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高中地理课堂中的问题设计

2020-12-09 05:35林文明
写真地理 2020年41期
关键词:问题设计

林文明

摘 要: 目前地理高考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素养,在此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问题式教学”备受青睐。作为地理教师,必须优化是地理问题,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本文从地理问题设计素材选取、地理问题设计遵循的一般原则两个方面展开探究。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堂;问题设计;素材选取;一般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41.181

近年来,各省市的地理高考试题已经由原来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转向“素养立意”,即着重考查学生的地理素养。这种立意变化必然对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地理教师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原来的“满堂灌”、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显然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为了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逐渐形成,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对于一些地理现象、问题进行探究,最终由学生自己得到结论。在这个过程中课堂问题设计是一个关键环节,可以这样说,地理课堂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问题式教学的效果。下面结合笔者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地理课堂问题设计的一些做法。

1 地理问题设计素材选取

1.1 以常见的生活生产现象引入设计问题

地理学科的很多原理、规律,专业性强,教师讲起来比较枯燥,学生学起来困难。但地理原理和规律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教师在讲授这些原理,规律时,如能结合这些生活、生产现象,设计相关问题,可以起到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的效果。在讲授“水循环环节”这一知识点时,笔者以“汗水去哪儿了”为主题设计了如下问题:

(1)我们在运动流汗后一段时间汗水会变干,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水的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汗水蒸发后形成的水汽进入大气之后,水汽在大气中又有可能经历哪些转化?

(3)降水到达地面后又经历了哪些过程?

(4)这些水有没有可能再回到我们身上转化成汗水?

由于選择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学生在课堂中讨论热烈,兴趣盎然。在每个问题在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适时点拨,总结各个问题中所涉及的水循环环节名称,最后展示水循环空白示意图,请同学上台填写各环节的名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师经常将地理问题与生活、生产现象相联系,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就能自觉从生活、生产现象中探究蕴含的地理知识。

1.2 以课本图文材料为载体设计问题

地理课本中的图文是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依据,课本中每一幅插图,每一段文字均蕴含丰富的地理信息,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挖掘这些信息设计合理的地理问题。这样做能够锻炼学生的图文分析能力,教会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以“河流侵蚀地貌”为例,我以课本“河谷的演变过程”三幅插图及活动“张家界河谷的形成”为载体设计如下问题:

(1)观察三幅示意图,归纳河谷发生的变化。

(2)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3)一条河流的上、中、下游三个河段,其河谷形态有何不同?为什么?

(4)阅读活动材料,分析张家界河谷形态特征及其形成的内、外力作用。

以课本图文材料为素材设计地理问题,让学生觉得“有本可依”,学生也能从中学习到图文材料分析,有效信息提取的方法,而这恰恰又是目前地理中、高考中的一个重要的考查要求。

1.3 以学生的思维盲区动态生成问题

地理问题的设计需要考虑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教材等诸多方面,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教师在问题设计时不可能每个方面都考虑周全,在学生思考这些设计好的问题时,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这些情况即为学生的思维盲区。此时,教师不能对这些盲区视而不见,而应临阵发挥,就这些盲区设计相应的问题来解决。如上述“河流侵蚀地貌”的讨论中,很多学生在讨论流水侧蚀时河流的左岸、右岸无法正确判断。因此,我临时加了一个问题: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流,如何判断改该河流的左岸、右岸。学生经过讨论,教师点拨后弄清了判断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左右方位的判断,也会自觉根据物体的运动方向来确定。

目前的高考试题,“小切口,大纵深”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如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考题36题第一问: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学生在答此类题目时,往往不能根据题目要求答题,而是采取“大包抄”的方法,把所有能想到的要素都罗列出来,其结果是答案写了一堆,但真正答到要点上的很少,导致得分率低。这其实也是学生的思维盲区,其根源在于审题环节出现了问题。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设置相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比较。因此,我在评讲这个题目时,设置了三个问题:

(1)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自然条件。

(2)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3)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学生分为三组,分别对三个问题进行讨论。最终再将三组同学的答案进行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答案的差异,从而反思自己在审题环节出现的问题。

2 地理课堂问题设计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2.1 有效性

地理课堂问题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因此,一方面,问题设计前,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课标、考纲,考虑学情、班情,设计出有效的地理问题;另一方面,控制好问题数量,避免出现“满堂问”。

2.2 梯度性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同一堂课中的地理问题其思维深度应具有梯度,即由表及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问题过于简单,缺少思维深度,无法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问题难度更大,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铺垫,会无从下手。

2.3 科学性

地理问题设计包括三个方面:素材、问题、答案。每个环节都要求教师要字斟句酌,保证科学、准确、专业。

2.4 联系性

一是注意题目之间的联系,前一题为后面的题目服务,使学生形成完整的思维链,而不是让人感觉琐碎零散;另一方面注意前后知识联系,取得“温故知新”的效果。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
语篇教学中提问的有效策略
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深度备课略论
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探究
问题设计在美术探究式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对EEPO课堂问题设计的思考
精设计,巧提问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