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本位介入法指导下的学前特殊教育与康复课程建构分析

2020-12-15 12:34木冬冬
文存阅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课程建构

木冬冬

摘要:以活动本位介入法为指导的学前特殊教育与康复课程考虑了区域教育康复资源及特殊幼儿的个性化需求,强调评估、长短期目标、个别化教育计划、例行性活动设计、三阶层评价等因素的重要意义,并指导教师在日常情境中运用重复性元素和非直接介入策略,使特殊幼儿习得功能性与生产性技能。

关键词:活动本位;学前特殊教育与康复;课程建构

早期干预对于特殊教育需要幼儿来说,有著非常重要的意义。《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第二期)》提出,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延伸,学前特殊教育越来越受重视。江苏省启动特殊教育发展工程,要求特殊教育学校举办残疾儿童学前三年教育,但是却存在缺少合适的教材、教学活动安排不合理等现状。[]因此根据特殊教育需要幼儿身心特点构建适合其发展水平的课程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一、活动本位介入法

活动本位是一种被证实有效的学前特殊教育介入模式,此模式能够提供特殊幼儿重复的练习机会和丰富的刺激,对学前特殊需要幼儿的技能类化较有效果,且其成效是跨发展领域相互影响的。课程以评估为首要前提,制定长短期目标,并在例行性活动和计划性活动中中融入长短期目标,注重活动当中幼儿的主动引导,以功能型技能和生产性技能的习得为最终目的。

二、课程目标

学前特殊教育与康复课程根据特殊幼儿的兴趣和行动,其焦点放在鼓励幼儿主动活动。当幼儿主动与社会性环境和物理性环境产生互动,幼儿的动机和兴趣能提升其学习和康复效果。基于活动本位介入法的学前特殊教育与康复课程重点在于帮助特殊幼儿发展类化的身体动作、社会能力、适应能力、沟通技能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实现功能改善和潜能开发,帮助特殊幼儿适应家庭、学校及社会生活。

三、课程设置

(一)课程对象

4-9周岁特殊儿童,障碍类型包括自闭症、智力障碍、脑瘫、唐氏综合症。

(二)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形式分为团体活动、例行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化活动四项基础活动,采用主题教学模式。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将团体课程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并在其中渗透《早期疗育课程评量》中的感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生活自理、语言沟通、认知、社会适应七大领域。

(三)课程结构

课程设置分为团体活动、例行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化活动、融合活动五项基础活动,参考特殊幼儿的一日活动及发展领域设置共计 14 门课程。其中团体活动内容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例行性活动包括:户外活动、餐点、区角、午休;小组和个别化活动主要为:动作训练、感知觉训练、沟通与交往、情绪与行为。

(四)课程安排

(五)课程内容选择及安排

1、评估工具的选择

将《早期疗育课程评量》作为学前教育与康复课程的评估工具,根据感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生活自理、语言沟通、认知、社会适应七大领域为每位特殊幼儿实施精准评估,确定长短期目标,并在长短期目标的基础上设计个别化的例行性活动、团体活动及小组、个训活动。

2、课程内容的安排

(1)团体活动

健康——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渗透生活自理、粗大动作发展等康复领域内容。

科学——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发展认识能力,渗透认知、精细动作、感官知觉、语言沟通等康复领域内容。

社会——增强幼儿的自尊、自信、培养幼儿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渗透语言沟通、社会适应等康复领域内容。

语言——提高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发展语言能力,渗透语言沟通、认知、社会适应等康复领域内容。

艺术——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渗透语言沟通、社会适应、精细动作、感官知觉等康复领域内容。

(2)小组、个训活动

根据学生能力水平选择小组教学或个别化教育训练,小组及个训的教学康复内容结合团体活动的主题而设计。

动作训练——主要发展运动基本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等,促进肢体协调,形成适应生活的技能。

感知觉训练——内容为视觉、听觉、触觉、味嗅觉、前庭及本体觉的应用该与发展,对身体及外部空间感知觉做出正确的反应,使特殊幼儿正确感知环境。

沟通与交往训练——提升言语准备、前沟通技能、非语言沟通、口语沟通等基础能力,以满足特殊幼儿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中沟通交往的需求。

情绪与行为训练——提升正确理解和适当表达情绪的能力,以满足特殊幼儿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中人际交往的基本需求;制定并实施积极行为支持方案,使特殊幼儿表现适当行为,减少或消除不适当的行为。

(3)例行性活动

户外活动——通过自编体操和晨跑、户外锻炼等增进特殊幼儿体能、运动能力以及身体协调能力,自然感知能力等。

餐点活动——通过点心、午餐时间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社会适应、生活自理、认知等能力。

区角活动——在教室设置各类型活动区,如娃娃家(私密空间、情绪发泄区)、阅读区(语言区)、精细操作区、潜能开发区(艺术区)、亲子角(供陪读家长或教师个训使用)。

午休活动——通过午休活动培养特殊幼儿的如厕、穿脱衣物鞋袜等生活自理能力,部分活动延伸到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在家庭中完成。

(4)融合活动

每周五上午,由一名教师带两名特殊幼儿融入普通幼儿园,参与幼儿园集体教学或区域活动,发展社交技巧及社会适应能力。

四、课程实施

(一)评估

评估的目的包括筛查、诊断、提供服务或教育内容、评价幼儿的学习成果。在此课程方案当中所使用的评估是课程本位评估,其优点包括:

1.课程本位评估可从不同的情境、时间、材料和人物当中收集资料;

2.课程本位评估都是由功能性技能所组成的内容,适用于特殊幼儿的IEP;

3.课程评估内容具有完整性,可被修改以配合个别化课程设计。

(二)制定长短期目标

1.利用课程本位评估,发展合适的长短期目标;

2.特殊教育教师摘要评估、评价结果,注重强调特殊幼儿的长处和兴趣;

3.选择对幼儿有意义、重要的技能,这些技能对于幼儿具有功能性,能应用在不同的人、事、物和情境中,同时必须是可观察可测量的技能,便于评估幼儿的进步,而且是在幼儿的日常环境中必须强调的技能;

4.发展合适的长短期目标,并安排其优先顺序;

5.叙述可观察可测量清晰易懂的目标。

(三)活动介入

活动介入,是由不同的教学方法、策略、活动、事件等所组成,介入的形式非常的多样化。在此课程方案中包括团体活动、例行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化活动,根据评估结果和制定的长短期目标为特殊幼儿定制个性化课程表,根据月主题编写各活动课教材,将活动介入的成果汇总成册。

(四)评价及调整

本课程实施三阶层评价架构,第一阶层的评价以周为单位,目的是监督和评价特殊幼儿IEP长短期目标达成情况;第二阶层的评价以季为单位,目的是利用选用的测评工具收集资料,监督和评价幼儿IEP长短期目标、课程目标以及整体发展的进步情况;第三阶层的评价以年度为单位,评价整体的课程成效,利用标准化测验,或选用的测评工具收集并对比前后测资料。

五、课程建设反思

(一)日常生活情境的必要性

生物性障碍和刻板训练导致中重度特殊幼儿主动性缺乏,但是他们具有的一些不良行为,反而可以用来诱发他们主动的行为反应。要求特殊幼儿在非日常生活情境中表现学习行为,可能会造成混淆,并影响他们学习技能的速度,因此参与活动时主动拿起的物品来认识名称,比通过图片来认识物品更加具有意义,也更有效。基于活动本位的学前特殊教育与康复课程必须包含社会性互动,发生在特殊幼儿的日常生活情境中,利用对幼儿有意义的人物、事件和场景进行教学,更能够帮助幼儿将所学的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重复性元素的重要性

特殊幼儿的认知加工能力有限,学习和反应速度缓慢,在教学中可以用不同的形式重复性的呈现相同的素材。对于熟悉的教学内容,特殊幼儿的参与度高,也较能活动自我效能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三)适当运用非直接介入策略

非直接介入策略的主要目的是引发特殊幼儿的主动沟通,特殊教育教师给予其足够的反应时间,而不是直接进行辅助。主要的非直接介入策略包括遺忘策略、新奇策略、忽视策略、违反期望策略、渐进策略、协助策略、延宕策略等。

(四)注重功能性与生产性技能

功能性技能是指对特殊幼儿和他人而言,幼儿能以独立和令人满意的方式,与他们的物理性环境及社会性环境产生互动,特殊幼儿需要由补偿教学帮助他们更好的发展与学习,对于他们而言正确的介入目标就是帮助他们建立多样化的功能性技能和生产性技能,这就要求教师提供丰富的生活化教学材料。比如让特殊幼儿掌握“骑车”的概念,需要教师使用汽车图案、不同的小汽车模型、真实的汽车、汽车标志等,提供不同的范例帮助特殊幼儿将名词类化到所有属于“汽车”的交通工具上,使其在特殊幼儿的生活和语言表达中具有功能。

参考文献:

[1]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其应对策略——评《学前融合教育》[J]. 何芳琦.学前教育研究.2019(09).

[2]学前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方法——评《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J]. 郭红丽. 中国高校科技.2019(05).

猜你喜欢
课程建构
儿童致远 创意世界
以翻译职业化为导向的翻译项目管理课程建构探析
从人类发展生态学看幼儿园课程建构
幼儿园混龄教育的探索与课程建构
农村幼儿园课程建构的问题与对策
高中生领导力培养课程群的开发与建设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艺术设计应用本科课程建构
前置性学习:学生参与数学课程建构的尝试
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
课程之外无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