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艺术的看法之艺术与自我

2020-12-14 09:50苏敏李文静
锦绣·上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人生艺术

苏敏 李文静

摘要:由吴国平先生主编的《向美而生》一书中,有一篇文章的访谈对象是当代画家施本铭先生,施本铭先生讲到他对于艺术的看法时说到:“艺术这件事,是很个人的,艺术最终还是要走向个人。要有自己的记号,要回到自我状态。成为艺术家也不是终极目标,而是要成为一个有艺术素养,有审美的人。”他说到艺术的终极是走向独立的人,这一点本人也十分认同。艺术与自我是紧密联系起来的,艺术是在帮助我们发现自我,是审视自我、完善自我和表达自我的过程。

关键词:吴国平;艺术;人生

一、艺术风格是不断变化的

施本铭先生还提到作品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艺术家的生命本体。同一个艺术家,随着阅历、年龄和知识的积累,风格也会发生一些改变。艺术家的艺术,也是伴随着艺术家的生命在成长,它都不是结论,都不是结果,都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举个例子,比如说中国元朝画家黄公望画《富春山居图》,这幅图在表现山水风景的同时也是黄公望对于自己生命的总结和领悟。黄公望生活在被异族统治的元朝,汉文化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黄公望自身的遭遇也很坎坷。他一生中有过得意的时候也有过失意的时候,可谓是大起大落,后来又入了全真教,五十多岁开始学画,晚年过的好生豁达通透。所以他的《富春山居图》其实是想传达给我们他的生命领悟,也就是一种平静自然的人生智慧和想要亲近自然的追求,是他在经历了八十多年人生旅途后对于自我的认识。再者,倪瓒和王蒙二人都追随黄公望在绘画的空间、形式上大胆创新,但他们在意境上却一个隔绝了人息,走向了玄冷;一个则为自我所营设的危机意识所束缚。这并非是智力和笔墨不济的原因,而是由个人性情、志趣以及心境的差异造成的。由此可见,艺术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艺术家的生命本体。艺术作品最终呈现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作者对于自身生命的理解和领悟,就如同只有黄公望才画的出《富春山居图》,他的经历是独一无二的,他的艺术是他精神的外化表现。

二、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也会产生相反的艺术风格

施本铭先生还提到我们在解读一个时代的艺术时,总是能从里面看到各种各样的不同艺术家的气质。举个例子,比如同为宋代画家的黄荃和文同。他们处于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但却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北宋初期黄荃的绘画风格成为宫廷花鸟画的主流,由此确立的“黄氏体制”影响了宋代宫廷九十余年,一度成為皇家画院评鉴优劣的标准。黄荃的作品先以工细线条勾出轮廓,然后层层渲染,敷以重色,整体呈现为细腻精工、富丽华贵的效果。而与之相比文同的风格就很不一样了,文同在绘画上以画竹著称,创“湖州竹派”。文同画竹,既强调状物言志,又注重对竹的自然生态与特性的深入观察与全面了解,形成“胸有成竹”在先,继而意在笔先而神在法外的一整套创作方法。更加注重的是托物言志,而不是精湛的技法。不同的艺术家会有各自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有不同的艺术天赋和素质修养,就导致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审美追求。就如同黄荃和文同之所以会形成如此不同的风格特点,是由于他们各自对于自我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的人生领悟。黄荃的绘画风格属于院体画,黄荃本人也在做官,他的风格必然迎合统治者,而统治者所喜爱的风格一定是偏向与有严格的法度以及精湛的技法,于是有了“皇家富贵”的风格。而文同是文人,他的作品推崇“尚意”,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在艺术手法上不断强调笔墨的表现力。他并不迎合统治者的审美趣味,而是注重表现自我,强调“笔不周而意周”。

三、艺术是帮助我们审视自我的过程

艺术是在帮助我们发现自我,是审视自我、完善自我和表达自我的过程。艺术往往会带领着我们探究“我”究竟是什么样的,而这个“我”不仅仅是照片上的那个影像,也不是镜子里的那个自己。而画家的自画像就是一种很好的发现自我的途径,举个例子,梵高是后印象派的重要画家,在他的画中,总是一片色彩和笔触的狂欢,这种画面所造成的气氛效果表现出一种罕见的旺盛的生命力。透过这些画像,梵高在深深的了解自己的痛苦、恐惧、自我怀疑、精神折磨以及生活中偶尔的快乐。不同时期的自画像都反映出了梵高在那个当下的情绪和状态,艺术创作给他提供了观察审视自我的途径。梵高1888年早期在巴黎画的最后一张自画像,他将自己称为“死亡之脸”,并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通过这张面对镜子画的自画像我得到了一个关于自己的概念:桃灰色的脸上长着一双绿眼,死灰的头发,额前与嘴周满是皱纹,呆僵木纳,非常红的胡子,被忽略而且充满哀伤”。本人在本科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常常会听到别人说:“你画的这个人好像你自己啊。”一开始只是认为是个玩笑,后来慢慢发现好像自己笔下的人物或多或少都带有自己的特征,或是外表上的,或是性格上的。而这并非刻意为之,有时竟是不知不觉间就将自我带入画中。我慢慢发现即使是临摹同一幅画,不同的人画出来也大不相同。就如同施本铭先生所说,艺术最终还是要走向个人,总归是要通过个体的理解加工后再呈现出来。

结束语:

施本铭先生还提到更深的理想是把艺术和人生这两者打通,我的艺术也就是我的人生,我的人生也就是我的艺术。余文涛先生说:“艺术最好的状态,还是跟生活在一起。艺术家时时以自我的智慧去超越现实的限制,所以每天都能创造一种新的喜悦心境,而不依赖任何外部环境。艺术的终极是走向独立的人,正如要进行艺术创作,你首先得是一个自由独立的人,这是艺术的起点,亦是终点。而同样的,对于欣赏者来说,在面对艺术作品的那一刻,你可以做回一个自由人,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和艺术作品产生共鸣或互动,最终完成一次自我的精神救赎。

参考文献

[1]吴国平:《向美而生》.广西师范大学版社,2018.

[2]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苏敏(1997-08),女,汉族,山西省晋城市人,艺术学理论硕士在读,单位:山西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研究方向:艺术史。

李文静(1996-05),女,汉族,山西省长治市人,艺术学理论硕士在读,单位:山西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研究方向:艺术史。

猜你喜欢
人生艺术
人生中的某一天
纸的艺术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独一无二的你
黑白人生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