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研究

2020-12-14 09:21杨超
理论与创新 2020年19期
关键词:资助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在寻求公平教育的当今社会中,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群体,越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乎与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学校中的弱势群体,也是社会弱势群体中的一个较为特殊的组成部分,这一群体的学习与实际生活情况始终牵动着社会的关心与关注。近几年,国家与学校出台了很多政策,在经济上给予家庭困难学生一定的资助,本文也将对我国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进行研究和剖析,旨在实现高校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1.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体现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包括:导向功能、育人功能、激励功能等。

学生资助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与意识形态的体现。所谓育人功能是资助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通过资助来实现培养、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应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组成部分,大学生资助已经成为了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衡量标准,资助恰好是一项最能“温暖人心、稳定人心”的工作,通过资助育人不仅可以改善一部分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学生生活问题,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还会引领大学学生向善良的心灵发展、文明行为的形成、优质人生的升华。而激励功能体现在资助工作可以充分调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性与创作能力,实现学生个体的自我价值,从而努力实现社会的平稳发展与进步。也是在资助的实际活动进程中,由物质需要转变为精神需要之后的主体意识内化为自身的心理实际需要,从而产生推进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2.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意义

一是可以强化国家利益观教育,激发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需要。发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于强化国家利益观,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与爱国热情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可以推进社会主义的平稳发展。我国对于教育所投入的经费逐渐增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公平性也越来越可以得到保证,经济扶持制度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不仅要投入相应资金,还要通过资助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际效用发挥提升学生的“造血机能”,引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客观合理地看待社会中贫富差距悬殊的问题,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意识观念,共同促进社会主义的公平。

3.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联系性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资助工作者通过资助资金的传递行为,从而影响接受帮助的学生的价值观体系,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强调的价值观会被接受帮助的大学学生多接受、认同,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主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这种关系是资助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所存在的内在原因。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以保障教育平等为目的,由政府出资为主导,不断优化改革教育资源的构架,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发展进步的保证手段。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保证功能、引领功能与经济功能等。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所遵守的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并通过一定的思想理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于其中的成员施加有目标、有计划的影响,使其符合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样,思想政治教育隶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之中,是上层建筑,其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灌输给教育对象,是意识形态化的进程,也就是将统治阶级的思想一以贯之。大学学生资助工作恰好就属于这样一种介质,可以实现价值观念的有效传递,并使其成为接受资助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就是统治阶级通过资助贫困的方式将其所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融合进教学对象的思想意识中,并且对其产生影响与控制教育对象的思维,实现价值观念的认同。在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只是资助的一种外在表象,而接受资助的學生所表现出的人格内在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在转化成果,因此,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方式。

4.增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

4.1资助制度设计人员转变理念

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一方面随着高等院校实行的收费制度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而面对着教育公平的严重问题。资助工作者们在一开始就随着自身的理念惯性,从“本我”的经验作为出发点,设计资助方案,迫使接受帮助的学生无条件接受,这不利于提升高等院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不利于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与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资助制度的设计制定工作者应该树立起以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而设计的理念。其具体转变理念的步骤有以下三点:一是明晰资助的目标;二是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理念;三是具备大数据思想。只有明确资助的对象是一群具备多元化思维与多样化生活发展需求的大学学生,并将自身的思想意识由数字时代推进数据时代,建立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性化资助模式,以学生为工作开展的基础,并将大数据理念与科学信息技术应用于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才能有效推进高等院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最大化发挥。

4.2完善信息化管理工作

高等院校在自主管理工作中应该完善两个内容:一是树立起全方位的资助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二是依靠智慧校园的建设,创设“资助与互联网”结合的系统,使得收集与挖掘校园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相关数据与具体信息成为可以实现的,同时通过与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结合,应用模型构建技术,建立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具体状况、平时生活状况、思想意识与心理变化等信息收集方法,进行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主的走向分析、预测与展望,建立起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性化自主方式,推及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全方位实现。

并且,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全面认识到大学生自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很多高等院校主要是根据国家下发的相关政策和过去的工作经验机械地执行资助工作,被动地处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问题,造成了不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了解学生资助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最有效的关心学生与教育学生的手段,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切实全面地落实大学生资助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争取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良师益友。

4.3创新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模式

过去的高等院校学生资助管理较为单一,并且显得机械,缺少人情味,较为分散。因此,应该构建起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环境,融入人文教育的内容,全方位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养。大学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人,应该依据未来社会的实际需求资助教育学生。并且,高等院校还要建立起高校人才目标培养分层制度。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与自身所具备的优点和缺点,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引导、激励与促进家庭困难学生追求梦想、实现梦想的制度,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创新活动,鼓励家庭困难学生寻找社区公共福利改善需求项目,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社会传新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公共事物,不仅能培育大学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还会为社会作贡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是因为家庭物质的缺乏使得学生精神贫困,部分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因为生活所迫,外出打工,因为打工耗费时间长而使得学生成绩下降,完成学业较为困难。

因此,高等院校的资助工作就应该从解决学生的物质生活入手,解决学生的学习费用与居住费用,应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与融入社会的能力,增进学生的社会使命意识与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引领学生走上成功之路。

4.4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因为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较为敏感脆弱,并且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害怕外界的议论与轻视的目光,在个性上就比较偏激、固执,还有一些学生经常脱离班级集体活动,甚至还有一些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等状况。而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计划制度有益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及时对其进行疏导、引导学生正确合理看待人生与社会,构件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等,推进高等院校的稳定和谐,促进高等院校中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发展进步。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谈话交流等方式最大程度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心理方面问题。其次,应该根据调查形成咨询与服务策略,制定出详尽的方案。再次,应该明晰专业人员的责任与服务方法,回馈管理。最后,对于问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该进行定期个体心理教育,在教育活动完毕后,对教育活动进行效果反馈,通过接受帮助计划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成长与学习成绩增长或下降等具体的诗句评价估量帮助计划项目的具体实际价值。

4.5建立大学生利益表达机制

大学生利益表达机制是大学生自我管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大学生自主管理也就是指高等院校为了实现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实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关系到大学生发展利益相关的事项中,最大程度征求并听取大学生的意见,开展一系列的自我管理与完善活动。近几年,我国重点大学学生自主管理的步伐走得相对较快,学生的自主意识也相对较强,但是在非重点学校,学生的自主管理只是停留在校园文化活动组织中。对着国家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提升,不再是资助方单一的授予,二是高等学校资助管理中的参与者。因此,建立起大学生利益表达机制,是落实高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保障。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逻辑出发点是物质方面的资助,也是由物质性资助向精神性、发展性资助进步的过程,高校资助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资助系统的重心。高校資助系统的完善程度是体现社会公平的指针、是阻断家庭贫困的重要措施、是提高高等院校政治思想教育实际效用的载体,也是落实高等教育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刘菲,王恒良,刘志林.提升资助育人效果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西藏农林牧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为例[J].知识文库,2018(03):146.

[2]崔丽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椎体”模型研究[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6,28(02):82-84.

[3]武立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调查研究——基于北京部分高校本科毕业生的问卷调查[J].思想教育研究,2016(03):106-110.

[4]袁卫国,张楠,郭晓明,金学东,王蕾,褚亮.提升资助育人效果  促进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天津市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1-2.

[5]李绍先,宋海燕,白延宏.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9):243-244.

[6]李永梅.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05):159-160.

[7]黄帅,宋开春.高校资助体系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的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9):77-78.

[8]宗亚玲.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商业故事,2016(35):75.

作者简介:杨超(1984.5-),男,汉族,安徽蚌埠人,本科学士,政工师,国家级心理咨询师(II级),研究方向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猜你喜欢
资助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方法创新的探讨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价值观特征与职业指导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实践与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探索
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实证分析的数据挖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过程中的应用探索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公益服务意识培养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