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泉村:帮扶不松劲脱贫不脱钩

2020-12-16 18:32本刊通讯员常碧罗
电脑迷 2020年8期
关键词:张鹏补贴妻子

本刊通讯员 常碧罗

重庆永川区何埂镇新泉村,村民陈绍波的家就在石笋山脚下。家里三代七口人,妻子和两个女儿患残疾,他是家里的顶梁柱。2015 年,刚被列为贫困户的陈绍波,日子窘迫。

“家里连打口井的钱都没。”陈绍波的父亲瘫痪在床,妻子生病吃药,家里大小事全靠绍波张罗。

要照顾一家老小,陈绍波只能在近处谋点营生。“靠啥能养活一家人呢?”他琢磨着。

他寻思着从种植、养殖入手,自家以前养过鸡鸭,算有点经验。缺资金,政府有帮扶资金和养殖配套补贴;缺技术,镇里有养殖、种植培训班,他立马报名,跟着专家学习种蘑菇。有点空闲,他还在近处打些零工补贴家用。自家的地也没闲着,种玉米、水稻、花椒……绍波一刻也不停。

妻子和女儿的身体状况,一直是绍波心头的疙瘩。村里联系了家庭医生,定期上门检查,妻子治疗需要的药物,也是免费的。

搭着好政策东风,陈绍波的打拼有了回报:外债还清了,2017年成功摘掉了贫困帽;妻子、女儿的身体有所好转,小儿子出生添了喜;政府还补贴两万元让家里新建了房子……日子眼见着越过越好。

“绍波不容易呀。”这一切,帮扶干部张鹏看在眼里,“一大家子全靠他起早贪黑,用两年时间就脱贫了。”

谁也没想到,就在2019 年,陈绍波家遇到了坎儿。

陈绍波的父亲去世,母亲长淋巴结住院。家里重新掉到贫困边缘,他发愁了。张鹏来家走访,一笔一笔算账,一句一句鼓励:“脱贫路上,难免有曲折,没事儿。”虽然摘了帽,但脱贫不脱钩。这是化解陈绍波家返贫风险的关键一招。

了解了绍波的困难后,张鹏和村里的干部给他母亲申请了农村医疗救助卡,减免了住院费;绍波的妻子身体不好,村里给她申请了低保,同时提供了公益性岗位——护路员。在村道上打扫卫生,这样一份工作,每个月能给家里增加近800元收入……

在政策帮扶下,绍波的日子又渐渐好起来。

绍波心里最担心的是孩子的学习。“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不能让孩子也吃亏。”绍波深知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孩子就是家里的未来。村里协调企业资助陈绍波的一个女儿上学,家里不用再为孩子的教育费用犯难。孩子口中的“张伯伯”张鹏一有空,就跑到绍波家,给孩子辅导功课。

如今,新泉村一天天地变好,通了气,通了水,房子也大变样了。绍波家的老房子是政府刚补贴两万元改造的,以前是C 级危房,现在是漂亮的白墙灰瓦。最让绍波开心的,是女儿一次比一次考得好。

院坝里,孩子的笑声、厨房里的炒菜声、母亲锄草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在贫困边缘打了个转,陈绍波既幸运又感激:“好政策把我家拉回来了。”

如今陈绍波更忙碌了。“种油菜、榨油,事儿不少。”他拍拍裤子上的土,笑着说。

种植、养殖要想干得好,一靠勤劳,二靠技术。陈绍波到镇上专门学了养殖技术,老师提到要科学养殖、搞好环境卫生,这样才能减少动物瘟病。他申请了一笔小额贷款,拿着这笔钱重修了禽畜舍圈。前段时间,他还在研究怎么给鸡苗用药。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陈绍波很明白。过去,张鹏总招呼周围的亲朋好友来支援,“养了鸡,喂了猪,啷个卖出去?”如今,绍波正在研究怎么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

光靠养猪养鸡,抵不住意外带来的风险。要有稳定收入,还得多条腿走路。陈绍波拿出了1 000元钱,投到何埂镇的菌菇合作社,到了年底就可以有分红。最近,他还找了份新工作,在离家不远的装修队打工。每天晚上7点,陈绍波才从工地下班回家。

“现在是脱贫,以后咱还要致富呢!”张鹏不时过来给他打气。

对此,陈绍波心里有底:“政府给政策、给资金、教技术,行动还要靠自己,我家不能松劲儿。”

猜你喜欢
张鹏补贴妻子
针对农资价格上涨,中央已累计发放500亿元一次性补贴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main components in ceramic raw materials based on the desktop LIBS analyzer
Competitive effect between roughness and mask pattern on charging phenomena during plasma etching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为何妻子总是忧心忡忡?
基于PLC控制的平移式自动门设计
道理重要,还是妻子重要?
理发风波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晏平要补贴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