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脏躁医案辨证分型规律及用药频数分析

2020-12-10 04:47董沁沁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87期
关键词:甘味频数医案

董沁沁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0 引言

分析脏躁始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妇人脏躁,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在《中医内科书》,讲述的脏躁主要是妇人病,但是此病的病机却有较多证型,但是总的应为脏躁是属于虚证范畴。现代医并没有脏躁病,医家把脏躁”归纳到情志病的范畴。对于脏躁病的研究文献还是比较多,通过文献以及医案的分析,大多数还是把他归纳为是抑郁症的一种,以围绝经期的妇女为多见。总的病机都离不开阴液不足,化热化燥导致心中烦躁。

1 研究内容

1.1 范围参考《中国中医古籍总目》

筛选出明清时期医案著作。选取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进行明清时期脏躁医案著作的检索和查阅。根据万方数据库搜索检索词,“脏躁”,在全文区中检索并筛查出明清脏躁病的相关文献。

1.2 对象及方法

本次总共找到到明清脏躁医学著作12 册,符合研究的文献102 例。采用频数分析进行数据处理,主要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和直方图描述数据分布特征,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先对所有病案中出现的频数达到一定数量的证型进行频数分析归纳,其中证型的确定均参考《中医诊断学》[2]的相关内容。其次再根据自身知识,以及资料查询对所有药物进行归类整理,通过频数归纳总结获得不同药物类型的主导作用及高频药物使用情况,再对药物的四气无味、频数分析。

2 脏躁与五脏的关系

2.1 从102 例病脏躁中把证型与脏腑的关系分成两表作出分析研究

通过图1 可见,通过在收集的医案中与五脏的关系主要以心及肝为主,比例均过半 数,分别为68.6%及54.9%,而次要者为脾及肾,比例分别为33.3%及26.5%,可以 判定为仅有一部份患者与脾肾有关,而涉及肺脏则仅有5. 9%,与胃、胆均为个别例子。

表1 脏躁与五脏的联系分析表(N=102)

图1

2.2 明清医案证型分析

表2 明清医案证型分析(N=102)

图2

2.3 脏躁症候分析

达52.0%亦过半数,之后为怠倦(34.3%)、心烦(29.4)、心悸(26.5%)、情绪异常或不稳(26.5%),属于比例较多的症候;纳呆(16.7%)、头晕(16.7%)、汗出(15.7%)、恍惚(15.7%), 属于较少见之共同病征,再其他如疼痛(11.8%)、易怒(10.8)、心神不宁(8.8%)、胸闷叹息(8.8%)等则可以视为个人病征。

2.4 方药频数分析

从102 病例所用的药物,列出其现频数达20 次以上者,从这些药中按其性能作出分析。

表3 明清医案症候分析(N=102)

表4 明清医案所用中药分析

图4 在102 病例中,共涉及药物160 种,出现频数高于22 次的共有16 种。出现频数最多按次序为甘草(82 次)、大枣(74 次)、小麦(55 次)、酸枣仁(53 次)、白芍(48 次)、柴胡(38 次)、郁金(32 次)、龙骨(29 次)、百合(28 次)、地黄(24次)、远志(23 次)、牡蛎(23 次)、夜交藤(22 次)、浮小麦(22次),明显在表中甘草,小麦及大枣这3 种在使用的频数相对比较髙,因此在治疗脏躁为主要用药。酸枣仁也是临床常用药,,酸枣仁在治疗心烦失眠中有很好的疗效,即能养心益肝,亦俱酸甘化阴的功效,同时白芍也具有很好的敛阴作用,具有养肝柔肝的作用,两者共享能养心血,调肝气作用,更大程度的弥补甘麦大枣汤治疗不足,另外茯苓既有安抚神志的作用,其健脾利湿的作用对于脏躁有实邪者能有很好的驱邪扶正的作用。

2.5 方药的作用分析

从常用的16 种中药中,按其归经、四气、五味作出累计频数分析。

图3 中可见症候最多为失眠,比例达67. 6%过半数,其次为;悲伤欲哭,比例

图4 在明清时代用药所用中药分析频数大于20

表5 明清时期对中药归经分析

图5 明清医案常用中药归经分析

图5 显示,药物的归经入心的次数最多(451 次),其次为肝(302 次),归脾胃 两经的频数亦非常相近,分别是285 次及279 次。入心经的药物较多显而易见脏躁与心的关系密切,肝经药物的用药种类较多,显示在临床上的用药较为分散,原因 是药物中同时兼具归脾胃两经。值得一提的是归肺经的药物则只有两种,分别是甘 草和百合。

2.6 明清医案常用中药五味分析

图6 显示,甘味在16 种药物中累计的出现频数最多(518次),甘味可以补、可以缓,可以和,可以调和药性,并且淡味在五行中附于甘,说明甘味药物在取得良好效果中处于很大作用。其次为苦味,因苦能坚阴,再其次为辛味,因辛能走,甘味得辛能之助把药物上载 心肺。

表6 明清医案常用中药五味分析

图6 明清医案常用中药五味分析

2.7 明清医案常用中药四气分析

表7 明清医案常用中药四气分析

图7 明清医案常用中药四气分析

2.8 方药的功效分析

从医案中频数处于前16 味的中药中按其主治功效作出累计频数分析。

表14 常中药物功效分析

图8

图8 显示,16 种常治疗脏躁的药物中,其中以补虚药占大多数(265 次),其次为安神药(201 次),补虚药和安神药出现的频数远较其他药为高,显示现今的脏躁仍以虚 证为主,但临床病征以失眠为主要表现。

3 讨论

通过对明清鼓脏躁医案的收集,归纳及各种证型和用药使用次数进行分析,可得出如下特点。

3.1 病变脏腑,心肝脾为要

脏躁属妇科杂病范畴,临床证候不同,病因病机各异。《医宗金鉴》云:“脏,心脏也,心静则神藏,若为七情所伤,则心不得静,而神燥扰不宁也,故喜悲伤欲哭,是神不能主情也;象如神灵所凭,时心不能明神也。即今之失志,癫狂病也。数欠伸,喝欠也,喝欠烦闷,肝之病也,母能令子实,故证及也。本病的病因病机有多种,但是总体而言还是因为七情过度,导致相应的脏腑失调,如忧思伤脾,怒气伤肝,从而出现阴阳失调,精液耗损,心脾两虚,肝气郁结等。

3.2 辨证虚实夹杂,以虚为主

16 种常治疗脏躁的药物中,其中以补虚药占大多数(265次),其次为安神药(201 次),补虚药和安神药出现的频数远较其他任何2 位或者3 味药总合都高,表示如今的脏躁依然是虚证为主,同时在临床病征中失眠依然为主要表现。

3.3 用药补泄以补为主

药物中用药最多为补虚药和利水渗湿药,但是明显补的药更多,临床上以失眠比较多见,所以以宁心安神,调整睡眠为重点。

3.4 证治对应,辨明主次

本病主要的以心脾两虚,心神失养,肝肾亏虚,肝郁气滞,心火炽盛,心阴亏虚,心肾不交,肝郁化火,气滞血瘀等证型。临床上以失眠为主要的症状。脏腑病变以心肝经为主,药物中以甘苦辛为主,药性多平。多用宁心安神之物。本 研究 分析 明清脏躁病医案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特点,证实两者的匹配关系,为今后脏躁病的临床研究治疗提供一些帮助 。

猜你喜欢
甘味频数医案
数据库技术在古代中医医案整理中应用研究进展
基于中医“五辨”思维探讨医案研读方法*
“我和甘味的故事”有奖征文活动
读中医医案应去伪求真*
“甘味”农产品 公益广告
“甘味”农产品
“甘味”农产品 公益广告
频数与频率:“统计学”的两个重要指标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
学习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