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灰犀牛风险”及对优化教育教学的启示

2020-12-17 03:29马颖颖李韵婷*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17期
关键词:灰犀牛事件意识形态

马颖颖 李韵婷*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社交网络等领域的意识形态风险看似常规,但一旦发生,就会成为“灰犀牛”风险,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灰犀牛风险”应该成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重点。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趋势,就现阶段意识形态“灰犀牛”风险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发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关键对策,以期为教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 意识形态 “灰犀牛”事件 教育教学 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520.1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2019年1月2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总书记指出,“要防范化解意识形态等领域重大风险;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高等院校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经验和成效。新时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问题、新情况,例如社交网络中PUA群体的出现、网络借贷等行为的频发,构成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灰犀牛”事件,需要从教育、教学等多个方面优化对青年一代的培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形势及“灰犀牛风险”的特征

不同于发生概率较小但将造成重大影响的“黑天鹅”类风险,“灰犀牛”类风险是指发生概率较大、看似习以为常的意识形态风险,这类风险蕴藏着巨大的潜在危机,在爆发前已初见端倪,但极易被忽视,从而造成恶劣的影响。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社交网络等领域的意识形态风险看似常规,但一旦发生,就会成为“灰犀牛”风险,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灰犀牛风险”也应成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重点。

1.1新媒体的发展使得“灰犀牛”风险具有隐秘性

信息技术与新媒体的发展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信息技术与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捷、透明、开放和自由化,也创新了教育教学手段,促进现代化教学方式更加便捷。对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而言,信息技术与新媒体也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供了崭新的渠道,有助于高校教育者获取更多的资源、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

另一方面,与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形式所不同的是,新媒体的虚拟性和无序性为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一些西方反华和敌对势力利用新媒体,在传播西方意识形态的同时,不仅操作网络舆论,抹黑政府形象,企图威胁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而且鼓励青少年进行色情、暴力等不良行为,使其远离正统教育。相比于威胁国家主权之类“黑天鹅”风险,渗透在新媒体中的“灰犀牛”意识形态风险则更具有隐蔽性。而大学生群体作为新媒体的主要受众,其在是非判断、辨伪存真等方面尚不成熟,缺乏科学理性的判断,更容易受到“灰犀牛”风险的影响。2019年12月12日,南方周末发布《“不寒而栗”的爱情:北大自杀女生的聊天记录》。据其母转述以及微信聊天记录显示,其疑似遭受同为北大学子的男友牟林翰进行精神控制和虐待,牟林翰本人的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也被取消。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于社交网络中一类饱受诟病群体的广泛讨论——PUA。PUA全称“Pick-up Artist”,最早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开始以传播搭讪艺术为目的,但最近几年在我国出现了畸形发展,呈现出“欺诈”的发展趋势,甚至发展成为一项获利丰盈的产业。PUA学员利用微信和QQ等新媒体工具,对受害者进行情感操纵、甚至出现“自杀鼓励”。受害群体以青年居多,其中不乏高校学子。

鑒于此,信息技术与新媒体的发展既能够成为促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力手段,也可能成为风险源头。如何加以正确的利用和引导,已逐渐成为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1.2新时期大学生崇尚独立、个性的倾向容易扩大“灰犀牛”风险的不良影响

当代大学生群体大多为“95后”、“00后”人群,这一群体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多样化背景下成长,拥有着与不同于以往大学生的特点。一方面,基础教育程度大幅提高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使得“95后”、“00后”群体普遍具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也同时具有较强的汲取知识、获取信息的能力,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较强。但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群体成长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影响下,其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主张个性独立、与众不同。他们强调效率、务实、竞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追求个人价值和自我利益的同时,尤其在乎同伴的认同。近年来大学生网络借贷的现象愈加严重,不少大学生深陷其中,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如何在培养和教育中帮助其把握正确的方向,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主要难题。

2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家最高层面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经过不断努力,取得了较大的改善和加强。但在新形势和新趋势下,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尤其是对“灰犀牛”意识形态风险的重视不足。

2.1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对“灰犀牛”风险防范不足

现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应对传统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方面已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由于“灰犀牛事件”具有隐蔽性、持久性和爆发滞后性等特征,教育领域的“灰犀牛”类意识形态矛盾和问题不断攀升。在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准备方面,由于缺乏对“灰犀牛事件”风险规律的把控,高校和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在事前预防和紧急应对措施等方面存在不足。对于容易诱发“灰犀牛”事件的日常生活风险预判不足,容易错失最佳解决时机。

2.2重知识教育,轻价值教育

价值观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而大学阶段是价值观形塑的关键时期。部分高校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上存在的核心问题是重视知识教育、而相对忽视价值教育。在高校课程设置上,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比例欠合理。部分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将绝大部分教育资源集中于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投入,甚至以实用课程代替政治教育、人文教育,导致意识形态教育边缘化。

2.3意识形态教育形式较为单一,难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一方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当中,部分教师仅仅是灌输课堂教学内容,其关注点停留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并没有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仅如此,部分高校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师资不足,通常采用十几个班级一起上课的大班教学模式,且将不同学院、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安排到同一理论课上,导致教师无法实现有效的教学互动,也难以依据学生的学科背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无法真正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对于高校教师的意识形态教育上,目前主要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如会议、讲座、报告等,对于长期接受西方教育方式的青年教师、尤其是“海归”教师而言,这些“灌输式”、“填鸭式”教育方式难以形成互动和共鸣,无法真正激发其兴趣和关注度。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已不足以匹配青年教师对于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需求,严重影响了意识形态教育的时效性。

3防范化解“灰犀牛”风险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3.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完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由于新时期大学生普遍具有崇尚个性、意识独立的特征,其充分表达个人意见和观点的愿望强烈。因此,亟需改变传统“灌输式”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方式,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互动性和实效性。一方面,意识形态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现状,了解不同班级的学科背景和专业特征,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要改变“单向”教育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效果,并及时进行反馈,加强互动和交流。

3.2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创新意识形态教育渠道

互联网不仅能够成为强化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工具,而且互联网领域的意识形态斗争也逐渐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高校不仅要注重发挥互联网、新媒体等载体在意识形态教育上的优势功能,还要抢占互联网意识形态的“制高点”。

首先,高校教育者应认清互联网时代的新形势、新态势,注意发挥网络、微信等新媒体及时、高效、互动的功能优势;建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主动了解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问题,并将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新媒体载体增强教育、教學的实效性。例如,可以利用新媒体手段增强宣传信息的推送,扩大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先进事迹的传播。其次,由于大学生思想意识尚不成熟,缺乏对网络信息的甄别和批判能力,易被负面舆论诱导、从而干扰价值判断。因此,高校应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高校思想政治研究机构要增强对网络舆论传播规律的捕捉、分析和研判能力,及时掌握网络舆论对大学生心理和思想的影响,并根据不同时期学校的意识形态教育计划合理地引导舆论话题,控制舆论方向。

3.3强化意识形态教育主体之间的协作、形成合力

目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一大缺陷的未形成合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辅导员等教育主体“各行其是”、“各自为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意识形态教育的直接实施者;辅导员队伍也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组织者;专业课教师虽不直接从事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但其在课堂上的言论表达和思想倾向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意识形态产生潜在的影响。鉴于此,为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应加强各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以形成合力。

首先,要发挥高校领导班子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统筹、主导作用,从整体上认识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不懈的系统性工程;其次,在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意识形态教育应融合到专业课程、学术研究、社团组织活动、社会实践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再次,应建立起各教育主体之间沟通协商机制,建立网络信息沟通平台,以便及时获取学生最新思想动态,从多角度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

*通讯作者:李韵婷

基金项目:2018年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JG18062&JG18095)。

作者简介:马颖颖(1989-):女,汉族,陕西安康人,管理学博士,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政策、医疗保障;通讯作者:李韵婷(1987-),女,汉族,广东广州人,经济学博士,华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 许育武.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问题研究及对策探析[J].法制与经济,2014(18):128-130.

[2] 张建明.从战略高度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J].求是,2015(11):52-53.

[3] 陈大勇.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5):126-129.

猜你喜欢
灰犀牛事件意识形态
管住资本外逃“灰犀牛”
中国经济怎会被几只“灰犀牛”撞垮
“灰犀牛”威胁中国经济
保罗·利科的“话语事件”思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嵌入式系统课程“中断、异常与事件”教学实践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