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下的高校思政开放教学模式研究
——以沈阳工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为例

2020-12-09 01:26陈树步
时代人物 2020年31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形势导向

丁 静 陈树步

(沈阳工程学院招生就业工作处 辽宁沈阳 11013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应届毕业生作为就业主力军,承担着就业压力,为更好的引导毕业生深入分析就业形势,在思政教学中融入就业形势及相关就业问题,将就业问题融入思政课中,有助于毕业生积极面对就业,培养学生明确就业目标,缓解就业难等问题,同时也可以有效发挥思政教学的良好作用。

就业导向下的高校思政开放教学模式研究的意义

思政课程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是一门极具时代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教学,目前高校思政教学和就业导向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的研究还很欠缺,思政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使得思政课程难以消化;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教学将实际学习情况以及专业特色相结合融于教学中,围绕培育和提升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一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教学改革,逐步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特色思政教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就业导向下的高校思政开放教学模式研究的可行性

应用型本科教学目标与办学特点决定了,要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体系,引导和带动整个教学的开展;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渐形成专业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思政课应与其他专业课一样,在就业导向下开展思政课程。目前课程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也积极推动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如线上线下课程,社会实践内容,网络平台建设等等,如果思政课程能开展更为广泛的教学形式,也必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在高校思政开放教学模式的研究具有充分的可行性。

就业导向下的高校思政开放教学模式研究的目标

思政课教学中积极导入就业、创业理念,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中充分了解国内外就业形式与企业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与专业素养,更好的实现就业与创业。

发掘思政教学与就业指导教育之间的关联,就如何提升学生的就业水平为中心话题,开展多样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特别是思政课的教学实践部分,打造以就业为导向的特色办学体系,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课开放式教学模式,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积极的就业价值取向,加强人才教育的实效性,缓解人才就业困难的局面。

以沈阳工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为例,就业导向下高校思政开放教学模式研究的具体措施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将就业及创业内容融于思政课体系建设中,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教师需要学生充分了解国内外政治与经济形式,了解现代社会就业面临的新挑战与机遇。在毕业生总量增加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压力的情况下,出现毕业生有也不就和无业可就的情况。具体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行业的国内外就业形势,制定并加入《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大纲,将传统的思政课程转变为新课标下的思政形势,为学生指引出一条学习与就业相结合的道路。

《形势与政策》课程开放教学模式搭建。课内实践教学上,可通过运用企业面试型的模拟教学,将抽象的理论转为具体的生活工作场景,学生自己设计面试问题并解答等形式;可紧紧围绕“企业注重个人进取精神还是集体写作精神”“人生的价值是奉献还是索取”等社会就业热点问题进行探讨。课外实践教学上,教师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和锻炼的引导,利用假期有效安排学生深入社会,走访以往用人单位,了解市场,有针对性的安排学生进行企业实践,在此过程中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用人的标准,强化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更好地树立自己的择业目标。

《形势与政策》课程线上搭建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利用高校网络教学平台搭建相关《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能够更系统的学习课程,了解就业形式,让学生能够在课外之余回顾课堂内容,并能将就业导向和思政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学习,教师具体可添加日常作业,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等。

综上所述,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就业导向开放教学模式改革,不仅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也是帮助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切实提高就业实力的有效方法。本文提出了针对一门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举措,希望有所裨益。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形势导向
“偏向”不是好导向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犬只导向炮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坚持两个导向 顺势而为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