化干礼,治理后对环境区域审视,对没有进行治理的区域展开调查工作,并予以评估,对于隐性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诸如水土破坏问题、化学污染等等展开调查,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以获得良好的流域性治理效果,促进区域环境的发展,提高生态环境的整体性,最终实现生态环境修复的总目标。

其二,调查内容。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调查中,主要了解区域地质环境的现状以及环境对矿山开采的承载力,对此做好评估工作,分析以往矿山环境治理所获得的效果,同时评估工程适用性,对治理工程进行总结,明确工艺工法上是否有欠缺,分析由此所获得的生态效益。

其三,调查项目要实现的目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要实现目标了,就要制定环境修复计划,明确修复的任务,做好规划工作。发挥政策的指导作用,以此作为依据展开修复工作,明确修复的效果。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生态修复机制,还要在体制上不断健全,走创新发展道路,以获得更好的修复效果[9]。

4 结语

通过上面的研究可以明确,在“十三五”期间,中国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绿色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受社会关注,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当前来看,矿山地质环境破坏问题将得到解决,虽然生态环境修复迎来了机遇,同时也面临挑战,使得治理问题更加全面,在治理模式上也不断完善,随着生态修复理念的创新,技术方法的创新,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工作将全面展开。中国的五大发展理念是重要的指导思想,促使中国的的矿山地质环境全面展开,随着环境智联的提升,发挥创新治理模式的作用,矿业产业的发展也被带动起来。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矿山生态
国家乡村环境治理科技创新联盟
在矿山里耕耘(国画)
“生态养生”娱晚年
智能化矿山建设在中小型矿山的应用探讨
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及对策探讨
住进呆萌生态房
繁忙的矿山
绘就美好矿山五彩画卷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