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阳始生,“数九”话消寒

2020-12-14 07:22吴芷婧
科学24小时 2020年12期
关键词:圆圈习俗笔画

吴芷婧

“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这天,是万物之“极”。天文学上,把这天视作冬天的开始。太阳至此行至最南处,昼最短,夜最长。在阴阳转换上,这天是阴阳交替的日子,阴寒盛极将转衰,阳气始生唤春来。冬至还是物候之“极”,这天也因此被视为万物生长周期循环的临界点。

冬至是中国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气。在古代,冬至的习俗尤为隆重,上起百官朝贺,吉服放假,红笺互拜,下至百业停工,相互宴请,馈赠礼品,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谚。此外,冬至还有“数九”的习俗,大江南北的寻常百姓,皆在冬至这天开始“数九”、“写九”、“画九”,以此消寒,排遣农忙歇后的寒冬之寂。这一习俗逐渐流传至文人墨客、朝廷百官之间,兴盛于全国上下,成为了我国冬至极富文化特色的传统节俗,象征着民间百姓消寒、盼春的祈愿。

消寒与“九九”

按我国传统的历法计算,从冬至次日开始算起,每9天为一个时段,共有9段:第一轮9天称为一九,其后依次称二九、三九……这9个9天合称为“九九”,与“三伏”相对。进九之后,天气逐渐寒冷,民间就以“数九”来记录冬季的天气变化,排遣寒冬。81天后,“九尽桃花开”,寒尽春来,故为“九九消寒”。

“数九”的习俗从何时兴起,数字“九”又从何而来?关于“数九”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俗用冬至日数不清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到了明代,又在士绅阶层产生、流行起“写九”、“画九”的习俗,使数字“九”所反映的暖寒消长变化形象化,也使冬季“数九”活动成为了“熬冬”的智趣游戏。此外,中国古代哲学将“九”视为“极”和“阳”,从这一层面来看,“九九”二字也最能体现消寒的寓意。

九九消寒歌

在“数九”的基础上,民间流行起了各式各样的“九九消寒歌”,从长江南北到黄河上下,所见史料与各地风俗志等记载有很多,“数九”歌的版本也各有特色。我国北方流传最广的一首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数九歌中既有人们生活状态改变的呈现,也有大自然中动植物的物候变迁,三言两语描绘出了大自然冬去春来的变化过程。这些贴近民众生活、街头巷尾的歌谣再现了古代中国民众生活里的“烟火气”,以及百姓对春日生产农耕的期盼和美好生活愿景的向往。

九九消寒图

在“数九”和“九九消寒歌”的基础上,百姓又渐渐发展出了绘制“九九消寒图”的习俗。

九九消寒图是年画中的一项传统题材,也是百姓在冬季的一种“计日”游戏,其类型多样,较为流行的有如文字九九消寒图、圆圈九九消寒图、梅花九九消寒图等。但不论其样式如何变化,其计日的功能不变,所以消寒图必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以供描绘或写画。冬至将至,将要入九,百姓们备好待填的消寒图,入九之后每过一天绘制一个单位,直到寒气消退。

文字九九消寒图 顾名思义,文字消寒图是以文字为主,多选用各由九个笔画组成的九个字,组成一句符合韵律、琅琅上口、富有盼春寓意的句子,形成一幅文字图。冬至来临时,人们就开始在文字图上日画一笔,直到寒尽春来。

文字九九消寒图早在明代就有,由于以文字为主体,对普通百姓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文字消寒图在清代多于宫中盛行。朝廷百臣间流行的“九字”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庭前春幽挟草巷重茵”等,皆字句优美、富有诗意,且多以富有春日意境的垂柳等植物、自然景观入句。此外,文字消寒图还有记录天气变化的功用。目前馆藏的文字消寒图中,笔画部分已画满,在笔画中还另用其他颜色记录每日天气的字迹,长短不一,或繁或简,随笔画空间变化,短如“清冷日”三字,长如“终日寒风侵入皮肤如刀割”等,在今天看来,也仿佛能切身感受到百年前的阴晴冷暖。

圆圈九九消寒图 相较于文字消寒图而言,圆圈消寒图没有书写要求,是最为简单的一种,因此深受百姓喜爱。圆圈消寒图通常为三纵三横的九个格子,每格中间再画三纵三横共九个圆圈,称作画铜钱,共八十一钱,在旁边写上日期,每日涂一钱以计日。涂时还有规矩,即只涂圈的一部分,以记录不同天气,涂法是“上点天阴下点晴,左风右雨雪中心”。有时还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的天气,如:“晴涂红色,阴涂蓝色,雨涂绿色,风涂黄色”,涂完九九八十一天,全幅图画五颜六色美不胜收,有“日焕五色成文章”的味道,而窗外已到新柳抽芽之际。

梅花九九消寒图 梅花图可谓是九九消寒图中最具观赏性与审美性的一种。明末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旧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 ‘九九消寒图。”冬至降临时,画一枝无色素梅,一枝九朵花,一花九片瓣,共八十一片,每日用红色染一朵花瓣,八十一日后则寒冬尽,暖春来。元代的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也写道:“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染梅计日直接将自然季节变换诉诸视觉,以色彩点染展现春日的艳丽和暖。梅花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古谚语有云“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因此梅花消寒图成为了最为典雅、富于风韵的一种消寒唤春图。

时至今日,已罕有人一年一度数九消寒,其计日、记录天气、预卜农事的功能也已不再被人需要,但其作为富有特色的二十四节气节俗,作为展现古代百姓美好祈愿的民间智慧,值得传承下去。冬季将至,不妨书春风一句,日画一笔盼春歸,描素梅一枝,点染梅香唤春来。

猜你喜欢
圆圈习俗笔画
行为判断
行为判断
圆圈填数
找不同
30
添笔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