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 做匠人难 不做匠人 难上加难

2020-12-14 03:58袁国术
中外管理 2020年11期
关键词:国术匠人工匠

袁国术

2020年9月中下旬,应《中外管理》杂志的邀请,我前往山西,参加了第三届“中国造隐形冠军”长青峰会。在这个峰会上,国术科技很荣幸得到一个别具意义的奖项:“时代匠人”奖。

这是《中外管理》历时多月,经广泛调查和征集,然后再经13位国内外顶级的企业家、学者、投资机构、媒体等共同评定,最终选出20家企业入围的两大奖项之一。其中9家被评为“隐形冠军”,11家被评为“时代匠人”,国术科技就是这11家时代匠人中的一员。

国术科技并不缺少奖项,比如我们的“科技魔轮”曾获得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颁发的科技馆发展奖,“科技魔链”曾获得第五届全国科普产品博览会金奖。就在2020年6月,国术科技的“国术Eyeplay商用游戏机器人”又获得由北京市科委、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颁发的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证书。我们的团队曾多次被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授予优秀集体称号。

虽然获奖不少,但《中外管理》颁发的这个“时代匠人”奖,是从一个新的角度给予我们的肯定和鼓励,也由此引发了我的感叹和新的思考。

浮躁的时代,做匠人难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飞一样地追赶西方发达国家,以奇迹般的速度走完了人家两三百年的路。都说中国人浮躁,但在我看来,我们中国人是因为可以“快”才显得浮躁,而不是因为一直浮躁才得以“快”。我们把后发优势几乎用到了极致,发现了大量的快车道。做加法、挣快钱很容易的时候,让人停一停去做减法,挣慢钱,确实没那么容易。

在一个贪多求快的环境里,浮躁是常人自然的选择,甚至是致富的策略。在这样的时代做匠人真是不容易!你做十年的技术研发,可能不如一个房地产项目挣钱多。你辛辛苦苦地做一年产品的优化,不如找人来一场直播带货更风光、更快捷。

国术科技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有满满的匠人精神,也曾想过大干快上。科普展品业务做得不错,顺道就做了科普展览,再往前走,又打入了博物馆的展览。全产业一条龙的思维不仅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选择,也是市场经济初期多数企业家的自然选择。一个机会接一个机会的时候,没有多少人能真正安静下来,聚焦于一个机会,以工匠精神做深做透。

工匠精神对于企业家的第一挑战是对产品和业务做减法,然后才是对减剩下的东西做加法。西方企业家也是从大而全起步的,并持续多年。否则,当年杰克·韦尔奇给通用电气定下的原则也不会那么富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说,凡是不能做到全球数一数二的业务,都要果断放弃。

我一开始带领国术科技做减法也非常难。一是各条业务线都有赚钱的机会,二是减掉一条业务线就意味着要转岗一批人,转岗不成功的都只能另寻出路。很多人都是一起打拼过的兄弟姐妹,处理不当就容易伤感情。

刚开始,我对减法和工匠精神也并没有深信不疑。但后来很快整个行业遭遇了环保风暴,凡是专业不够强、利润不够厚、环保水准低的企业都受到致命冲击,很多企业在这场风暴里倒下了,还有一批企业被迫从北京转到三四线城市苟活。

国术科技不仅活了下来,而且后来又上了一个大台阶,这得益于我们对工匠精神的信仰,一方面对业务的减法做得早,另一方面对关键产品的加法做得足。国术科技的“科技魔轮”等科普展品不断做精做专,不但拿下了发明专利,而且受到一个又一个科技馆的欢迎,成为爆款单品,这为我们赢得了转型的时间和空间。尤其是后来与以色列Eyeclick能顺利达成合作,很大程度上就是双方对工匠精神和知识产权的共同信仰。

技术迭变的时代,

做科技匠人更難

我对于匠人精神或工匠精神的理解最初主要局限于产品,最自然的联想就是从事剪纸、景泰蓝、陶瓷等艺术品创作的匠人对工艺的极致追求,从材料到掐丝、雕花、火候,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

工匠精神与科技产品的关联,尤其是工匠精神与企业家的关联,要感谢苹果的史蒂夫·乔布斯。他不仅用iPod、iPad、iPhone等一系列产品改变了市场格局,也极大地延展了我对匠人精神的理解。他让我突然领悟到,原来高科技领域的企业家也离不开工匠精神,真正的匠人也未必需要亲手做产品,而是把匠人精神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有工匠精神的企业不仅使科技产品更好用,而且像一个工艺品一样,美到让人爱不释手,甚至感动。

但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做科技匠人谈何容易,甚至要比传统的工艺匠人难得多,因为除了匠人精神,你还要始终面对不断迭代的技术,不断进化的市场,尤其是来自颠覆式创新的挑战。传统蜂窝手机厂商把产品做得再精美,在智能手机面前仍然不堪一击。更重要的是,很多时候你的对手根本不是原有套路的工匠,而是逻辑全新的黑马。

对此,我有深刻的体会。因为在麦当劳儿童乐园,国术Eyeplay商用游戏机器人与滑梯之间就是这样的故事。

国术科技与以色列Eyeclick深度合作的国术Eyeplay机器人能把普通的物理空间完全改造成一个炫酷的沉浸式的虚拟环境,让孩子们尽情地用手、脚和身体姿势来体验精彩的线下互动游戏,对孩子们的反应能力、协调能力、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是极好的锻炼。这个产品一推出,很快受到麦当劳等多家连锁快餐企业的青睐,迅速决定拆掉原来的儿童滑梯,换成我们的国术Eyeplay商用游戏机器人。

国术科技还会和Eyeclick一起,本着工匠精神不断优化我们的机器人,但与此同时,我也深知,不管我们做得多么极致,我们的对手既有同品类的设备,也有我们今天可能还完全想不到的产品。

全球竞争的时代,

不做匠人难上加难

2020年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不仅给大家上了公共健康的一堂大课,也让大家意识到了全球产业链的重要性。如今已远远不只是飞机、汽车、iPhone等高精尖的复杂产品依赖全球产业链,越来越多的普通产品也有了非常深入的国际化分工。

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竞争的时代,做匠人当然很难,因为你要超越全球几乎所有的对手,才能进入到全球的产业链和全球市场。过去只需要你成为县城或社区的第一名,如今要成为全球的第一名,难度的提升可想而知。

但在这样的时代,不做匠人更是无路可走。因为技术和物流、金融流的穿透性都越来越强,巨头的跨界和颠覆变得更加容易。阿里巴巴从普通的B2B电商,发展出淘宝、支付宝、天猫、菜鸟物流、阿里云仅仅在电商领域,淘宝之外还有京东、拼多多等。大平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工匠精神的放大器。对于一直保有工匠精神,产品不断迭代,而且独到性非常强的企业,会成为这些大科技平台优先的合作伙伴,市场可能瞬间迎来暴发式的增长。相反,那些没有工匠精神,一直在产品上凑凑合合的企业,面对的将是来自科技平台的降维打击,凶多吉少。

我的另外一点感慨是,匠人精神一定精益求精,但并不一定意味着要执着到底。在技术迭变、全球竞争的市场里,必须以变应变。

在《中外管理》的官产学恳谈会上,日本松下(中国)前总裁木元哲专题分享了日本的工匠精神。他讲了三个字:“守、破、离”,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守、破、离”本来源于日本的传统戏剧、茶道和剑道,后来被日本企业借用,成就了一个又一个日本制造的品牌。所谓“守”,就是做一件东西,先好好学会师父的手艺,练就基本功;所谓“破”,就是有了扎实的内功以后逐步加入自己的想法,再经过苦练、优化,一点点突破传统;所谓“离”,就是当自己的独到性达到一定程度,能够大胆地“离”开传统,自立门派,甚至全面创新。

我记得是在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里,这不仅仅是一个词,更是时代转型的一个新号角。因为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到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离不开工匠精神对好产品和好服务的打磨。《中外管理》和评委们对国术科技匠人精神的肯定,将成为我们新的起点。也期待更多的中国企业一起守、破、离,为全球带来中国制造“匠心匠品”的新形象。

(本文作者系国术科技公司创始人兼CEO、第三届“时代匠人”获奖者)

责任编辑:辛国奇

猜你喜欢
国术匠人工匠
民国时期武术家群体的“国术观”
——以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汇刊为中心
90后大工匠
《时报》与民国国术传播研究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南京国民政府国术推行工作述略
青年匠人
旗袍匠人:坚守与传承
汽车匠人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