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串为何和何为*

2020-12-10 00:41刘贤虎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设计教学

刘贤虎

【摘   要】问题串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架,实现“教、学、做”合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提炼在概念教学、计算教学、规则教学、解决问题教学中设计主题问题串的普遍性规律,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数学问题串;设计;教学

问题解决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育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阐述的四大维度之一,已成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解决所指的问题与平常的练习和习题不同,它是具有挑戰性的、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才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解决的核心在于问题,实质指向学生的思维。

一、问题串为(wéi)何

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是将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内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都应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双向的互动,实现双主体的双互动”[1]。如何发挥“问题”的引领作用,教师需要将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整体把握和深入思考,形成层层深入、逻辑关联的问题串。这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整体把握学习内容、提升学习效率和促进思维发展。

“问题串”常常包括what(是什么,即知识技能)、why(为什么,即所包含的知识及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结构)、where(从哪里来的,即获取知识的方法策略和数学活动经验)、how(怎样,指向知识的价值意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时应该向自己提出的问题。经常问这些问题是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发展的有效手段,而元认知水平的高低正是决定问题解决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问题串为(wèi)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中恰当应用问题串较为关键,问题串将教学内容整合为一体,使目标更明确,结构更清晰,活动更聚焦,能有效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各个版本教材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运用问题串导学导教的特点,如人教版“解决问题”内容从解题步骤上呈现了“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等问题串;北师大版整套教材更是以“情境+问题串”为其主要的编写特色。在实施过程中,问题串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内容的呈现过程、目标的达成过程有机整合在一起”[2],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四能和四基的发展。

三、问题串何为

作为教师,要善于在研究一些具体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相关教学问题串的普遍性规律,进而指导新的教学工作。

(一)概念教学,着眼多元表征从直观到抽象,促进意义建构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学习概念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揭示,指从大量的例子出发,以归纳的方式抽取出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小学阶段的概念大多是描述性的,如乘法的意义、角、分数、小数等。第二种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得出,属于概念的同化,即学习者利用已有概念来理解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明确概念的方式。如“倍”的概念就是建立在乘法概念的基础上的。概念的形成需要借助一定问题情境,使“新概念”与学生现有图式建立实质性的联系。一般情况下,概念教学需要关注的问题有:概念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和别的概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等[3]。

如人教版四下“小数的意义”一课的问题串如下(本文课例都源于人教版):

1. 0.4,0.78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能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或记录下来吗?(画一画,写一写)

2. 0.016表示什么意思?你能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或记录下来吗?(画一画,写一写)

3.你发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分别表示什么?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

问题串里的问题1、2是“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分别是什么”的具象化,问题3指向概念之间的联系,3个问题明确了学习的方向,能让学生整体把握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还可设计优质的子问题,不断追问,逐步触及数学知识的本质。如学生表示出0.4后,教师追问,你怎么知道这就是0.4?0.7怎样表示,0.9呢?在0.1,0.4,0.7和0.9中,你认为哪一个小数最重要?这样的追问,从浅到深,由表及里,指向核心概念——计数单位,能够促进概念的意义建构和学生的深层理解。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概念教学要遵循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过程。与此同时,概念的学习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情境表征、语言表征、图形表征、动作表征和符号表征等。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转化越顺畅,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越深刻。

(二)解决问题教学,探索知识应用从一般到特殊,彰显方法策略

解决问题教学在把“四能”作为目标的同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也是目标之一。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将数学问题解决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和回顾与反思[4]。人教版“解决问题”内容采用类似结构进行编排,一、二年级教材呈现三个步骤: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三、四、五、六年级教材变为: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这样的编排设计便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形成模式思维。

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应用过程,更是学习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如归纳、类比、转化、分类、优化、有序等,以及各种策略,如画图、列表、假设等的过程。教学中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处理,经历猜想、尝试和推理,比较、反思、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因此,解决问题教学关注的一般问题有:你是怎样解决的?你想到了哪些方法策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如五上“分段计费”一课提供的信息:收费标准: 3km以内7元;超过3km,每千米1.5元(不足1km按1km计算)。本课的问题串是:

1.杨叔叔坐了6.3km,他应付多少钱?(想一想,画一画,算一算)

2.尝试完成出租车价格表。除了用表格表示收费情况,你还能用其他的方式表示出分段收费吗?(填一填,画一画,说一说)

3.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想一想,写一写,说一说)

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发现、提出问题——发现按照一般的思路无法解决,引发思考“分段计费为什么不是单价×里程数”;以数学的思维分析、解决问题——先分段,再计算;训练学生掌握常见的问题解决的策略——列表、画图等,关注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问题解决后,还要督促学生深入思考是否存在某些隐藏的错误,能否找到更有效的解题方法,这一解题过程可获得哪些一般性的结论和启示等。

(三)计算教学,立足概念意义从特殊到一般,理解算理算法

计算教学在四基的视角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算理是四则运算的理论基础,它是由数和运算概念、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等构成的。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四则运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算理为算法提供理论依据,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通常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在教学设计时,要关注问题情境、学情以及应给予的学习支持。

如六上“分数除以整数”,教材先安排“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自己试着折一折,算一算”。接着计算[45]÷3,最后提出“根据上面的折纸实验和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教材借助直观模型(面积),支撑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根据认知基礎和学习经验,想到竖着分,直观地感受到4个[1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5],即[25]。还有学生会想到横着分,把5份再平均分2份,相当于把这张纸平均分10份,也就是求[45]的[12]是多少,[45]÷2=[45]×[12]=[410]=[25]。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将这两种方法与分数的意义、运算的意义相联系,回到知识的起点。学生接着思考“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发现只能用第二种思路。学生对比优化,发现分数除以整数(不为0),当分子是除数的倍数时,直接除比较简单,但更一般的方法是用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接着应脱离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计算[712]÷4,并借助数概念及运算意义进行表征,使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走向深入。这样可使学生从直观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地认识规律,也有足够的例子理解算理、归纳算法。

因此,“分数除以整数”的问题串可设计如下:

1.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折一折,算一算)

2.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折一折,算一算,比一比)

3. [712]÷4怎么计算呢?说说你的解释。(算一算,说一说)

4.结合以上计算,请你说说分数除以整数该怎么计算。(想一想,说一说)

计算教学的一般问题是:具体情境下如何计算,你是怎么想的?脱离情境变成抽象的数如何解释计算过程?这一类计算的方法是什么?

(四)规则教学,经历探究发现从猜想到验证,体验变与不变

小学数学中的定律、性质、公式及规律等教学,简称为规则教学(不包括计算教学)。教学中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合情推理,形成猜想,然后验证得出定律、性质、公式及规律等。“归纳”和“类比”是合情推理的重要方式,如教学“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乘法分配律”“比例的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常常利用归纳或类比推理。一般情况下,规则教学应提出的问题是:发现了什么?如何验证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前后之间有什么联系?还需再举例吗?发现规则后,合情推理还需往前走一步。学生既要借助合情推理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要利用演绎推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对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的表现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底边+邻边)×2,第二种是邻边相乘,第三种是底×高。组织学生讨论,发现第一种计算的是平行四边形的周长,第二种计算的是长方形的面积,这两种都不对。第三种学生一下子解释不清楚,引发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底×高呢。通过以下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验证。

1.借助数方格的方法,你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什么?(数一数,算一算,比一比)

2.你打算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后的图形有什么联系?(剪一剪,比一比,说一说)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你还能想到其他的验证方法吗?(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先借助数方格直观感受,接着进行探究,通过画、剪、移、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与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联系,即形状变了,面积大小没变,进而得出面积计算公式。其间教师要导学生进行抽象,思考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问题串的设计要环环相扣、由浅入深,激励学生思考。在设计问题串时,要把握数学的本质,还要善于将数学问题由原来的“学术形态”转化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形态”。如六上“圆的初步认识”一课的问题串是:什么是圆?圆有什么作用?圆与其他图形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可以进行适当完善:什么样的图形是圆?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能换成别的图形吗?圆和其他平面图形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正如张奠宙先生所言,把数学知识转化为教育形态,一是靠对数学的深入理解,二是要借助人文精神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杨丽芳.问题链,链出精彩课堂: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问题链”设计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

[2]郑毓信.中国数学教育的“问题特色”[J].数学教育学报,2018(1).

[3]王月华.大胆猜想   小心论证:浅析数学教学中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2(22).

[4]吴正宪,武维民.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儿童数学教育实践探索[J].中国教师,2017(14).

[5]张奠宙.关于数学知识的教育形态[J].数学通报,2001(4).

(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    523808)

猜你喜欢
设计教学
BUBA台灯设计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有种设计叫而专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陈国兴设计作品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