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院校科研仪器国内外采购现状与启示

2020-12-16 04:35董君枫姚婧婧孙品阳沈如群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0年11期
关键词:仪器设备医学院校科研人员

霍 莹,董君枫,袁 园,王 旭,张 爱,姚婧婧,孙品阳,沈如群

(1. 北京大学医学部 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北京 100191;2. 首都医科大学 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北京 100069)

科研仪器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一个国家的科研仪器研发水平,不仅是科研实力的集中体现,更是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十五”到“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加大对仪器自主研发的投入,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1],强调要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支撑重大科技突破为目标,以关键核心技术和部件自主研发为突破口,聚焦高端通用和专业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工程化和产业化,研制一批核心关键部件,显著降低核心关键部件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高端通用科学仪器的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大幅提升我国科学仪器行业核心竞争力[2]。近年来,我国科研仪器行业发展迅速,尤其以核磁共振波谱仪、高分辨质谱仪为代表的国产科研仪器已吹响了我国走向高端仪器领域的进军号。

高等医学院校科研实验室主要从事与人类疾病和健康相关的研究工作,对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意义重大[3]。其中,科研仪器作为学术研究的工具和技术创新的载体,在推动高等医学院校科研工作的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近年来,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纷纷加大对科研实验室的投入,大量购置科学仪器,努力提升硬件实力,科研仪器采购已成为推动高等医学院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一环。

本研究以北京大学医学部和首都医科大学为例,对其科研一线人员在科研仪器采购过程中的市场调研途径、关注点、代表性仪器国内外采购占比及国内外科研仪器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广泛调研。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科研仪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建议,以期为制定合理可行的科研仪器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高等医学院校代表:北京大学医学部和首都医科大学。

(2)被调研人员:①104位科研一线工作者;②设备采购归口管理部门专职工作人员。

(3)时间维度:2015—2019年。

(4)代表性科研仪器:核磁共振波谱仪、基因测序仪、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液相色谱仪、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脱色摇床、漩涡混合器。

1.2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将自行设计的问卷以问卷星的形式进行发放,对北京大学医学部和首都医科大学科研工作者进行问卷调研,最终共回收有效问卷104份。其中,多选排序题各选项得分的计算方法为: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

(2)典型调查法。对北京大学医学部和首都医科大学两所院校在 2015—2019年采购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10种科研仪器的采购数据进行调查,采购数据来源于两所代表院校设备采购归口管理部门的专职工作人员。

2 科研一线工作者对拟购科研仪器的市场调研

2.1 市场调研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科研一线人员对拟购仪器市场调研的首选途径是咨询本领域内的同行使用的仪器设备信息,其次是咨询熟悉的仪器设备销售商,然后是参考已发表的高水平文章中使用了哪些仪器设备,再次会从搜索引擎或电商平台进行查询,除此以外还会通过仪器设备厂商的推广活动等了解相关信息。科研人员对拟购科研仪器的市场调研途径见图1(a)。

2.2 关注点

研究发现,科研人员对拟购科研仪器的关注点中,仪器设备的技术性能是否能够达到科研要求这一项综合得分最高,设备性能是否稳定排在第二位,性价比位于第三位。除此以外,科研一线人员在调研拟购仪器设备时还会关注认识的科研人员/实验室或者已发表的高水平文章中是否使用和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最后,科研工作者会考虑售后服务、市场占有率、品牌声誉、到货时间和附赠品等因素。科研人员对拟购科研仪器的关注点见图1(b)。

图1 科研人员对拟购科研仪器的市场调研途径和关注点

3 代表性科研仪器国内外采购占比

3.1 代表性科研仪器的选择

本研究选择核磁共振波谱仪、基因测序仪、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液相色谱仪、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脱色摇床、漩涡混合器作为科研仪器代表。这10种仪器设备是进行化合物分析鉴定、疾病诊疗、核酸分析、病原微生物检测等实验过程中非常重要且极其常用的工具,既包括高端精密仪器,也涵盖低值易耗类设备,是高等医学院校科研仪器的典型代表[4-6]。

3.2 2015—2019年10种代表性科研仪器国内外采购情况

调查得到的高等医学院代表性科研仪器设备国内外采购现状见表1。调查发现,2015—2019年期间,在技术精密、价格昂贵的核磁共振波谱仪领域,虽然国外品牌在采购数量上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但我国国产品牌仍成功夺得了一席之地,北京大学医学部过去5年20%的核磁共振波谱仪购自我国本土企业。但是,其他中高端科学仪器仍然是进口品牌独占鳌头。其中,基因测序仪、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这3种设备完全被进口产品垄断。虽然国产品牌在实时荧光定量 PCR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采购中位列榜单,但份额只有 4.4%和 3.6%,可见我国中高端科研仪器自主品牌发展空间依旧很大。

表1 高等医学院校代表性科研仪器设备国内外采购现状 %

不过可喜的是,我国自主品牌的仪器设备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开始快速发展,在中低端产品中尤为显著。两所代表院校国产生物安全柜的采购数量分别达到总量的 34.3%和 14.9%,国产高压灭菌器的采购比例也都高至 34.0%和 34.8%。而且,在低值易耗类设备脱色摇床和漩涡混合器的采购中,国产品牌已然占据了绝对优势。国产脱色摇床在两所代表院校的采购数量占比分别高至 96.0%和 89.7%,漩涡混合器的国产比例也分别达62.3%和76.9%。

4 国内外科研仪器的优势与不足

4.1 进口科研仪器的优势和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科研一线人员认为与国产同类型设备相比,进口仪器设备的5大优势包括:性能稳定(98.1%)、实验结果可重复性好(84.5%)、技术先进、功能强大(80.6%)、所得数据的国际同行认可度高(76.7%)和结实耐用(59.2%),见图 2(a)。但是,价格高(94.2%)、到货时间长(81.6%)、进口环节的不确定性高(64.1%)、配套试剂价格高或与其他品牌实验试剂兼容性差(60.2%)、对操作技术人员要求高/能够达到要求的操作技术人员欠缺(32.0%)也是进口仪器设备客观存在的5大问题,见图2(b)。

图2 进口、国产科研仪器的主要优势与不足

4.2 国产科研仪器的优势和不足

研究发现,科研人员认为,与进口同类型设备相比,国产仪器设备的 5大优势主要是性价比高(83.5%)、到货快(79.6%)、售后服务好(58.3%)、使用界面友好、用户体验佳(35.9%)和附赠品多(28.2%),见图2(c)。而其5个主要的不足表现在:性能不稳定(79.6%)、实验结果可重复性差(50.5%)、所得数据的国际同行认可度不高(47.6%)、技术水平落后、功能单一(46.6%)和使用界面不够友好、用户体验差(26.2%),见图2(d)。虽然优势与不足都包括使用界面和用户体验这一点看似矛盾,但实际上使用界面和用户体验体现的是个性化感受,因人而异,所以科研人员因采购经历差异而持不同观点是可以理解的。

5 讨论与建议

5.1 打破采购惯性,让科研人员尝试用

调研发现科研一线人员对拟购科学仪器市场调研的首选途径就是咨询本领域内的同行使用哪些仪器设备,如同一地区细胞生物学实验室采购的流式细胞仪大多来自同一品牌。而目前医学领域科研人员的主力是海归,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使用习惯上对进口仪器都已先入为主。况且他们的学术工作大多是在国外实验室已做工作的深入和拓展,所以为了保持数据的可靠性和连贯性,他们也会优先选择国外使用过的仪器品牌型号[7]。这种采购“惯性”导致国产科研仪器往往连被试用的机会都没有,更不用说和进口仪器同台竞争。今后,国内厂商应增强品牌宣传意识,积极开拓宣传途径,有效开展试用活动,把国产仪器“能当重任”的形象展示给用户,让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能够有机会使用和认识我们自主研发的产品。

5.2 把握科研导向,让科研人员敢用

调研中还发现科研人员认为国产仪器设备一大不足是所得数据国际同行认可度不高。长期以来,我国科研评价体制由SCI主导,科研人员的目标是把科研成果发表在高水平国际刊物上。一篇学术论文能否被接收,除了内容本身的学术价值,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品牌和参数也是考量因素之一,但是,相当一部分国外的学术期刊审稿人并不了解我们国家的仪器设备甚至带有偏见[8]。那么,我国的科研人员不得不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选择进口仪器以期获得国际同行尤其是西方国家审稿人的认可。目前,破除“SCI至上”的呼声日渐高涨,希望在未来,政策制定者能够把握正确的科研导向,使得科研人员敢用、愿用国产科研仪器。

5.3 加大激励措施,让科研人员愿意用

调研中发现的进口仪器价格高昂、货期长、进口风险不确定性高、配套试剂兼容性差、对技术人员要求高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且不容忽视的,如果在满足科研需求的前提下,科研一线人员优先选用国产品牌,这对于科研人员自身、仪器制造商和国家来说其实是一种共赢。国家目前正在多举措积极推动国产科研仪器的采购,如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管理办法》公告,明确自 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继续对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全额退还增值税[9]。希望未来国家能够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科研人员采购国产仪器。

5.4 提升技术水平,让科研人员放心用

从调研结果来看,科研一线工作者普遍反映国产科研仪器性能不稳定、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差、技术水平落后和功能单一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我国科学仪器领域一直存在“重引进、轻研发”的现象,国内企业大多是对进口产品模仿、改进或集成创新,缺乏原创性技术创新[10]。而核心技术恰恰是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必须重视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科研仪器设备的研发投入,陆续推出包括科研仪器基础研究专款、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资助项目,国产核磁共振波谱仪已经开启高端仪器国产化之路。希望国家能够继续把提升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放在首位,在产品质量、性能稳定性上狠下工夫,让科研人员放心使用国产设备。

猜你喜欢
仪器设备医学院校科研人员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探讨
上海航征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我国科研人员揭秘银杏古树长寿机制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原子荧光分析中应注意问题及其仪器设备维护
重视建、配、管、用过程管理 发挥仪器设备效能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