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教育理念下中等职业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

2020-12-14 04:14李烨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27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中等职业教育策略

李烨

摘要: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学生技能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职业素养缺乏等问题。运用STEAM教育理念具有跨学科、体验性、设计性、协作性、技术增强性的特征,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强调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提出实施工作室制进行人才培养、多途径开展项目课程建设、促进教师专家化成长和创新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等方面的策略,努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STEAM;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9C-0007-04

一、问题的提出

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也明确指出,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学生由学校人塑造成职业人的力度不够,具体表现在: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在生产实践中遇到实际问题,往往缺乏思考,缺少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如何实现创新;缺少长远的职业规划,跳槽频繁。人才质量与企业要求之间存在差距,致使企业在人才使用时不能得心应手,学生不能实现高位就业。导致问题存在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1.教学方法存在弊端。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能力培养的意识有所加强,但传统教学思维仍根深蒂固,理实一体化教学大多流于形式,“做中教、做中学”的理念和实践没有落到实处,学生技能水平不高。

2.教师专业素养制约人才质量培养。教师对产业的发展缺乏关注,对于自身专门化成长、专业化发展缺少抓手,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不足以培养出高技能人才。

3.学生缺少职业素养养成。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与教学行为结合不够紧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研发、教育教学活动等方面企业元素体现不明显,人才评价方式传统单一,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创新意识缺乏、创新能力不强。

本文依据STEAM教育理念的核心特征,对如何提升人才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进行了分析,并就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相应策略。

二、中等职业教育中的STEAM教育理念

针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STEAM教育理念为如何培养高质量人才、提升人才社会竞争力和满意度提供了解决方案。“STEAM”分别代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与数学(Mathematics)。作为一种教育理念,STEAM强调打破学科边界,通过运用多个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真实问题,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与创新精神,引导并支持学生以学科整合的方式认识世界,以综合创新的形式创造世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成为具有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STEAM教育理念强调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能有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更好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STEAM教育是一种典型的“从做中学”的学习活动,其以工程设计过程为主导,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真实场景,使学生“从科学探究与工程实践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STEAM素养。[1]职业教育强调基于问题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学过程由教学任务驱动,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当实践缺乏理论支撑时,进行理论学习;当理论需要实践验证时,进行动手操作。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不断交流探究、碰撞思维、总结提高。整个教学环节可分为科学探究和工程实践两个阶段。在科学探究阶段,教师进行理论讲解、答疑解惑、指导学生进行方案设计。在工程实践阶段,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指导测试。

STEAM课程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师生共同参与,教师更多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通过让学生经历问题探究—方案设计—作品制作的过程,建构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思路—思维—思想”的逻辑性解决方案,突出学生设计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中职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

工程融入和实施协同是STEAM的核心要素。工作室是一个以实施项目教学为核心、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教学平台,其创设了工作情境,营造了工作氛围,增强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一)实施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方式

基于相同的教学项目,同在工作室学习的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形成伙伴关系,共同习得技能,开展头脑风暴,沟通后提出问题解决的设计方案,协同解决问题,相互间易形成激励,从而促进技能的习得。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之后(一般来说,中職为一年至一年半),打破专业和班级建制,重建专业教学流程,学生依据个人兴趣爱好、适合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或专业特长自主选择进入工作室。工作室可按专业方向或攻关课题分成若干教学团队,全程实施项目教学。学习模式除了必要的集中讲授以外,更多的是自主合作型学习、研究性学习、交流研讨型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跨学科整合知识、综合运用多种技能完成项目或解决问题,教学过程全面实现“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悟”。

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积极落实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契合信息技术类产业人才需求成立九点工作室,包含新动力(程序开发)、互动设计、新视觉(数字媒体)、三维动画、二维动画以及信息化设备维修等6个专业化方向。学生分别来自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软件技术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动漫设计专业、广告设计专业等。工作室致力于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现已建成项目化教学、自主合作学习、双师型教师成长、以利益为纽带的顶岗实习和创业孵化多功能平台。教师团队构建分阶递进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开展全程项目化教学,面向过程和产品开展学习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其“信息技术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教学成果荣获江苏省2013年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STEAM 教育理念提供了一条很好的路径。

(二)多途径开展项目课程建设

STEAM 教育以具体的项目为教学中心,围绕具体的教学任务制定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实现有效的跨学科整合。[2]项目是基于设计的综合项目,一般由多个领域问题构成,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融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各领域知识和技能,形成自主有效的解决方案。这里强调“融合运用”而非“综合运用”,是指将各学科融合成为一个整体,不再明显地保留各自的知识特性。项目最终应有物化成果,比如产品、作品、设计模型等。学生完成项目需要分析设计、研究论证、动手实践、沟通协调、相互合作。因此,STEAM的项目教学全方位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更加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项目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实施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项目教学,这样的项目原汁原味地展示了企业实际岗位的工作流程以及相应的岗位能力要求,人才培养实现了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产教融合为项目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深化“引企入校”改革,校企共同开展产品研发,积极落实教师企业实践锻炼,优选企业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产业元素在项目中的充分体现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依托竞赛开发项目。以融合各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锻炼和展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竞赛为抓手,设计开发教学项目。例如,FRC(FIRST Robotics Competition)比赛是由美国非盈利性机构FIRST主办,面向所有中学生的一项工业级机器人竞赛。参与比赛需要机械、控制、信息技术、艺术设计、项目管理等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融合运用。比赛队伍既是盟友也是对手,队伍间既有对抗也需合作,这种竞合的历练,在提升学生专业水平的同时也使得学生理解如何实现竞争与合作。

创客教育催生项目。“创客教育”是创客文化与教育的结合,其基于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使用数字化工具,努力将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体系只有帮助实物创造才能发挥作用,甚至成为可商业化的产品。创客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能创造出实体作品,作品来源于生活生产中的创意,教师加以科学的引导,提炼整理成为可实施的项目。项目的实施过程就是作品的制作工程,就是融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创造创新能力的过程。

(三)促进教师专家化成长

STEAM课程教学对教师素养有更加全面的要求,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而是专家。所谓教师专家化,即授课者应该集教师、设计师、导师三种身份于一身,同时具备课程开发、科研开发、引导学习三重素养,这些素养的集成为职业学校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提升课程开发水平。STEAM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不同的教学项目涉及不同的学科知识,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将所用到的知识、技能有机地融合到项目中。教师在参透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兼顾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技能水平,搜集、整理、完善碎片化的校本课程,努力使之体现跨学科知识融合、职业属性的专业课程与培养个人优秀品质的精神类课程融合、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融合。开发的课程在实施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加以优化和提炼,逐步形成系统化的STEAM课程体系。

提升科研开发水平。STEAM课程的教师应具备工程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产品设计制造需要制定方案、设计制作、验证测试等环节,需要教师除了有渊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艺,还应能够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简单地说,就是能够运用专业技术技能开发设计项目方案,经过不断测试完善,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通过“高校访问学者”或“驻厂工程师”,甚至是与学生一起做项目等途径,积极参與项目学习和技术研发,在实际工程开发中,提升技术研发和技能实践水平,加快工程素养的习得。

提升学习引导水平。STEAM教育理念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只有因势利导地教授,学生学习才能水到渠成。在学习初期,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自身的行业背景或实践经验,帮助学生认知相关行业,有意识地吸引学生进入相关领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能准确把握专业发展的前沿,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正确指导学生的研究方向,帮助学生取得研究成果。同时,教师还应善于有效化解学生的学习困难,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知,不断保持自主求知欲望,引导学生通过自身不懈追求实现人生价值。

(四)创新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STEAM教育跨学科的整合性和情境性,促使学生在解决基于现实世界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方式、技术技能应用、知识理论学习、品质情感等方面不断进步,逐渐成为“全面发展的人”。[3]基于这个过程,评价机制应关注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技能技术应用等全过程,涉及沟通协作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全方面,强调多元评价主体、形成性评价、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科学的评价机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实现促人成才、人尽其才。

评价方式多样。STEAM课程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其教学评价应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形成性评价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目的在于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可以借助大数据平台,分析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提供适应学生学习的学习路径。利用信息化技术,将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所有评价结果进行可视化保存,对学生的成长路径进行全方位科学分析,为学生今后的发展给出合理建议。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学习阶段或学习单元结束后,比如某个项目或任务完成,或是某个作品设计制作完成之后,对学生进行的综合性评价,目的在于检测课程目标的实现情况。

评价元素多维。STEAM教育站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从多个维度衡量评价学生,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乐学善学、理性思维、信息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独立思考、沟通协作、审美情趣等都可以成为评价元素,不同的评价方式都应该对应尽量多的评价元素,评价元素越多越能全面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主体多元。STEAM课程的项目化实施过程决定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当对某个单元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时,教师是评价主体;当对某个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时,学生(自评或互评)是评价主体;当对某个产品进行测试时,企业是评价主体。多元的评价主体能够从多个角度来评判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效果,最大限度地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

STEAM教育理念契合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思想。研究表明,中职学生接受STEAM教育,有助于培养他们获得应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对专业领域进一步深入研究,帮助他们缩短入职适应期,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努力践行STEAM教育理念,中等职业学校将会迎来积极健康的发展,其培养的人才一定会充满活力、富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

[1][4]蔡海云.STEM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2]丁然,曹晔.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课程改革思路探析[J].职教通讯,2018(16).

[3]王悦.STEM教育理念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D]. 天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7.

责任编辑:王新国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质量中等职业教育策略
浅析中职数学课与专业课的衔接
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教学研究分析工作
“新常态”下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转变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将情感教育融入“老年护理学”教学中对中职卫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