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长远 讲原理 稳预期

2020-12-14 03:54刘英伦
对外传播 2020年11期
关键词:经济运行受众疫情

刘英伦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次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百年罕见的突发性,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为中国经济对外报道提供了新语境。

全面、辩证、长远的视角

在疫情背景下开展经济新闻报道,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从什么样的角度看待当下的经济表现。今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曾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黑天鹅”事件,我们更应该落实好习总书记的要求,不应以一时的表现论英雄,而要更加冷静客观地展现中国推动经济走出疫情冲击的实践,以及中国经济长远向好的潜力。

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受疫情影响,我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在滚动发布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时,我们既报道增速下降的事实,又着重增强报道的前瞻性,结合3月以来国内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向好、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内需有所回升,经济景气和主要指标有所改善的事实与分析,来传递中国经济有望尽快走出疫情阴霾的信心。

事实上,随着疫情防控成果的巩固和复工复产进一步加快,二季度经济同比增长3.2%,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首个经济增速转正的主要经济体。在第二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发布之前,我们抓住出口回暖、工业增加值由降转增,3月PMI反弹等经济改善信号进行及时报道和解读,同时也通过《指标回升!中国航空业稳步复苏》和《中国A股市场受全球投资者青睐》等稿件,从不同行业和领域较为全面地展现复苏的图景。

第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速继续加快至4.9%,前九月增速反弹至0.7%,再次领先全球,复苏态势更为显著。为此我们播发分析稿件《从-6.8%到4.9%,中国经济如何在疫情下跑出加速度》,对中国在疫情发生后一路走来的经历经验进行了全景式重现,也着重体现中国的长期发展规划从未也绝对不会因为疫情而断档,回应了外界颇为关心的“为什么中国可以”这一问题。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外媒对中国经济遭遇疫情冲击的报道出现了积极的变化。早在一季度,一些外媒还在抱怨中国经济放缓会拖累全球经济,但是到第三季度,他们对中国经济的续航能力已呈现出更多关注。比如《华尔街日报》在针对第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发布的《中国经济已基本挺过新冠肺炎疫情》一文中提出中国今年為对冲疫情出台的财政政策所产生的直接刺激效应可能在明年逐渐消退,而路透社在《中美经济走向因疫情防控而“分道扬镳”》一文中则援引专家观点,提出中国因在疫情防控中抢占先机,未来将在世界经济中占更大的比重。由此可见,当经济运行遭遇突发性冲击时,坚持从全面、辩证和长远的眼光来观察经济韧性是多么重要,它有助于稳定预期,对冲市场短期波动带来的负面效应,能够为海外受众理解中国经济运行、做出经济决策提供一个更完整更客观的参考点。

聚焦体制机制,让世界理解中国经济

对经济运行的解读,不应该只是停留在数据和指标,还要在政策解读上下功夫,发掘体制机制的不同和经济治理思路的特色,帮助读者透过现象看到现象背后的成因。在今年的报道中,我们将更多笔墨放在对权威发布的解读上,围绕陆续出台的财政货币政策、重要会议精神和重要方案发布做好解读。

比如,在应对疫情对市场的流动性冲击时,西方一些经济体主要依赖于降息等大面积货币宽松政策,而中国则坚持不搞“大水漫灌”,而是强调和保证金融的“活水”能流入实体经济。我们播发的经济观察《复工复产有力推进,中国缘何不搞量化宽松》详细解读央行等部门出台的两项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如何精准直达实体经济。在报道中,我们援引专家观点指出中国这样做的原因何在,为什么说中国有充裕的政策空间,无需实行量化宽松来提振经济。此外,我们还通过《中国多措并举助力企业发展》和《银企互动为中小企业“雪中送炭”》等分析性稿件,透过中小企业人士的讲述,体现广大市场主体的获得感,侧面反映中国的“六稳”“六保”相关政策直接惠及民生。

我们也注意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和演变迫使世界各国对自身的国家治理、机制体制和社会文化等进行了多方面反思,西方媒体在评价本国在疫情中表现的同时,也开始饶有兴致地研究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模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经济学人》杂志刊载的《详解中国经济模式》一文。该文作者认为,中美贸易摩擦和疫情暴发以来,中国一直保持着不俗的经济表现,有赖于其现行经济体制对严控债务风险,提升行政效率和加强关键技术创新的强调,而这种体制将会长期帮助中国提升经济实力,因此,寻求与中国经济“脱钩”是不现实的。这篇文章指出了某些经济体对中国经济潜力的低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西方主流媒体的观点。由此可见,以中国经济今天的体量和表现,越来越多的海外媒体对中国经济背后的治理方式产生了兴趣,这也敦促我们要尽可能深入研究,在开展对外经济报道中进一步聚焦体制机制特色,让海外受众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

贴近受众,稳定对中国经济的预期

对外经济报道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引导外界对中国经济做出合理的预期,这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

中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重要位置。中国经济的表现不仅关系到产业链上下游千千万万的投资者和劳动者,还对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局势有着巨大影响。因此,稳定预期是一门考验对外报道时度效的“技术活儿”。

首先,市场预期总是在不断变化中,要想影响市场、引领预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够在第一时间把握住热点和海外关切,做好前瞻性判断,这就要求我们在选题策划中努力领先一步,沉下心去,多做研究。比如,面对疫情的冲击,我们国家一直强调坚持深化改革,把应对短期挑战和解决长期结构性矛盾结合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播发了新闻综述,《对冲疫情冲击,下半年中国深化改革“如箭在弦”》,总结和提炼了今年以来中国多项改革举措的脉络,同时依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精神,预测下半年中国将在国企改革方面出台重要举措,让国有资本围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进一步调结构、优布局,受到了海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其次,由于疫情的暴发加剧了外部不确定性,而经济复苏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我们的报道要第一时间引导预期,就要从高频指标出发,做好经济运行的行进式报道,讲好数据变化背后的故事。例如,我们播发的《中国经济V型复苏态势明显》《中国经济增速“转正”,复苏超预期》等稿件就记录了不同时点经济运行的新亮点。随着2020年接近尾声,我们的行进式报道也逐渐串联起中国经济复苏的轨迹。

最后,稳定市场预期,还要求我们更加了解受众,贴近受众,多讲故事,少些抽象的概念。在对外经济报道实践中,我们尽可能深入一线,走访疫情中的个人和市场主体,将微观故事和宏观叙述结合,较为全面客观地体现疫情下的经济状态。许多外媒经济报道非常注重用鲜活的个体例子来增进受众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理解和记忆。如《纽约时报》针对中国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发布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中国三季度经济快速反弹》一稿中,就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数据之前插入了来自30岁出头的武汉居民雷艳秋和成都居民乔治·钟(音)的直接引语,说明中国不仅餐饮业已重现往日的火爆场景,居民旅游消费也恢复到疫情前水准。由于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在解读宏观数据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在报道中更多加入来自一线生产生活的声音,让报道的可读性更强,更具人情冷暖与温度。

猜你喜欢
经济运行受众疫情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变压器经济运行分析与应用
变压器经济运行分析与应用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