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卓越工匠之师素质结构及提升路径

2020-12-13 09:58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卓越乡土工匠

(湖南农业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为适应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我国职业教育已向高质量发展转型[1]。近年来,乡村职业教师队伍受到了广泛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2019 年,教育部《关于办好深度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教职成厅〔2019〕4 号)提出:“以就业脱贫为导向,以职业院校为主阵地,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需求的人口为重点,主动出击,积极作为,帮扶贫困人群掌握一技之长,依靠技能实现就业创业带动稳定脱贫。”发展乡村职业教育,打好脱贫攻坚战,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胜利的关键一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发展乡村职业教育,教师是关键。然而在农村职业教育得到大力发展的同时,与之相矛盾的却是乡村职业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方面的巨大缺陷。因而如何提高乡村卓越工匠之师的素质,为新时代乡村职业教育提供优质的师资力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 乡村卓越工匠之师的时代意蕴

美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BPT)提出了关于卓越教师的关键特征,其具体涵括从教使命感、持久工作动力、上进心、成就动机、自我调节和完善这五个方面的能力[2]。目前,我国政府对于卓越教师概念以及内涵的界定,主要来源于2018年由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 的意见》(教师〔2018〕13 号),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

工匠之师概念的首次提出缘起于李克强总理,2017 年9 月视察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时他对该校学生说道:“你们未来不是一般的老师,是工匠之师,集老师和师傅于一身,既传道又授业。”[3]从此,工匠之师概念逐渐被知晓,学者们也对其概念进行了专业的提炼与概括。张洪华认为工匠之师顺应了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时代潮流,符合产教融合的发展趋势,与新时代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战略不谋而合,是“双师型”教师概念的发展和继承,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工匠之师”可以指一切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狭义的“工匠之师”专指培养工匠人才的学校教师或企业师傅,既有群体意义上的工匠之师,也有个体意义上的工匠之师[4]。曹晔认为,“工匠之师”既是老师,又是师傅;既传道,又授业;既是灵魂工程师,又是卓越雕塑师[5]。基于上述对“卓越”教师与“工匠之师”的理解,笔者认为,乡村卓越工匠之师是指具备深厚教育情怀、扎实专业基础、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并且心怀工匠精神,培育新时代大国工匠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乡村职业教师,在他们身上,兼具乡村性、卓越性与工匠性等特征(见图1)。

图1 乡村卓越工匠之师特征

2 乡村卓越工匠之师素质结构

“胜任力”最早是在1973 年由哈佛大学教授David McClelland 提出,主要指能将某行业(职业)工作卓越者与工作普通者进行区别的个人特征。根据行业(职业)的不同,胜任力的标准也不同。David McClelland 还进一步提出了冰山模型理论,将工作者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两部分,即显性因素(“冰山以上”)与隐形因素(“冰山以下”)。在此基础上,美国学者Richard Boyatzisl 提出“洋葱模型”,展示卓越工作者素质构成的核心要素,并表述了各要素构成的可被观察和衡量的特点。胜任力概念能够为构建乡村卓越工匠之师素质结构提供理论支撑,结合乡村职业教育特点与乡村卓越工匠之师的内涵、特征以及胜任力理论,乡村卓越工匠之师的素质结构由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以及精神素质构成。

2.1 知识素质

知识素质是教师素质结构中重要一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应具备渊博的学识。舒尔曼把教师知识分为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包括学科知识的呈现和学生关于特定学科的前知识或已有知识、课程知识三类[6]。也有学者认为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应该包括教师所学专业的知识、教育专业知识、专业实践知识三种[7]。基于前述的研究基础以及乡村卓越工匠之师独特的乡村性、卓越性以及工匠性特征。笔者认为,乡村卓越工匠之师在知识素质方面应具备乡村社会生活的一般性知识、卓越教师教育的方法性知识以及学科专业的全面性知识。

2.1.1 乡村社会生活的一般性知识

乡村社会生活的一般性知识指富有乡土文化、能够指导乡村卓越工匠之师参与乡村社会生活的一般知识,如当地特有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随着国家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乡矛盾也在进一步扩大,然而中国作为一个大型“乡土”社会,乡村的凋落却已然成为不争的现实:城乡经济、城乡文化、城乡教育、城乡基础设施等都存在巨大的差异与不平衡。育乡村工匠、踏乡村大地,所以其知识结构不能脱离乡村而形成。只有掌握乡村社会生活的一般性知识,才能全心全意投入到乡村职业教育事业中去。

2.1.2 卓越教师教育的方法性知识

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要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那么“如何教”就显得格外重要。方法性知识是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知识,相关研究亦称为“条件性知识”,“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8]。而卓越教师教育的方法性知识则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正做到优中选优,精中求精。培育新时代大国工匠要求其不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各方面职业素质。因此,乡村卓越工匠之师不仅要掌握理论教学的方法,还要掌握实践教学的方法,其独特的“卓越性”也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卓越的教育教学方法。

2.1.3 学科专业的全面性知识

学科专业的全面性知识主要指其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与相关产业生产的实践知识。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一个教师应该知道在某个探究领域的专业知识是什么、如何联系及如何获得的。因此专业理论知识格外重要,关系着教师能否合理科学设计教学方案、了解专业学科结构等。另一方面,出于培育大国工匠的角度,其教育方式又具有很强的职业性。所以乡村卓越工匠之师还要具备相关产业生产的实践知识,以理论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践,达到职业教育目的。

2.2 能力素质

2.2.1 乡村社会服务能力

乡村社会服务能力主要指乡土社会的治理能力以及乡土文化传播能力。在过去,乡土社会的治理方式主要包括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等,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乡村社会的治理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作为新时代乡村文化的代表,乡村卓越工匠之师应服务于乡村,并参与乡村社会的日常事务与治理工作,提升其作为乡村社会一员的价值,把关注点由农村职业教育广化为对农村发展的思考。同时,乡村卓越工匠之师还具有一定的乡村文化传播能力,应能立足乡村社会,能够深入发掘、传扬并创新乡村文化。

2.2.2 卓越教育教学能力

卓越教育教学能力主要指乡村卓越工匠之师在各教育教学环节中的卓越能力。卓越教师是优质教育服务的核心元素,是教育人才的典范代表,是推进教育事业实现创新驱动式发展的中流砥柱[9]。作为卓越教师队伍之一的乡村卓越工匠之师,其教育教学能力应当体现乡村职业教育的特点,尊重农村学生的基本特点以及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以“生”为本,以“行”为重。既要具备卓越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能力;又要具备指导学生实践和管理学生学习生活的能力;亦要具备科学导向的教学评价能力。

2.2.3 科研创新能力

科研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其专业领域中的科研创新。一名合格的卓越工匠之师,既是一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育者,也应是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科研者。在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展开教学实践和生产实践的同时,乡村卓越工匠之师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积极投身教育和专业科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3 精神素质

2.3.1 乡土观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说过,“从基层上讲,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决定了乡村厚土是人们生命得以退守的永远的家园,是人们从技术所围裹的现代性藩篱中可退而守之的生存底线[10]。因此,未来乡村卓越工匠之师除了具备一定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之外,还需要拥有浓厚的乡土情结,能够认同、扎根于乡土社会,建立起自身独到的乡土观。如果乡村卓越工匠之师丢失自己的乡土观,也就无法在乡土社会中生存与发展。

2.3.2 卓越感

“卓越”一词为高超出众之意,一般用来表达对人或事物的一种期许、愿景、计划等[11]。受自我提高内驱力影响,每位教师都有追求卓越的心理,这种卓越感犹如一股拉力促使着每一位乡村卓越工匠之师奋力向前。对乡村卓越工匠教师而言,最引人注目的并不是高超的教学技能,而是心中翻滚着的卓越感。在卓越感的引领下,激发其职业成就动机,进而促使他们努力创造乡村职业教育事业巅峰。

2.3.3 工匠魂

新时代工匠精神拥有了全新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精益求精的极致追求、沉静执着的恪守之心、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以及技道合一的崇高境界[12]。自2016 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要求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如2018 年《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国发〔2018〕11 号)提出强化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培育;2019 年《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的通知》(教材〔2019〕3 号)提出要创造时代风尚,弘扬工匠精神;2020 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 号)提出要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可见,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精神并不单一指某一方面技能的突出,而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判断新时代乡村卓越工匠之师是否具有工匠之灵魂,应该从技术、行为、态度、道德、价值等方面综合考量。而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最后一定要体现在教学实践当中,只有具备了工匠之灵魂才能把工匠精神融入到教学与实践的日常,做到知行合一,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工匠形象。

3 乡村卓越工匠之师素质提升路径

3.1 构建乡村卓越工匠之师培训体系

3.1.1 课程培训体系提升知识素质

首先,搜集整合当地乡土资源,研发乡土文化相关课程,并聘请专门研究乡土文化的学者进行授课,对乡村社会生活的一般性知识进行“查漏补缺”,以便乡村卓越工匠之师更好地融入到乡村生活中。其次,推进教育教学创新改革,开发卓越教师教学方法相关课程,邀请国家卓越教师进行经验传授,以便对卓越教师教育的方法性知识深入了解。最后,按照学科门类进行编码分类,综合各学科专业优秀课程资源,建立学科专业课程资源库,便于乡村卓越工匠之师学习与查找相关课程资源,并以讲座、会谈等形式邀请国家级技能大师讲授相关专业或技能知识。

3.1.2 实践培训体系提升能力素质

第一,提高乡村卓越工匠之师的乡村事务参与权,以提升其乡村社会服务能力。当地乡镇政府应努力创造相应条件,将乡村卓越工匠之师纳入乡村文化共同体范畴,促使教师充分参与到乡村政治文化生活中,提升乡村卓越工匠之师乡村社会服务能力。第二,搭建乡村卓越工匠之师教学技能交流平台,以提升其卓越教育教学能力。鼓励卓越教师到乡村职业学校兼职授课,增强乡村职业教育教师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举办授课比赛等形式,在竞争中提升乡村卓越工匠之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第三,促进产教融合,引导乡村卓越工匠之师深入行业内部,参与到生产实践中去,在了解生产实情的基础上进行科研创新。鼓励乡村职业教育教师及其团队积极开发课题,及时发现行业生产、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并提出研究课题,进而形成优秀的科研成果。此外还可以建立学术交流制度,举办学术交流会议与讲座,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到场指导、提出建议。

3.2 树立乡村卓越工匠之师精神理念

3.2.1 重视文化建设,营造具有乡土观、卓越感、工匠魂的社会与工作环境

首先,强化乡村卓越工匠之师与当地乡土文化的联系。对于政府而言,可以通过举办乡土文化展览、乡土文化主题活动等形式,邀请乡村职业教育教师与当地居民共同参与。其次,对于学校而言,可以通过家访或者成立家长委员会的形式,加强教师与家长、学生之间的交流。第三,对于社会而言,媒体大众通过各大平台弘扬与推广本地乡土文化与大国工匠精神。加强社会教育,强调“尊师重道”,营造具有乡土观、卓越感、工匠魂的社会与工作环境。

3.2.2 重视自我教育,提升乡村卓越工匠之师自身修养

以“乡土观、卓越感、工匠魂”为指标,引导乡村卓越工匠教师进行自我审视首先乡村卓越工匠之师应形成自觉反思的习惯,在生活与工作方式上是否具备了“乡土观、卓越感、工匠魂”精神素养,惯性形成实践—反思—实践—再反思的思维过程,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其次,要正确把握反思内容,从知、情、意、行四个角度考察自身。最后,要养成记录工作日常的习惯。在教学与实践中,将一些值得记录的事件一一记录下来,从中进行反思与提炼。

3.3.3 树立优秀榜样,拔高乡村卓越工匠之师精神文明底线

选择兼具乡土性、卓越性、工匠性于一身的优秀代表为榜样,他们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拥有高超的教学实践能力与工匠般的钻研能力,熟悉生产与行业事务,并且具有健康的乡土观和乡村教学经验。同时采取选拔学科带头人或者利用新媒体、传统媒体推广等方式,大力弘扬优秀教师榜样。

3.3 建立乡村卓越工匠之师保障体系

3.3.1 建立“有形保障”体系,让乡村卓越工匠之师无后顾之忧

“有形保障”首先体现在薪水待遇上。要充分体现乡村卓越工匠之师与普通乡村职业教育教师在薪资待遇上的差距,激发乡村卓越工匠之师的工作热情。其次,“有形保障”体现在在职培训上。学校和政府要鼓励乡村卓越工匠之师入职后继续深造学习,并积极创造良好的职后培训环境,切实提高乡村卓越工匠之师各方面能力。第三,“有形保障”体现在专项奖励上。学校与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例如科研创新奖、卓越教学奖等专项奖励基金的形式,鼓励乡村卓越工匠之师进行发展。第四,“有形保障”体现在职业晋升上。对于表现优异者,学校和政府在进行职称评定与荣誉评定时应重点关注,真正做到让乡村卓越工匠之师无后顾之忧,安心教学。

3.3.2 建立“无形保障”体系,让乡村卓越工匠之师有职业自信

“无形保障”一方面体现在职业认同上。近年来,许多社会案件都证实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这说明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还不够。学校、政府应建立相应的荣誉制度,并加大对乡村卓越工匠之师的荣誉奖励,同时对颁奖仪式、表彰大会进行大力宣传,增强社会对乡村卓越工匠之师的职业认同。另一方面“无形保障”体现在人文关怀上。学校与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卓越工匠之师的人文关怀力度,定期对教师进行关怀与慰问,体察乡村卓越工匠之师在工作与生活中的困难,鼓励社会大众学习其优秀品质,全面提升乡村卓越工匠之师的职业自信。

猜你喜欢
卓越乡土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工匠神形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