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地基在沿海公路深层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2020-12-09 08:28王亚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0年22期
关键词:工后桩体路堤

王亚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设计管理总院,上海201206)

1 软基处理方式简述

一般而言,深层软土地基处理的方法主要有夯能置换法、堆载+排水固结法、桩体复合地基、轻质路堤等。

1)夯能置换法。使重锤从高处落下,利用夯锤的冲击能量以波的形式改变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在地基一定深度内改变了地基土的孔隙分布,迅速提高了地基的承载力和压缩模量,还可以提高路基的稳定性,减少沉降,增强土体的抗液化能力,形成比较均匀的、密实的地基,主要以强夯法为代表。

2)堆载+排水固结法利用横向或竖向排水体在地基土中形成排水体系,在土体的重力作用下缩短土体的排水通道,加速软土地基的排水固结,提高软土的强度。

3)复合地基法。复合地基是指天然地基在地基处理过程中部分土体得到增强,或被置换,或在天然地基中设置加筋材料,加固区是由天然地基土体或和增强体两部分组成的地基。一般比较常见的有加固土桩(水泥搅拌桩、高压旋喷桩)、挤密桩(砂桩、碎石桩)、CFG桩、刚性桩(管桩、方桩、混凝土桩等)。

4)轻质路堤。通过降低路堤自重荷载减小总沉降,增强路基的稳定。比较常见的路堤填料有粉煤灰、土工泡沫(EPS)、现浇泡沫轻质土等[1]。

2 工程实例

福建沿海某道路为一级公路,全长8km,设计速度80km/h,路基宽50m,设计车辆荷载为公路-I级。

2.1 地质情况

工程所属地质单元为海岸冲淤积阶地,根据勘察报告,地质条件如下:

1)①填土(Q4ml):浅灰、灰褐色,稍湿,松散,成分较杂,均匀性很差,以黏性土为主,含中粗砂、碎石、耕土,厚度为0.50-4.80m。

2)②淤泥(Q4m):深灰、灰色,饱和,流塑-软塑状,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摇振反应慢,切面较光滑,局部为淤泥至土,海积成因;此层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强度低的特性,属高压缩性土,沿线均有分布,夹有细砂②1透镜体。本层厚15.10~23.80m。

3)③粉质黏土(Q4al-pl):浅黄色,浅灰色,灰白色,可塑-硬塑状,以黏粒、粉粒为主,局部含砂量较多,属中等偏高压缩性土,力学强度较低,冲洪积形成,本层厚度为0.60~11.40m。

4)⑦残积砂质黏性土(Qel):灰黄色、灰白色,可硬塑,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中等韧性,由花岗岩风化残积而成,厚度为1.30~9.60m。

2.2 力学参数指标

根据室内土工试验,对主要土层的力学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

3 处理方式适应性

从处理效果、环境、造价、工期等方面,对前述几种常用的地基处理方式的适应性进行分析比较:(1)夯能置换法。适用于加固碎石土、砂土、塑性指数小于10的黏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以及泥炭等。处理深度根据夯能大小,处理深度一般可达到7~8m,施工工艺简单,速度快。但对于饱和性黏土、淤泥的处理效果一般,而且对周边环境影响大,考虑到工程周边建筑密集,村庄较多,此种方法难以采用。(2)堆载+排水固结法。这是一种常用的软基处理方式,但不足之处是预压期较长,由于本工程的工期较为紧张,也难以采用。(3)轻质路堤。轻质路堤已在许多高速公路工程中采用,主要用于桥梁后的高填土区域,减少填筑的土体重力,但造价较为昂贵,难以大面积采用。(4)复合路基。桩体复合地基的处理方式较多,主要以桩体的强度分为柔性、半刚性、刚性桩。造价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刚性桩造价高,柔性桩造价低。

综上所述,本工程80%以上的路段均存在15~26m的深厚淤泥软土,综合考虑工期、造价、环境等因素,拟采用桩体的复合地基处理方式。

水泥搅拌桩主要是确定桩长、置换率、水泥掺量,其中,桩长是主要因素。水泥搅拌桩加固一般以穿透淤泥层,达到承载力相对较高的土层为宜,但如果无法穿透时,可以考虑重点加固淤泥层的上层土层,因为路基受力主要作用至路面结构以下7~10m,只要在淤泥上层形成一个相对承载力与变形模型较大的硬壳层,且总的路基变形(包括软弱下卧层)符合技术标准,就能够有效减小桩长,既节约了投资,也保证了处理效果[2]。

4 工程实际应用

4.1 计算原理

考虑到本工程搅拌桩的桩长难以穿透淤泥层,因此,复合地基的沉降S应包括复合地基加固区的沉降S1和加固区下卧层的沉降S2两部分,即:

加固区的沉降可按式(2)和式(3)计算:

式中,Epsi为各层桩土复合压缩模量,kPa;Ep为桩体压缩模量,

kPa;Esi为各层土体压缩模量kPa;Δp1为地基中各土层中点的附加应力,kPa;Δhi为各土层的初始厚度,m;m为置换率。软弱下卧层S2按相关规范予以计算[3]。

4.2 基础条件

路基宽50m,边坡1∶1.5,填土厚度3.5m,填土容重18kN/m3;路面结构厚0.7m,平均重度23kN/m3;路堤加载方式:9个月完成路基填筑,预压期3个月,3个月完成路面结构,总共用时15个月,工后沉降基准期180个月;沉降修正系数1.2;工后沉降要求≤0.30m。

4.3 沉降计算(分层总和法)

4.3.1 不进行地基处理时

施工期末的沉降为0.363m,工后基准期末的沉降为0.777m;工后沉降Sp=0.777-0.363=0.414m>0.3m。则计算得出的工后沉降大于工后沉降,需要进行地基处理。

4.3.2 采用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处理时

拟采用的水泥搅拌桩桩长12m,桩径0.5m,桩间距1.2m,正三角形布置。计算出加固区的工后沉降Sp1=0.269m,软弱下卧层的工后沉降Sp2=0.018m,则地基总的工后沉降为Sp=Sp1+Sp2=0.287m<0.3m。经过地基处理后,工后沉降可以满足要求。

5 结语

复合地基是处理沿海深层软土路基的主要方式,选择桩型时,要重点考虑软土性质、造价、工期、周边环境等约束条件,综合比较、因地制宜,才能保证路基的使用效果。

猜你喜欢
工后桩体路堤
桩体模量和加筋体刚度对路堤稳定性影响分析
地铁车站支撑拆除对围护结构的影响
道路软土路段沉降影响因素及处理方式研究
铁路浸水路堤优化的边坡稳定分析
隧道衬砌缺陷处理工艺带模注浆与工后注浆综合工效浅析
路堤下CFG桩复合地基稳定分析方法探讨
热—力耦合下能源桩沉降和荷载传递特性的数值分析
桩筏基础桩土荷载分担比研究
沥再生工后抗滑性能预测模型
黄土高填方工后沉降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