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的现状分析

2020-12-17 05:46江苏省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朱华岗
小学时代 2020年17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教学资源科学

江苏省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 朱华岗

课程资源是表达教学主旨、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便需要思考“让学生学习到哪些内容?该设计怎样的教学活动才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等内容,基于这些思考便需要进行合理的课程资源开发,并将这些教学资源有效应用于教学实践领域。当前针对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相关研究活动相对较少,主要源于很多小学都存在科学课程边缘化的现实问题,很多教师都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不仅难以实现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价值,还会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发展产生制约作用。针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进行探讨,对于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的现状

1.相关研究现状。笔者将“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作为关键词,以“中国知网”为期刊文献、网络文献的获取路径,查询关于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情况的既往研究成果,综合分析发现,自2015年起,关于此问题的研究活动逐渐增多,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观点如下:贾小玲(2019)在其相关研究活动中提出,农村地区的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需要面对经费不足、资源匮乏的现实问题,为保证科学课程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教师需要重视对农村当地生活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如观察植物的生长规律、记录天气变化等,以实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内容多样化。方琨(2019)综合分析当前小学科学课程教学面对的现实阻力,一方面源于很多学校对于科学课程教学缺乏重要性认识,另一方面源于教师的惰性心理作祟,缺乏对于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认识。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和限制。

2.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既往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对于课程资源开发缺乏重视。教师是课堂内容的组织者,也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当前小学科学的课程教学领域,普遍存在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缺乏重视,因而导致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缺乏主观能动意识。部分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并没有认真备课,到课堂教学环节也只能够“照本宣科”;也有部分教师只会将网络中课件下载下来为我所用,而这些课件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设计,并没有契合所授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特点,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也会表现出教学效率较低的现实问题。

(2)教师缺乏生活性资源的应用。小学领域的科学知识多与生活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本质而言,小学科学教育表述为生活科学常识的教学更加贴切,生活中有诸多教学资源可以应用于课堂环节。而当前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也存在缺乏生活性资源应用的问题,导致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缺乏紧密衔接,学生无法真切意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存在意义,科学精神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二、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策略

1.立足教材进行课外资源的拓展性开发与利用。教材是课程教学的根本和基础,教师进行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立足教材,并适当向课外资源延伸,以突破教材教学的局限性,使学生建立广域维度的科学观。如教学《今天刮什么风》一课时,教材教学内容侧重理论性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风?风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制作、使用风向标?不同等级的风”等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龙卷风”“台风”“飓风”等词汇引入到教学领域,并将生活中存在的这些自然现象应用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向学生讲述这些不同形式的风的形成与发展。学生会对不同的风有更为形象而立体的印象。生动的教学形式及内容,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提升,课外资源与教材内容的结合,体现知识理论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衔接关系,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效能。

2.重视课程教学资源的创新性开发。科学课程学习不仅要重视学习过程,也要重视实践过程,因而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也需要重视创新思维的融入,开发多样性的实践器具,让学生能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体会科学知识的学习乐趣。比如在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准备透明的玻璃容器,以便于进行课堂实验和展示。上课时,教师首先将装满大米的瓶子放置于盛满水的容器中,瓶子会沉到容器底部,进而向学生提问:“该如何让这一物体浮起来?”有些学生会大胆联想将瓶子拴在气球的下方,有些学生会想到用一次性筷子做一个小竹排等。教师向学生演示,只需要将瓶子中的大米倒出来,便可以使瓶子浮起来。其次,教师向学生进行提问:“瓶子盛装其他东西,可以将这些东西倒出来,使瓶子浮起来,那么我们要将一个煮熟的鸡蛋浮起来,在不破坏鸡蛋的情况下,该怎样使它浮起来呢?”很多学生会感觉束手无策,有些同学会说:“换一个更大的容器。”此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不断向容器中加入食盐,并让食盐完全溶解,学生们便会看到鸡蛋会慢慢地离开容器底部向上浮起。通过这些实验活动,学生便能够理解浮力与物体的质量和密度存在直接关系。在实践性教学环节,应用多样性的活动内容和器材,可以让学生在探究、对比的过程中理解科学知识本身,并通过合理的教学问题引导,有效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课程教学价值也得以显现。

3.建立科学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之间的协同教育关系。科学知识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展示科学知识的形式也各有不同,不同学科都可以作为科学教育的载体。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也需要重视将其他学科课程整合到自身教学体系中,形成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协同教育关系,实现更为广泛的教学资源开发。如科学教师可以与语文学科建立协同教育关系,由语文教师为学生布设《十万个为什么》《神奇校车》等课外阅读学习任务,让学生将科学知识学习拓展到课外领域,并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发现或者不解的问题记录下来,在科学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学习。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过程。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存在诸多可提升的空间,当前教学领域存在教学资源开发意识不足、生活性资源利用率差等现实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立足教材进行课外资源的拓展性开发与利用,重视课程教学资源的创新性开发,建立科学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之间的协同教育关系等途径,开发更多的可应用资源,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教学资源科学
蜗牛看牙医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点击科学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科学大爆炸
民用飞机航电系统虚拟教学资源建设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饮料瓶中的云
梦想中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