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虚拟现实沉浸式艺术展厅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2020-12-14 07:19何超红
锦绣·上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沉浸式虚拟现实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日趋提升,当前普通高校艺术展厅在科技新形势下不断暴露出展览形式单一、观者参展体验感差等弊端。日益成熟的虚拟现实技术结合交互艺术产生出一种全新的虚拟现实沉浸式艺术,该艺术表现形式以其自身的交互性、跨越感、身临其境性等特征区别于传统,为高校艺术展厅模式的变革提供方向。

关键词:虚拟现实;沉浸式;艺术展厅

一、高校艺术展厅当前发展的不足

近年来,快节奏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新事物通过各种网络媒介充斥眼帘,导致人们审美需求、方式和审美接受能力发生了明显变化。艺术展览馆内,观者已不能仅仅满足于对艺术作品的单向欣赏,相反,越来越多的观展人渴望深入到具体的艺术作品中,深入到画面的时代背景去,与作品交流对话,以期获得更大的审美收获。策展人也的确关注到观者的心理诉求,“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方式迎合欣赏者,著名策展人罗伯特·斯托就曾言:“展览不再作为一个导师向观众灌输任何知识或真理,而是一言不发地向观众袒露自身,听从审美直觉的裁断”1,在这样新的思维视野中,传统展览模式下的高校艺术展厅不断暴露出自身的诸多弊端。

(一)艺术展览形式单一,观者参展体验乏味

自十九世纪以来,“白盒子”标准化展览形式以其纯粹、明亮、中性的空间构造及自身简易的可复制性和较低的建造成本而被大多数美术馆、展览馆甚至高校艺术展厅广泛采用。纯白平直的落地界面和精致抛光的灰白地面成为展厅必备物资,每至展览,数幅艺术画作悬挂于落地界面之上,似圣者俯视进来参观的凡夫……此种“虔诚教徒膜拜被束之高阁的艺术作品”的布展方式却广受追捧,尽管圆满了展厅展示艺术作品的目的,却忽视展览形式的多样性与创新性。于此展览形式下,观者们如“教徒”般卑微乏味的观赏体验想必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展厅空间有限,展览效果一般

艺术展厅作为实体存在,有自身场所空间的局限,艺术展览的举办规模和效果也因艺术展厅自身的局限性而受制约,普通高校内的艺术展厅更是如此,规模偏小且空间有限,这些客观条件决定了普通高校内展厅举办大型艺术展受限而只能将目光集中于中小型艺术展。除此之外,如若艺术作品需要特殊氛围的营造烘托才可达到一定的效果,而当展厅场地等诸多客观原因无法提供优质的展览条件时,观者的体验也必定大打折扣。以信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艺术展厅为例,展览大多以学生作业展、毕业作品展、中小规模省市活动展为主,此外,信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艺术展厅同样大多采用“白盒子”标准化展览形式,单纯陈列艺术作品,缺乏有关情景塑造与互动体验,除展览效果一般外,还通常带给观者隔绝、冷寂的视觉心理感受。

二、高校艺术展厅的虚拟现实沉浸式发展趋势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艺术愈来愈科学化,科学愈来愈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终将在山顶重逢”,如今即是科学技术与艺术重逢的時代。1运用数字化虚拟技术对主题艺术情境融合并重构,进而为观者创造出全新心灵场域的沉浸式体验活动就已经出现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沉浸式展览”大受欢迎。2019年6月22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心灵的畅想——梵高艺术沉浸式体验”使得国家博物馆一度成为火爆的网红打卡之地,类似的“网红展”数不胜数,笔者认为其背后风靡的原因除展览采用全新的全息视频影像技术以外,无疑与大众追求炫酷的游戏心理诉求密切相关。

与以上提及的全息影像技术相比,虚拟现实沉浸式艺术更能为观者提供代入感。这种新的艺术形式由虚拟现实技术与交互艺术渗透融合产生,通过技术手段,营造出现场的沉浸感,使艺术作品和观者之间多感官交互。若将之引用于高校艺术展厅,在满足基本作品展示功能的基础上,定会迎合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观者的情感诉求,为在新时代背景下暴露出诸多弊端的普通高校艺术展厅提供借鉴,新艺术表现形式的种种优点也必将促使虚拟现实沉浸式艺术展厅成为未来高校艺术展厅改革的重要趋势。

三、高校虚拟现实沉浸式艺术展厅的优势

(一)新奇沉浸模式,丰富参展体验

借助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性”特点,高校虚拟现实沉浸式艺术展厅为观者提供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感觉信息。通过桌面式虚拟现实系统、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及各种设备,构建新奇丰富的场景,观者通过穿戴头盔现实器和数据手套等设备,突破交互艺术的固定空间性限制,打破以往传统观展的束缚,一时间沉浸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到身临其境之感。此时,观者更易填补作品的“召唤结构”,并与之进行情感交流和信息置换,观者就从观察者变为全身心投入的参与者,从第三方变为第一方,与艺术作品内部进行密切交流而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以欣赏《千里江山图》为例,摆脱单一的视觉体验,通过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使得千里江山脱离二维平面,进入三维空间而升级为一场完美的真实场景,观者置身其中,与画面互动,体验“点山成鹤”的妙趣,岂不乐哉?

(二)跨越单一时空,拓展观赏空间

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身处两个时间和空间,但通过虚拟现实沉浸式艺术形式的“跨越感”特性及沉浸式的体验,我们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从一个时空转移至另一个时空。高校虚拟现实沉浸式艺术展厅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与交互技术的融合构建出虚拟场景,在佩戴成套科技设备的一个瞬间,观者可以从现实场景抽身而出,获得全新且别有趣味的体验。2018年11月清华大学在“万物有灵——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研究成果展”上就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进行了一次“穿越千年”的文化遗产展览。展览中,《韩熙载夜宴图》被精细化研究后通过最前沿的数字技术和交互的方式,让观者仿佛瞬间脱离现实生活而置身于觥筹交错的“夜宴”场景之间……

(三)增强参与互动,激发审美创造

高校虚拟现实沉浸式艺术展厅在虚拟现实技术和交互艺术的支撑下,首先依靠优质的三维图形实时生成技术,在确保图形高刷新率的基础上,使观者在视觉上完成与被展览艺术作品间的互动。其次,通过佩戴相关设备,观者会被实行眼球追踪、肌电模拟、动作捕捉、手势跟踪等多方面的行为交互,从而使大脑信赖眼前的虚拟认知而产生深度的沉浸感。最后,由这种深度的沉浸感引发大脑产生大量神经递质多巴胺,随后,多巴胺进入大脑表层的眶额皮层,从而使观者处于身心放松状态且产生愉悦感,此愉悦感不但使观者轻而易举领略艺术展品的内涵,而且令观者艺术创造的欲望被强烈激发,观者的艺术创造活动也就随之而来,同时,高校艺术展厅肩负的教育使命即在无形中得到了深层次的落实。

(四)丰富作品储备,扩容教学资源

高校虚拟现实沉浸式艺术展厅更易将展览的艺术作品收集起来,建立优秀美术作品资源库,通过科学技术与美术教育相结合,将优秀美术作品资源库应用于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这样在丰富美术作品资源储备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质和扩容了教育教学资源,可以使大学生更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内涵,提升美术专业学生欣赏创作能力的同时,也利于提升非美术专业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和艺术修养。

五、结语

在5G网络发展的大背景下,虚拟现实技术和交互技术碰撞融合产生的虚拟现实沉浸式艺术形式在高校艺术展厅的应用势必会为公众带来全新的视觉突破及参展体验。未来,随着科技水平的飞速提升,采用虚拟现实沉浸式艺术形式的高校艺术展厅定会迎来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娜.对水墨画展览空间设计手法的探讨——以“对坐”展览为例[J].创意与设计,2017(01):67-75.

[2]赵润泽. 虚拟现实沉浸式艺术交互形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8.

[3]赵润泽. 虚拟现实沉浸式艺术交互形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8.

[4]赵娜.对水墨画展览空间设计手法的探讨——以“对坐”展览为例[J].创意与设计,2017(01):67-75.

[5]许静怡. 美术馆与观众互动关系变迁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8.

[6]吴南妮. 沉浸式虚拟现实交互艺术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9.

[7]马琳.美术馆展览的沉浸式体验与艺术教育的跨学科实践[J].艺术管理(中英文),2019(02).

[8]魏艺.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浅析国画展览空间的多维度设计手法[J].国画家,2017(05).

[9]谢华,方可.展演空间设计的沉浸式发展趋势初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9,2(08).

[10]刘纯.流动展览的多元化发展——以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和内蒙古博物院流动数字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06).

[11]刘菲菲,刘中华.互联网思维与视传专业毕业设计展览模式构建[J].美术大观,2016(10).

[12]郑伟,张超.基于VR和AR技术的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优势分析[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10).

[13]张培.虚拟现实技术在公共艺术设计与展示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设计,2019(10).

[14]员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6).

作者簡介:何超红(1999-),女,汉,河南濮阳人,本科,信阳师范学院。研究方向:美术学艺术设计。

资助项目:信阳师范学院2019年度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高校虚拟现实沉浸式艺术展厅创新模式的研究——以信阳师范学院艺术展厅为例

猜你喜欢
沉浸式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让学习更“沉浸”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研究
“沉浸式”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艺术与技术:“沉浸式”的历史对话
虚拟现实LG 360 VR眼镜
View Master虚拟现实显示器
论美剧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