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县红枣产业发展概况

2020-12-15 01:02
果树资源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永和裂果枣树

(永和县农业农村局科教股,山西 临汾 041400)

1 红枣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永和县地处晋陕峡谷的黄河中游东岸,其深厚的黄土母质与沙壤土结构,以及长期高温干燥,果期昼夜温差大的特殊环境条件,形成了永和红枣个大、皮薄、核小、味甜、无虫、无污染、无公害等特殊的品质,颇受消费者的欢迎。

永和红枣栽植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唐代曾进贡皇室,上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亲笔签署红枣嘉奖令,1992年永和县被确定为全国名优特产红枣示范县,1996年永和条枣被评为“全省十大名枣”,1999年、2001年在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山西名牌产品”,2000年在乐陵全国红枣交易会上获金奖。

我县历届县委、政府都十分重视红枣产业的发展,把枣产业作为全县的主导产业来抓,曾于1987年就作出了《关于加快红枣基地建设步伐的决定》《关于加快红枣基地建设步伐的补充决定》等决定,并从1990年开始连续6年在省城太原、临汾、中央电视台7频道等举办红枣节,提高我县红枣的知名度,1993年至1995年连续3年承担建设全国名、特、优干果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任务,并在红枣栽培实践中总结和探索出适合我县县情的栽培经验和管理模式,推广应用了枣树花期喷打稀土、枣树综合丰产技术、枣树夏季摘心、老枣树更新复壮等一系列实用技术,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员,加快了我县枣产业的发展。

目前,全县红枣已发展到1.3万hm2600万株,都属于盛果期,年总产量2 000万kg,主要涉及到南庄乡、打石腰乡、阁底乡等3个乡镇30个村委120余个自然村,其中:芝河镇213.3 hm2、坡头乡20 hm2、交口乡200 hm2、阁底乡3 566.7 hm2、南庄乡4 333.3 hm2、打石腰乡5 000 hm2,涉及全县20%的人口,红枣产业收入占到全县农民收入的43%。全县2 993户贫困户、6 152贫困人口涉及3 569.2 hm2,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

2 红枣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红枣裂果问题仍然是枣树生产的首要问题

由于近年来连续自然灾害,全县的红枣几近绝收。据统计2014年9月永和县有降雨天气15 d,多云天气10 d,晴好天气仅5 d,9月正是红枣成熟期,持续降雨使红枣裂果极其严重,裂果率几近100%。红枣生产又是雪上加霜。受灾害打击,多数枣农心灰意冷,丧失继续经营管理信心,对今后的技术推广工作极为不利。

2.2 枣疯病有蔓延态势

近几年红枣主产区打石腰乡、阁底乡、南庄乡均发现有枣疯病树,枣疯病就像苹果树的腐烂病,是癌病,传染速度快,如不及时处理,二三年就能毁灭枣园。2016年以来,我们在打石腰乡河浍里村、阁底乡石家湾村的管护示范点制定可行方案,采取了药剂灌根、树干输液等几种防治方法,但效果均不理想。

2.3 销售不畅

由于红枣生产分散于千家万户,各自为正,单打独斗,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加之红枣十年九烂,产量不确定,也影响营销创建市场的联续性。

虽然永和县是红枣生产大县,但产品特点不突出,优势不明显,且目前产业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迫切需要进行重新的市场定位和技术产品的创新。主要问题表现为:

2.3.1 种植业方面,品种结构不合理,管理粗放,重大自然灾害频发

长期以来,红枣制干品种一统天下,且主栽品种均为古老的地方品种,结构单一,退化分化现象严重。近年来,鲜食枣有所发展,但仍不足10%,比列依然偏小。重种植,轻管理,粗放经营,老龄低产园面积过大,果品质量差,经济效益不高。

近年来,以“一裂三病一虫”为突出问题的枣树自然灾害在永和枣区相继出现,相互叠加,且蔓延速度快,受害范围广,但至今均无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护措施越来越繁琐,生产成本越来越大,经济收入却没保障,给枣树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严重打击了从业人员生产积极性。“一裂”即裂果问题,是最初出现在生产中的主要问题。我省降雨集中在8、9月份,此时恰逢枣果成熟,极易造成大量裂果,甚至抗裂的木枣也难以幸免,一般年份裂果率10%~20%,严重年份70%以上,几乎没有采收价值。虽然生产上已采取了搭建雨棚、套袋、延迟成熟等避雨措施,喷施抗裂剂,“双调”综合管理技术等多种措施,但整体效果差,难以根本解决问题。“三病”指缩果病、炭疽病和黑斑病,均为果实病害,同样也是果实成熟期集中发病,病害在后期蔓延非常迅速,在短期内果实变苦,完全失去食用和商品价值。目前防治药剂针对性差,从幼果期开始加开始打药,打药次数越来越多,剂量越来越大,生产成本急剧增高。“一虫”指绿盲蝽象,危害芽、叶、花、果等各个器官,其夜间活动,隐蔽性极好,1年繁育代数多,世代交替严重,从树体发芽一直到果实成熟间连续危害,造成减产和大量残次果,防治措施非常繁琐,且很难短期内消灭。接二连三的重大自然灾害进一步打击了永和县的枣产业发展,导致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加微弱。

2.3.2 红枣加工方面,大部分还处于初级阶段

红枣加工业是增加红枣附加值的关键链接环节,与市场联系最为紧密,对提高整个永和红枣产业有重要作用,是种植业信息反馈的重要来源。永和县枣树栽培历史虽然悠久,但绝大多数枣均以干枣、蜜枣等初级加工品直接进入市场,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质量差,产业链短,在市场冲击下很难有立足之地,而从事枣深加工的企业很少,高科技含量的高端产品极为缺乏,市场份额很低,经济收益不高,无法带动相关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2.3.3 产品销售方面,新兴枣产区对永和县枣产品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力

永和县为全国传统的枣主产区,在全国长期拥有相对稳定的销售市场,是支撑永和县枣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永和红枣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型城市长期拥有健全稳定的销售网络,已形成了当地消费者青睐的知名品牌。但近年来,曾经的红枣生产边缘省份新疆、甘肃、宁夏等西部地区枣树生产发展迅猛,短短的数年时间里,生产规模就赶上甚至超过了数千年的包括山西在内的华北传统主产区产区,且其质量也明显占据优势地位,因而几乎占据席卷了全国市场,造成河北和山东金丝小枣产区出现大面积砍树现象,产业规模急剧减小。对我省像永和县一样长期的传统的红枣销售市场也造成了巨大冲击,大量的产品滞销贱卖,经济收入急剧下降,严重阻滞了永和县的枣产业发展,造成了始料未及的严重损失。

3 今后红枣产业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在全国枣产业发展困局的大背景下,永和县红枣产业振兴成为了一个难题。永和红枣产业不是新兴产业,是由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长期发展形成的产业,关系着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因此在困局面前,只能寻找出路而不能放任不管。因此,永和政府职能部门和枣农必须在思想认识方面、政策导向方面、经营管理方面、生产技术方面全面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思路、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技术、创新销售模式,振兴永和用早产业。

3.1 重视红枣产业管理

成立高级别的红枣经济林产业发展领导组,由县领导班子成员兼任组长,县林业局、科技中心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和红枣涉及的沿黄四乡镇的主要干部参与,提高红枣产业的战略地位,重新树立农民对红枣产业的信心;政府牵头,通过组建整合成立红枣产业发展合作社,实现土地流转,集约经营,科学管理,改变目前枣农放弃管护的现状。

3.2 打造永和红枣品牌,政府引导红枣市场振兴

采取拍摄红枣医用食疗专题节目、借乾坤旅游便车举办赏枣花游、红枣釆摘体验游、举办红枣节、红枣摄影、书法画展、文学赛事等活动,提高永和红枣知名度。永和红枣品牌由政府维护或者交由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维护,配套成立红枣品牌管理制度和应用机制,实现品牌长期高效的发展。

3.3 壮大红枣加工企业

通过政府扶持,引导企业在红枣深加工方向发展,改变单一的初级商品销售。加工企业在红枣产业振兴中起关键作用,在销售市场和初级生产中承上启下,对红枣市场的准确把握,能够正确引导红枣生产的发展方向,倒逼红枣生产实现提质增效。

3.4 完善红枣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从管理、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各个方面,引入社会化服务机制,扶持各个环节的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发展,实现标准化生产、标准化加工、标准化管理、统一销售的局面。

3.5 加强与科技院所的交流合作

必须加强交流与合作,在从科技院所引进技术的同时引进科研攻关,为科研院所提供便利,把科研基地建到永和,把生产和科研相结合,推动永和红枣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永和裂果枣树
裂果严重的屯屯枣 怎就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枣树嫁接 掌握技术
贫困的永和变了乾坤
老屋枣树
黑龙江省海伦市永和乡中心小学简介
枣树皮煎水治疗腹泻
枣树的故事
柑橘裂果的成因与防止、减少裂果的措施(上)
樱桃裂果的防治
梦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