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研究

2020-12-14 03:54董海燕朱明苑
教育与职业(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治理高职院校

董海燕 朱明苑

[摘要]“双高计划”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发展机遇和强有力的外部保障。提升学校治理水平是“双高计划”的十大项目之一,是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和深化高职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职院校内生发展的需求。“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需要梳理治理相關政策背景,紧扣高职教育特质,厘清治理内涵。从治理理念、组织体系、制度与运行体系、内部控制体系、人事体系、信息化治理平台等方面优化多元主体治理体系,提升信息化治理能力。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治理

[作者简介]董海燕(1972- ),女,江苏淮安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硕士;朱明苑(1988- ),女,江苏泰州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江苏泰州 225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三全‘三共质量治理视域下农业高职院校校本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的采集与应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YJ20180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21-0044-06

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需求来看,院校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是高职院校形成多元办学格局、促进类型教育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高职院校的金字塔形管理模式面临许多问题,如多方利益协调日益困难,办学体制机制开放度不够,未考虑高校组织的松散耦合的特质,章程、制度未形成脉络清晰、逻辑缜密的体系,决策权过于集中,资源配置机制缺失,基层治理主体的自治程度偏低,师生参与治理的渠道还不畅通,信息化动态治理机制尚未完全确立等。因此,如何形成与职业性和高等性双重办学特性相匹配的治理结构,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且迫切的战略任务。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发展机遇和强有力的外部保障,对于高职教育向类型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提升学校治理水平是“双高计划”十大项目之一,高职院校需要深入研究院校治理的内涵,依托“双高计划”建设实现治理能力常态化提升,顺应时代呼唤,满足内生发展的需求。

一、院校治理相关政策

近年来,高职院校治理日益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1999年,教育部、国家计划委员会联合印发《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标志着职业院校管理模式开始由“管理”向“治理”转变。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职业院校要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要求“推动行业、企业和社区参与职业院校治理,职业院校设立理(董)事会”。 2015年,教育部印发《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完善质量保障机制,完善院校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依法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高等职业院校治理结构”。 2017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完善高校内部治理”,并提出了四项具体举措。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提高学校自主管理能力,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以上政策的出台充分表明,推进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需要,更是教育领域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和深化高职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内涵

目前,治理尚没有统一的定义。《辞海》中对治理的定义为“控制、管理、整治、整修”。 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指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调和不同利益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2016年,李旭炎提出“治理是指一种由共同目标和多元主体支持的活动与过程,基本特征是主体间的多元性、客体或对象的共同性、治理过程性及其协调性”。治理与管理有联系,治理体系由治理理念、组织体系、制度与运行体系、内部控制体系、人事体系、信息化治理平台等构成,内部要素与管理大致相同;但治理与管理又有明显的区别,治理是管理的高级发展阶段,更强调民主、多元、服务、信任、合作、协调、时效与共享,而管理的行政性、强制性较强。高职院校治理是高职院校面对利益主体多元化,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使学校各相关利益主体协调、治理成本下降、办学效益提高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协同运行和体系优化的过程。《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高职教育治理共同体是一个由国家与各级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组织等构成的复杂集合体。高职院校治理不仅要把握好高等性,更要抓住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特殊属性——职业性,在处理好与政府、社会关系的同时,更要关注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方的协同合作,走出相对封闭的旧有模式,形成多元治理共同体的强大合力。

三、“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路径

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指出:“‘双高计划每五年一个支持周期,2019年启动第一轮建设。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年度评价、期满考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第一批入围“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需要通过项目建设推动常态化治理能力提升,在治理水平提升方面真正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经验和参考依据。尚未入围的高职院校需要通过治理体系完善、治理能力提升,争取新周期内入围“双高计划”。值得注意的是,“双高计划”项目是国家提供给高职教育的外部发展保障和机遇,但绝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唯一目标和终点,应杜绝急功近利、形式主义,回归职业教育的本质。高职院校应完善学院自治制度,建立现代职业院校制度体系;优化“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学、民主管理、企业参与、社会监督”的治理结构,推进管理标准化、秩序正规化、手段信息化、质量可控化,通过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构治理文化

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方向。高职院校应确保学校办学的社会主义性质,积极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积极培育现代治理文化,将大学治理文化、法制文化、工匠精神等有机融合,用文化引领治理。建立学习机制,强化学习研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研究职业教育相关理论,学习研究其他院校先进治理经验;定期组织深度会谈,引导交流学习体会,提升治理理念、管理能力、执行力和协同合作意识。总之,保证用治理理念武装头脑,打破高职院校固有的管理思维,把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而不是停留在纸面上。

(二)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治理结构

1.探索搭建扁平化运行组织。高职院校需要贯彻国家法律法规和落实中央文件精神,遵循高职教育发展规律,以学校章程为依据,进行组织机构的顶层设计,使其有利于治理。可以进一步转变观念,突破传统的垂直管理模式,以精简高效、权责一致为原则,将职能相近、服务对象相同的部门进行整合,整合常规管理事务,减少职能交叉,集中资源利用,探索搭建扁平化内部管理运行组织,直接面向服务对象和组织目标。充分发挥校内各机构的作用,提高管理人员执行力度,提升整体运行效率。可以按照扁平化管理模式,打破传统的金字塔式构架,根据职能定位,重新进行部门设计,将工作按性质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形成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在同一平面上运行的平面管理模式。也可以因校制宜,创新组织机构的职能,设置特色机构,解决内部运行和外部对接的问题,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效能。

2.创新学校理事会工作机制。修订理事会章程,优化理事会成员结构。学校理事会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举办方、行业、校企合作企业等单位代表、学术组织和科研机构、学校及职能部门负责人、师生和校友代表等组成。吸纳专业学术科研组织或机构代表为理事会成员,更好地发挥学术组织和科研机构对专业建设、科研服务等的咨询作用。进一步明确学院、政府、行业企业等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提升行业企业代表在理事会的地位与作用,促进社会参与办学。创新理事会运行机制,搭建理事会工作信息平台,充分发挥理事会在人才培养、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提升服务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作用。

3.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建立健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补偿和长效运行机制,设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促进地方政府落地校企合作企业享受相关财政、金融、税收和用地等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形成体制开放、资源汇聚的产教融合模式。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出台校企合作办学、育人、研发、就业的制度和标准,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领域加强深度、全方位合作。完善職教集团理事会管理体制,拓展理事会功能,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合作办学,提高合作单位质量,推进实体化运作,逐步形成“政行校企”多元化办学新格局。创新联盟理事会管理体制,发挥职教集团理事会的主导作用,建立产教对接机制,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特点,优化学校专业结构与布局,融入产教融合型省域,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农牧产业需求有机衔接。探索与行业领先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创新产业学院管理体制。

4.健全多元学术体系。健全“学术委员会—专业群理事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教材选用委员会”构成的多元学术治理组织,修订对应章程,明确职责范围和决策议事规则,完善运行机制,规范运行程序,建立学术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多元学术治理组织在专业(群)规划建设和改革、资源配置、协同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促进教学资源、条件、师资力量的共建共享,健全教材选用标准和质量评价反馈制度,为教材的选用和建设等提供指导、咨询和把关,提升学校学术氛围,促进专家治学。其中,专业建设委员会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专业(群)负责人、专业核心课程负责人代表及行业企业专家等组成,教材选用委员会由二级学院(部)分管教学负责人、专业群建设办公室负责人、教授代表、校外课程教材专家、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教师等组成。

5.创新教代会工作机制。制定教职工代表大会重大事项审议制度及提案征集与处理制度。实施闭会期间代表常态化督查制度,重点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督查。工会充分发挥作用,落实好民主管理与监督职能,维护好教职工权益,促进民主管理与监督。深化院务信息公开,通过学校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将学校的重大决策、财务收支状况、教学设施改造、实训基地建设、人事任免、教职工待遇等事项及时向教职工公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监督机制,建立校内教师申诉管理制度。

6.扩大二级学院管理自主权。创新二级学院管理模式,转换管理思路与方式,除需要学校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的事项外,保证二级学院在相关人、财、物的配备、使用和管理等方面有较大程度的自主权,确保二级学院有职、有权、有责,将管理重心合理下移,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将师资队伍从统一配备向自主建设转变,按专业发展规划有序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按照专业建设情况、二级学院办学规模、学生数、教职工数等主要因素,将学生、人员、专项、办公、创收等经费依标准划拨到二级学院,实现办学资源与办学规模、办学质量联动机制。构建二级学院工作激励机制,实行差异化津贴分配制度。二级学院应编制科学合理的二级财务预算,成立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对预算的方案、流程、执行情况进行过程性监督;成立二级教代会,监督本部门业绩考核和津贴分配方案的有效实施。将二级学院的设备管理从统包统揽向分片包干转变,完善制度强化设备购置流程管控,依托信息化平台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共享度。

(三)完善自治制度,建立现代职业院校制度体系

1.完善以章程为中心的治理制度。“章程”是学校治理制度的根本,是高职院校的“宪法”。学校要坚定地维护章程的“校内宪法”地位,严格执行章程修订程序,使其不受任何个人意志和组织力量的干预。需以章程为依据,建立规章制度的动态梳理和调整机制,修订基本管理和日常管理制度,形成“章程—学校基本制度—部门规章制度—二级学院运行制度”四级治理制度体系,保证体系层次清晰、内容规范、健全统一。对现行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文件进行全面、系统、细致地审查、清理、创设、修订、完善和废止,确保学校的规章制度与章程的协调一致。对章程有要求、但目前尚未建立相关制度的,及时建立和完善;对不符合章程、在章程中没有依据、不适应学校改革发展要求的,及时予以废止或者修改。以“双高计划”为抓手,优化“双高”建设相关制度和标准。围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1+X证书制度试点、学分制管理、弹性学制、专业(群)设置与动态调整等主题,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新型活页式和工作手册式教材及配套资源开发、教学信息化、模块化教学、高水平人才引进、教师培训、校企“双师”互聘等系列制度的制定。完善系统化制度标准和流程,通过教育教学一体化平台实施信息化管理,实现“制度管人、流程管事”。

2.理顺治理关系。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下,制定好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党政联席会和理事会、学术委员会、教代会等规则,科学界定各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利,保障行业企业、社会、教师、学生等权益主体的政治权、行政权、学术权、监督权,使得各主体在规则和权限内更好地发挥职能,在学校治理过程中争取到最大利益并达成利益均衡。理顺行政权与学术权之间的关系,确保专家学术自治,彰显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树立“多元、民主、参与”的理念,强化对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四)内部控制外部评价,健全质量治理体系

1.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与诊改机制。建立健全全员参与、全员控制、全面管理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内部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学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建立学校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以标准化建设为引领,完善“双高”建设标准链,围绕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专业(群)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专业(群)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等制定系列标准文件,进一步营造现代质量文化。完善学校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实施办法,实施校内专业评估与调整。通过校本教育教学一体化平台实时采集、监测、分析、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充分发挥平台数据在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以行业协会和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为依托,以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为依据,以年度为周期全面开展专业(群)诊改;实施专业(群)年度质量报告制度,优化高水平专业(群)诊断与改进机制。

2.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完善由学校、行业企业和校外机构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开展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价和教学质量社会评价,及时掌握教学动态,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四类评价主体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中的积极作用。面向教职工、在校生、用人单位和家长等采集满意度调查数据,通过第三方机构开展在校生培养质量、毕业生发展质量、师资发展与保障等评价,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外部督导评估评价;认真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制度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审定、备案、公开制度。

(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进一步完善岗位设置、职务聘任、考核评价、绩效工资分配、教师发展与晋升等机制,形成总量控制、动态调整的岗位聘任办法,分类建立科学、公平的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岗位、职责、贡献、收入”相匹配的岗位管理模式,营造高效和谐的良好氛围,激发学校各组织、各个体的积极性和创新性。遵循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原则,建立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全方位全过程绩效为重点的收入分配体系。深化职称评聘制度改革,将师德师风和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考核指标;建立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教师学术评价分类考核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深化管理人员职员制改革,合理布局管理人员在学校和二级学院的分布。注意激励机制的公平性,注意行政管理人员与专职教师之间奖励的公平性。将制度执行、质量治理的过程性数据进行整合,及时运用到人事制度改革和绩效管理中,增强人事制度改革的内生动力,确保政策切实落地、制度有效执行、质量真正提升。

(六)适应内涵建设新要求,全面提升治理信息化水平

依托“互联网+”,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推动高职院校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实现从经验管理向精准治理的转变,构建智慧化学校,这是提升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必经之路。将信息化治理提升到战略性的高度统筹规划、全面推进,整合和共享全校信息化资源,促进信息化与学校治理各层面的深度融合。将关键环节纳入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减少人为因素,实现工作流程化、业务全过程信息化,逐渐打破学校的传统部门壁垒,助推层级组织“扁平化”,动态化监控制度运行状态,通过系统数据留痕实时追溯与监控责任落实情况,促进学生、教师、学校事业的共同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按照“最多跑一次”要求,通过业务梳理、流程优化、服务前移、数据融通,建设基于数据中心的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推动学校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精简和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改进服务质量。建成校本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管理中心,对各项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存储、管理、挖掘分析、展示体验并动态监测及预警,助力精准分析、研判和制度执行,为信息化治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与智力支持,实现治理高效化、智能化。将信息化治理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入学校的人才队伍建设中,培养懂职业教育、懂治理、懂信息技术、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

“双高计划”背景下,院校治理过程中不仅存在共性问题,各高职院校在办学体制、办学规模、区域政策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和特色构建权责一致、制衡有效、运行顺畅、管理科学的治理体系,大幅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参考文献]

[1]庞元正,丁冬红.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苏志刚.治理共同体: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教育治理结构的创新探索[J].中國职业技术教育,2020(7):61-65.

[3]李旭炎.现代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4]赵丽生.高职高专院校治理:内部控制[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

[5]钱倩,龚文龙.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2):44-47.

[6]熊威,吴访升.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的困境及其突破[J].教育与职业,2020(1):45-49.

[7]李永生,袁蕊,刘亚.论“双高计划”背景下的学校治理水平提升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4):48-52.

[8]李亮.公立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研究[D/OL].西安:西北大学,2018 [2018-05-01].https://kreader.cnki.net/Kreader/CatalogViewPage.aspx?dbCode=cdmd&filename=1018118768.nh&tablename=CMFD201901&compose=&first=1&uid=WEEvREcwSlJHSldSdmVqelcxVTNEZjkvMzJuNk5NdVl1Ui9tdjJtREw1az0=$9A4hF_YAuvQ5obgVAqNKPCYcEjKensW4IQMovwHtwkF4VYPoHbKxJw!!.

[9]赵红杰.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D/OL].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7[2017-05-23].https://kreader.cnki.net/Kreader/CatalogViewPage.aspx?dbCode=cdmd&filename=1017077565.nh&tablename=CMFD201801&compose=&first=1&uid=WEEvREcwSlJHSldSdmVqelcxVTNEZjkvMzJuNk5NdVl1Ui9tdjJtREw1az0=$9A4hF_YAuvQ5obgVAqNKPCYcEjKensW4IQMovwHtwkF4VYPoHbKxJw!!.

[10]王琦,王鹏,高蕾,等.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浙江考察为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遵循[EB/OL].(2020-04-04)[2020-04-13]. http://www.xinhuanet.com/2020-04/04/c_1125814356.htm.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治理高职院校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