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权县红色军工印迹

2020-12-10 00:39张俊平
党史文汇 2020年11期
关键词:工部八路军军工

张俊平

高峪沟位于山西省左权县城东约50里的大山深处,周围群峰环绕,沟壑纵横,沟内坐落着高峪、杨家庄等几个古朴的小山村。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成立了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修械所和军工部修械三所,作为最早的军工生产基地之一,开启了八路军在太行山上军工事业的先河,书写了军工史上的辉煌篇章。近年,在杨家庄村发现三块用红砂石凿刻的墓碑,由此笔者不断挖掘相关史料,以期再现这段尘封已久、鲜为人知的英雄军工历史。

立足深沟建兵工

抗战初期,八路军的武器装备数量严重不足且质量低劣,有时不得不使用大刀、长矛等冷兵器与装备精良的日军作战。为了解决武器短缺问题,1937年11月,八路军总部在山西和顺县石拐镇召开干部会议,提出,除师级以外,各旅、团、游击支队以及地方政府和自卫队也要招募技术工人,开办修械所和炸弹厂。11月15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部进驻辽县(今左权县),从此修械所、修造厂、制造地雷和手榴弹的工厂遍及太行山区,其中在高峪沟建立的师属修械所,设备和技术工人主要来源于河北省峰峰煤矿、怡立煤矿和中和煤矿等处。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二册记载,在1937年10月间,中和煤矿有位叫金保全的工头,当敌人的铁蹄践踏到煤矿附近的时候,煤矿就停工,他想兑现一笔款项,但矿上无法偿付。他便把煤矿里的所有材料、工具、机器毅然决然地搬出,希望用这些物资去支援抗战。后来,他设法与一二九师政委张浩取得联系,接洽谈妥后,这些物资最终在高峪沟安置了下来。很快,一二九师师属修械所建立起来,并成立3个分所:高峪修械所(一分所)、杨家庄炸弹厂(二分所)、南沟染织布厂(三分所)。

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1939 年6 月中旬,八路军军工部正式成立。为加强军工生产,扩大炸弹生产规模,杨家庄炸弹厂和一一五师壶关县马家庄炸弹厂并入柳沟铁厂。合并后,仍有部分人留在杨家庄坚持生产和看守。同年10月,八路军军工部为加强军工生产,在组建军工部一所和二所之后,决定将一二九师先遣支队修械所、武安县政府修械所的设备和职工迁至高峪村,与一二九师修械所合并,组建军工部三所,所长为吴卓然,副所长为李作锦。12月17日,三所造出七九步枪一支,当时正值朱总司令55岁寿辰,为表达对朱总司令的崇敬之情,将其命名为“五五式七九步枪”。从此,三所开始批量生产步枪,月产30至50支。1940年10月,开始研制生产五○炮,到年底,首批生产40门供应部队。1941年春,由于日军对太行山区频繁“扫荡”,道轨钢供应中断。5月,步枪和五○炮筒的产量急剧下降,在此情况下,军工部命令三所组织生产五○炮弹。随着生产规模扩大,高峪军工部三所逐渐成为太行抗日根据地一个较大的兵工厂和武器供应基地。

1942年2月,日军大举进犯高峪军工部三所,将厂房和锅炉全部烧毁,三所逐步转移至河北省邢台县白岸镇小清泉村。6月,三所与四所合并。直到抗战胜利后,驻于高峪、杨家庄村的工人才陆续离开。

青山有幸埋忠骨

抗战初期,手榴弹的制作采用作坊式的土办法加工生产,条件艰苦。杨家庄村民杨天祥回忆: “兵工厂大约百十号人,都是人工操作,用风葫炉炼铁,一般需要4个人浇,8个人倒班炼成铁水,用铁斗把铁水抬到大北房家,地雷、炸弹、手榴弹的装药是自己加工的黑火药。”由于条件简陋、技术落后,在生产试验过程中,难免有人受伤牺牲。村民杨成辉回忆:“1939年3月,杨家庄上垴坪一窑洞内,装炸弹的车间发生爆炸,现场7人中有6人当场牺牲,技术工人魏增起因在窗口位置,被爆炸冲击波震入院内,幸免于难。还有一次,在杨家庄南梁上一处空地试验炸弹性能,在试验滚石雷时,10多个工人轮流用杆、杠子抬石雷上山,由于山高路陡,石雷不慎滑落,瞬间爆炸,2人不幸遇难。”当时,炸弹厂工人和村民将牺牲的同志分别安葬于村里的北台上和向阳两地,并立了红砂石墓碑,永志纪念。

高峪三所在对敌斗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1942年2月,敌人“扫荡”高峪村,工人自卫队队员王黑小在完成掩护任务准备撤退时不幸被俘。一个日军翻译走到他面前说,只要你老老实实地说出机器埋在什么地方、工人躲在哪里,以后不再给八路军干活,就放你走。王黑小怒目而视,一声不吭。那翻译恶狠狠地威胁说:“你不要不识好歹,得罪了皇军,小心你的脑袋。”“呸!”王黑小狠狠地唾了一口,骂道:“狗汉奸!你还有一点中国人的骨气吗?想从我嘴里得到工厂的秘密,办不到!”敌人恼羞成怒,端起刺刀朝他刺去,王黑小光荣牺牲。

军民鱼水胜一家

抗战时期,高峪沟几乎家家户户住有工人,由于工人多、住房少,一部分群众就主动搬到村后山上居住,把房子让给工人们住。由于生产子弹的原材料缺乏,群众主动献铜、献铁,还组织起来扒铁轨,组织妇女熬土硝。不论天寒地冻、路途艰险,他们长年累月赶着毛驴爬山越岭,把一筐筐原材料驮进工厂,把一批批武器送交部队。

许多村民将支援军工生产视为打理自家事务一样天经地义的事情,他们守护村口、封锁消息、照顾伤员、缝补衣服、赶制军鞋。危急时刻,舍小家顾大家。一次日军“扫荡”中,该村妇女宋爱金抱着几个月大的婴儿往山上跑,躲藏途中,孩子听到枪声吓得直哭。宋爱金怕招来日本兵,为了保护兵工厂和村民安全,她硬是用乳头捂住孩子的嘴。由于捂得过紧、时间又长,孩子活生生被捂死了。

农民保护工厂,工厂爱护农民。工厂始终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拉货付运费,献物按价收购,出工计报酬,不乱要差、乱摊派,使农民获得合理的经济报酬。每到农忙季节,工厂职工帮助农民抢种抢收。军民融合,鱼水情深。

军工精神励后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峪、杨家庄村民无论翻盖房屋还是在地里劳作,不时地就会挖出铁板、弹头、子弹壳等兵工厂遗留物件,每每发现都会精心保存起来。20世纪80年代,正在芹泉村读中学的杨家庄人杨彦红,经过杨家庄烈士墓地时,专门用笔记本记录了当年因生产试验炸弹牺牲在这里的兵工戰士的名字,保存下了珍贵资料。1996年的一次洪灾中,墓地和墓碑被冲刷无存。村民苦苦寻找,直到2017年,只找到三块墓碑和四具遗骨。村民们购买棺椁,按当地风俗妥善安置烈士遗骨于杨家庄半山坡上。

根据相关扶贫政策,杨家庄村被列入左权县32个脱贫攻坚整体搬迁村,八路军杨家庄炸弹厂旧址也在拆除范围之内。杨家庄村民积极呼吁,左权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史志、文旅等部门积极履职,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该处革命文物得以保留,还提档升级,2020年被山西省文物局公示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高峪沟正在得到保护开发,伟大军工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

(责编 杨挺)

猜你喜欢
工部八路军军工
元丰改制前后工部研究
五彩湾工部龙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军工大检阅
古代机构改革为什么难进行
忻口会战中的八路军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八路军、新四军拥有哪些武器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