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开发过程中的知识显隐性转化研究

2020-12-09 03:00卢宏宇叶琦琳
管理现代化 2020年6期
关键词:显性存量内化

□ 余 晓 卢宏宇 叶琦琳

(中国计量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如今,社会经济的发展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与管理。相较于显性知识来说,隐性知识在组织中的存量更庞大、价值更高,但是更难管理和利用,因此以隐性知识为主体实行有效的知识管理是组织实现战略利益的核心机制。正式标准文件提供了已经确立和批准的技术知识,可以看作是显性知识的一种载体。从知识的角度考虑,标准化为知识共享搭建了一个开放创新的平台,反过来知识支撑并推动着标准化工作的展开。

标准的开发就是一个隐性知识输入、显性知识输出的过程,知识从创造、整合、获取、传播到应用的过程和标准的开发过程非常类似,其中的每个环节都包含着显隐性知识的转移和转化。标准实施后,标准制定者与标准使用者之间的交互,以及技术的更新,促使标准文件不断地进行着修订完善,在此过程中,显性的标准知识融合到人工制品、服务和管理中,也内化为隐性知识,重新嵌入标准开发者和标准使用者的大脑中,成为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工作经验和技术。因此,标准的开发就是一个显隐性知识相互转化、不断升华的螺旋上升过程。

一、相关研究

(一)知识转化

波兰尼根据知识的表现方式将其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以言语、文字、符号等形式体现,很容易被编纂和转移,而隐性知识嵌入于经验和实践中,难以移动或提取。依照波兰尼对知识的分类方式来看,知识是一个从隐性到显性的连续体[1],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从知识的性质变化角度,知识转化包括外化和内化过程,分别指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显性知识的隐性化。Nonaka和Konnop[2]基于过程的视角提出了SECI模型,认为知识转化包括4个步骤:社会化、外部化、整合化和内部化,这一过程无限进行、循环上升。关于知识转化的研究主要围绕着SECI模型的应用与进一步的拓展,如有学者将SECI模型应用于新产品/服务开发过程[3]、小型制造企业的知识创造过程[4]以及协同创新活动中[5],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普适性与合理性;针对经典SECI模型的局限性和不足,耿新[6]引入外部环境力量建立了IDE-SECI模型,Li等[7]基于知识三分法——隐性知识、灰色知识和显性知识,构建了包含六种转化模式的G-SECI模型,以及褚建勋等[8]提出的量子知识创造模型(Q-SECI)等等。

(二)标准化与知识管理

从知识导向的视角看,标准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知识创新和知识动态演变的可视化结果[9],是知识的显性表达、规范和总结,提供了向市场展示知识和技术的平台[10]。标准开发通过知识互换、萃取以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其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新知识的过程[11]。

目前学者对于知识管理和标准化两者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对标准化的影响机制。知识是标准构建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12],通过知识整合、隐性知识吸收,可以加强对技术标准化流程的管控,产出具有高市场竞争优势的技术标准[13],帮助组织从被动的标准使用者转变为标准制定者[12],进而影响技术创新和组织绩效。基于网络视角,标准开发过程中,处于知识网络中心的企业与新标准的“知识距离”最近,因此更有可能基于其知识设定技术规则。新标准实施后,知识网络的核心成员拥有基础知识的优势,能够迅速开发出基于标准的创新产品,并推动技术标准的扩散、提高技术标准的价值[14]。有进一步的研究证明,知识管理和标准化之间存在更为复杂的互为因果的反馈机制。标准化过程实现了从知识创新到知识应用的循环转化,整合并传递着企业的知识与资源;随着标准的更新迭代,知识系统也进行着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动态演化[15]。同时知识管理作为手段,规范并推动标准化中的知识行为,保障标准化活动的有序开展[16]。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协同共进关系。

标准开发过程中,知识转化的模式和内在机制是什么?为解决此关键问题,本文将正式标准文件的开发视为标准知识外显化的过程,分析标准开发各阶段中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模式,以进一步明晰标准化的内在机理。研究对于增强组织标准开发能力、了解标准化动力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标准知识的转化阶段与机制

本文中的标准开发是指标准从诞生到应用再到修订或废除的全生命周期流程。引用最多的标准全生命周期过程由Cargill[17]公司提出,包括:初始需求、基础标准开发、文件/产品开发、测试和用户执行反馈;Söderström[18]认为,标准开发的过程分为标准准备、标准制定、产品开发、标准执行、标准使用和标准反馈等。De Vries[19]将标准化周期划分为标准需求期,标准开发期,标准实施期,标准反馈期。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和对标准化的理解,本文将标准开发的过程划分为标准潜伏期、标准准备期、标准制定期、标准实施期和标准反馈期5个阶段。其中标准潜伏期是一个新概念,在标准化工作的最初始阶段,个体、企业和组织并没有流露出标准化意识,也没有察觉他们现在的行为正在为后续标准化工作的正式展开奠定基础,这个隐秘而重要的阶段就是标准潜伏期。

按照SECI模型,知识转化包括社会化、外部化、整合化和内部化4个过程,社会化过程中个体两两间的交流,是知识转化的起始;外部化过程,个体聚集起来产生知识互动,知识由隐性转化为显性;整合化过程,显性知识经再加工后成为有序的显性知识集;个体对显性知识集领悟后获得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称为内部化。基于SECI模型,并结合标准开发的程序与特点,将知识转化划分为知识创生、知识互动、知识整合、知识扩散和知识内化,与标准开发过程一一对应,两个闭环过程相伴相生,螺旋式运作,见图1。

图1 标准开发阶段中的知识转化过程

(一)标准知识创生

在标准潜伏期,知识来源于个体本身自有的以及从外部获取的,隐性知识通过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进行传播,这些隐性知识包括个人技能,惯用工作方式,未成形的研究设想等。隐性知识可以在同事或者上下属之间直接传递,或者部门员工在共同工作和实践中,不断地观察、模仿他人从而习得,最具代表性的是师徒制的学习方式。此时隐性的知识与技能零散地分布在创生场中,知识系统呈无序状态,部门成员在相互模仿学习中交换彼此的认知,从而逐步与他人达成相似的或统一的意识和行为。处于组织环境之中的个体,尚未意识到他们正在进行标准化行为,但是这些隐性知识的流动,有助于提升组织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个体在交流过程中形成隐性的技术诀窍和管理经验,也更容易发现问题,产生新的标准化需求,标准知识的创生机制见图2。

图2 标准知识创生机制(1) i表示个体,g表示部门/团队,e表示企业/机构,o表示标准制定组织;虚线框代表隐性知识,实线框代表显性知识。后同。

(二)标准知识互动

标准准备期是隐性知识外化的阶段,外化即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在部门或者团队的会议或其他形式的互动之中,多个个体之间的隐性知识相互交流和碰撞,不仅分享自己想法,也分析讨论他人的观点。最终个体的思维模式和技能被转化成为团队内部的共同术语和概念,隐性知识经初步编码后显化,也就是形成文字记录、图表、概念、模型等。标准化准备期,个体的隐性知识上升为部门/团队的显性知识,部门的工作手册、技术手册、管理方案等等相应产生,此时知识系统呈低级有序,具体机制见图3。

图3 标准知识互动机制

(三)标准知识整合

标准制定期是显性知识聚合成为更有序的显性知识集的阶段。各部门/团队产生的新的显性知识,整合成为各个企业/机构的更为有序的显性知识集,然后各个企业/机构通过派出代表,参与标准草案的制定和投票,将各企业/机构的显性知识经协商一致后,整合为高度有序的正式标准文件。标准知识整合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次整合是由部门/团队层面,上升到企业/机构层面,第二次整合是由企业/机构层面,上升到标准制定组织层面。第一次整合时,部门/团队的技术手册、管理方案等通过企业/机构的内部会议讨论整合后,生成新的标准提案,第一次的整合机制见图4。

图4 标准知识整合机制1.0

第二次整合发生在标准提案上交至标准制定组织并通过后,标准文本作为一种协商一致的技术知识,制定中必须将制造商、生产方、客户等群体的知识进行整合运用,才能确保科学性和规范性。该过程中需要调动行业上下,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标准制定,并通过多轮集体会议、讨论等过程才能在组织内外部达成一致,将企业/机构的显性知识集成为行业公认的经编码后的显性知识,才能将标准制定出来。标准制定期,整个组织中生成系统化的显性知识,知识系统由低级有序发展为高级有序,整合机制2.0见图5。

图5 标准知识整合机制2.0

(四)标准知识扩散

标准的实施期,正式标准制定完毕后,在整个行业内进行自愿采用,显性知识从标准制定组织层面落实到企业/机构层面。正式标准在组织内外部的扩散和传播时,与环境和企业的交互作用中会引起不确定因素,偏离原有的短暂稳定性,知识系统产生涨落作用,由高级有序转变为中级有序,脱离平衡态。由于标准非强制性的特点,其他企业/机构采用时,可能根据自身技术条件,对原始标准进行适当地修改后采用。同时,标准在实践中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由此企业/机构层面产生标准实施后的意见,标准知识的扩散机制见图6。

图6 标准知识扩散机制

(五)标准知识内化

标准开发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标准反馈期,此时,显性的知识通过实践又重新内化,嵌入到个体的行为和头脑中,转化为个人主观的隐性知识。标准经过实践,相应的标准化产品进入市场,显性的标准知识及其衍生物扩散到更多的个体,建立起多维的知识交互网络。该阶段应适时评价和检查标准的适用性,针对问题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和预防措施,并根据市场反馈和需求变化,更新或者废止标准。显性知识内化吸收为标准制定人员和标准使用人员的隐性知识,形成组织/企业/机构内的标准文化积累,为标准知识转化的下一个周期奠定基础,促进新标准的产生。

当然,此时的知识不同于知识创生时的隐性知识,而是一种得到升华后的个人智慧和工作经验。组织的知识系统呈有序中的无序状态,有序是因为经标准化之后个体的知识和技能呈整体上的协同一致,但是经过知识内化,个体又产生了无序的隐性知识,为下一次标准开发活动做准备,标准知识内化的输入、输出以及转化机制见图7。

图7 标准知识内化机制

(六)标准知识存量动态变化过程

从知识创生到知识内化5个阶段,标准知识系统从无序到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到中级有序,再到有序中的无序,知识存量也呈动态变化。组织知识存量=显性知识存量+隐性知识存量。在标准潜伏期,由于个体间的交互,隐性知识存量增加,显性知识存量不变,因此组织的知识存量上升;在标准准备期,个体间交流更为频繁且开始产生管理方案、技术手册等显性知识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同时递增,组织知识存量上升速率加快;标准制定期,需要将显性知识清洗、筛选、整合,显性知识存量下降,而隐性知识基本保持不变,因此组织的总知识存量下降;标准实施期也就是知识扩散阶段,可能会产生多个由原始标准文件修改采用后的新标准文件,组织也会制定标准实施效益评价报告,显性知识增加,组织内隐性知识基本保持不变,因此组织知识存量上升;在标准的反馈期,经对市场和需求的进一步认识后,知识重新内化成为个体成员的隐性知识,此时显性知识存量不变,隐性知识大幅增加,因此总的知识存量呈上升状态。标准开发过程中知识存量变化曲线图见图8。

图8 各阶段组织知识存量变化

图9 ASTM的知识转化的组织与机制设计

三、标准开发过程中知识转化模式——以ASTM为例

美国实验材料协会(ASTM)是一个全球性的标准制定机构,目前拥有来自140多个国家的30000多名会员。从1898年成立以来,ASTM已经制定了1.1万多项标准,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借鉴和采用,以高市场适用性而著称。本文以ASTM为例,分析其标准开发过程中知识转化模式,研究发现ASTM的知识转化具有包容性、无边界、统筹化、全球性和追求卓越的特点,见图9。ASTM模块化的组织和机制设计,促进了其内部标准知识转化的过程,实现了知识管理能力和标准化能力的螺旋式上升与协同发展。

(一)ASTM包容性的知识创生

在知识创生阶段,组织的主要工作是充分尊重成员个体差异、坚持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营造一个吸引和鼓励成员之间进行知识共享的良好氛围。在组织设计上,ASTM始终秉持着开放包容的理念,任何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都可以提出新的标准化需求;并且在标准开发过程中持续关注少数人的意见。机制设计上,新成员在加入ASTM后,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跟进,帮助其快速融入组织、掌握基本知识;同时,新成员可以免费申请导师计划,由经验丰富的成员提供一对一的指导,成员通过“师徒制”进行观察、实践和模仿,从而习得隐性知识,为下一步的知识转化过程奠定基础;此外,ASTM针对学生群体设立了学生会员,学生会员可以免费参加研讨会、学生竞赛活动,申请ASTM提供的奖学金和实习机会。对外开放、对内包容的组织与机制设计为ASTM营造出经验交流和知识共享的良好环境,形成组织共有的隐性知识。

(二)ASTM无边界的知识互动

标准开发的准备期,隐性知识在更大范围内扩散和分享,发生质变,即外化为显性知识,此为知识的互动阶段。组织设计上,ASTM会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成立对应的工作组,体现出了团队化、灵活性和无边界的特点,有利于打破成员之间的沟通障碍,加快知识传递。工作组通常仅设4~6个成员,方便平衡利益和分配任务;同时为确保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参与,工作组允许非ASTM成员加入。在机制设计上,工作组成立后,内部成员会在现场或者线上进行广泛地讨论,分享评议和意见;此外,准备阶段的工作流程明确而严谨,标准制定工作开始之前,就要进行工作项目注册备案,确定标准名称、主要范围和工作计划;在标准准备期,所有注册成功的工作项目都会在ASTM网站上公示,关于标准的讨论、决定和技术数据也都被保留并发布,便于公众随时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进行评论和监督。在此阶段,个体的想法、知识、技能通过集体讨论的转化机制输出为显性知识:标准提案、小组会议记录、工作计划等等,为标准的开发过程做准备。

(三)ASTM统筹化的知识整合

标准的制定过程主要包括标准草案的编写和投票审核,标准的起草、投票、审核是显性知识整合的阶段。在组织设计上,ASTM具有开放的结构体系,工作小组编写的标准草案对所有技术委员会会员开放,有利于整合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机制设计上,ASTM有其非常严格、规范和科学的标准制定办法。草案的投票审核需要历经工作组、分技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常设标准委员会和社会评议。分技术委员会投票阶段回收率和赞成票分别要达到60%以上和2/3以上,技术委员会投票阶段需要有90%以上赞成票。常设标准委员会进行标准审核时,不仅需要提交标准草案,还需提交投票过程报告以及修改细则;在标准制定过程中ASTM始终秉持全员参与、共同协商的原则和理念,全面整合相应的标准知识;一项标准的开发通常要耗费大量时间,ASTM对互联网的充分应用使得知识整合速度加快,缩短了标准开发周期。专家通过网络国际会议参与标准草案的讨论,当达成共识后,参与标准制定的每一位利益相关者的知识都融入到标准之中,技术和经验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得以丰富和拓展[20]。

(四)ASTM全球性的知识扩散

新标准发布实施后,其中包含的显性知识由ASTM标准扩散到全球各地的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体,进入知识扩散阶段。组织设计方面,ASTM是一个国际性组织,其成员也来自世界各国,这使得ASTM标准面向全球的扩散成为可能。机制上,新标准发布的同时,ASTM会提供红线标准和历史标准。红线标准是ASTM首创的一种标准形式,它提供了标准修订的细节,方便识别和比对标准新旧版本的不同之处,对用户了解标准的改进和发展轨迹具有重要作用;为推广标准并且吸引世界各地的技术专家加入,ASTM设立谅解备忘录项目,该项目的合作伙伴可以访问ASTM的所有标准,并参与标准制定;ASTM还为伙伴提供技术培训和专题培训,促进标准知识在全球范围内最大限度的传播。

(五)ASTM追求卓越的知识内化

标准的生命在于实施。标准知识经应用后,标准制定者和标准使用者都会从实践中领悟与吸收标准知识,并重新内化成个体特有的隐性知识与技能,为下一轮的标准知识转化活动做准备。从组织设计上来看,ASTM有140多个专业技术委员会和来自不同领域的杰出专家,共同指导并推动标准知识的吸收和内化;技术委员可以随时对已发布的标准提出修订,有利于及时解决问题。在机制设计上,各分技术委员会每年召开两次会议,讨论是否需要对标准进行补充和修改;已经发布的标准每两年审定一次,每5年必须进行修订、重新发布。在不断地修订和完善的过程中,成员对标准和标准化又产生了新的认识和工作经验;ASTM标准发布后,世界各地的企业、机构应用标准来指导具体工作,显性知识变成具体的措施而付诸实践,个体在实际演练中产生主观理解,内化成为新的隐性知识和技能,为下一轮的标准知识转化过程做准备。

四、结 论

标准开发过程本身就是知识与经验编码化后再集成的过程,目的是实现标准知识的共享。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出发,对标准开发过程中显隐性知识的动态演进过程展开了研究,将标准开发过程中的知识转化分为5个阶段:知识创生、知识互动、知识整合、知识扩散和知识内化,分别与标准潜伏期、标准准备期、标准制定期、标准实施期、标准反馈期相对应。并对每个阶段的转化机制、转化方向、知识特性、知识系统的有序程度、知识存量进行了分析。

知识创生时的知识特点为隐性和无序,知识的转移存在于个体面对面的交流之中;知识互动期,知识在多个个体之间转移,由无序变为低级有序,由隐性转化为显性;知识整合发生在标准制定期,标准化知识从部门/团队层面转移到组织层面,成为更加复杂的显性知识集,达到高级有序;在标准的实施期,标准知识扩散到企业/机构层面,知识系统从高级有序又坠至中级有序的状态;知识内化期个体对标准文本进行理解和反思,从而突破固有的显性知识,领悟到新的隐性知识,标准知识系统呈有序中的无序状态。知识转化模式的5个阶段是不断循环的,在该过程中,组织标准化水平也随之螺旋上升。最后以国际性标准制定组织ASTM为案例对理论进行了验证,ASTM在标准开发过程中的知识转化符合上述5个阶段且具有包容性、无边界、统筹化、全球性和追求卓越的特点,对于我国激发市场活力、打造新型标准体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若要提高团体标准的质量和兼容性,可从标准知识转化的5个阶段入手制定对策,为每个阶段的知识转化塑造合适的场域和机制,以加快标准知识转化速率,提升标准知识的规范性。□

猜你喜欢
显性存量内化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存量时代下,房企如何把握旧改成本?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吉林存量收费公路的PPP改造
腐败存量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家族发作性睡病伴性染色体显性遗传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