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

2020-12-17 03:29林鉴钊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18期
关键词:探究能力行为习惯培养

林鉴钊

摘 要 “格物致知”的过程其实就是科学探究过程。在此过程实施中,必须要对各种能力加以综合运用然后才能“致知”。因为任何的“致知”的获得都是在相应能力指导下,运用各种方法、技能才能达到。这就决定了学生要“格物致知”首先要具备相应的能力。

关键词 格物致知 探究能力 培养 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

(1)要在课堂上培养好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老师首先要营造出良好的课堂环境,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探究所需要的条件,培养好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想学生完成某个探究任务,并形成相应的探究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这些手段在学生脑袋里往往会引起认知冲突,或者一种强烈的好奇心。而另一方面学生科学探究总是借助相应的工具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没有良好的物质条件支持是没有办法完成探究任务的。从以上两点说来,对学生来说充满疑问和挑逗的情景创设而引起学生的思维反应会更大和深刻。例如我在教三年级下学期科学《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时,我用了一个实验来创设情景。我用橡皮泥做了两个规则的几何体,一个是空心球,一个是实心长方体,把球和长方体同时放进水中,结果球浮在水中,而长方体却沉在水底。学生看到之后都感觉非常的好奇,这时学生原有的认知和眼前的现象产生了冲突:同样的材料,放到水中后应该有同样的“沉浮”结果。难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还与其他的什么因素有关吗?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已经集中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上来了,甚至有的学生已经在小声跟同座位的同学讨论这个问题,激发出无穷的求知欲望。

(2)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和巩固关键在于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这是形成能力的主战场。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的能力有思维能力和参加探究活动所具备其他的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内容。其他能力的形成和运用是思维能力指导的结果。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必须要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判断一个探究是否成功关键在于科学知识的获取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所使用的思维方法是否被学生所掌握并形成学生的能力。思维是贯穿整个探究过程,指导着学生的探究活动。作为老师可以进行具体的针对性的思维训练。通常可以:

①在不断深入的活动中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教学的过程中直接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②在相互表达和倾听中提升思维的严密性。(在大胆预测和交流汇报中和其他同学进行对比思考)

③在反思和质疑中增强思维的批判性。(对探究方案进行完善中进行思考)

④在解決具体问题的情景中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在解决重难点时进行思考)

⑤在不断延伸的后续活动中促进思维的稳定性。(在解决同类问题中进行思考)

⑥在自主的活动中培养思维的独见性。(探究过程中对一些现象进行独立思考)

⑦在总结中加强思维的概括性。(在环节的结束处或者课堂尾声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思考)

科学思维能力的提升是课堂的核心,但是其他相应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也必须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只有这些能力共同发展,相互协调好,才能体现出良好的探究能力。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和总结具体体现有:

①在观察的过程中培养好学生的观察能力。

②在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好学生的动手能力。

③在制定实验方案中培养好学生统筹全局的能力。

④在相互分工合作中培养好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思维能力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必须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独立的思考。很多时候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许多环节、甚至是重要环节上处理会蜻蜓点水,仓促收场,给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非常有限,甚至是没有时间给学生思考。这一点对于学生思维的提升非常不利。我们的大脑基本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也就是说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从认识现象到抓住本质是思维的一个飞跃,需要大脑作出许多深刻性的思考和认识。在旧教材中的《蜻蜓和麻雀》这一课中,我发现讲解过程学生听得很认真,我以为这些生物和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都很清楚蜻蜓和麻雀之间的异同,所以在对比这两种动物的异同这个环节上我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因为他们只用了两分钟就已经找出蜻蜓和麻雀的异同。在巩固练习时,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去思考才发现这是在讲解蜻蜓和麻雀的异,在学生的头脑里面没有帮助他们建立一个鸟类和昆虫的概念。

(3)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完善、提高,必须在严抓学生的行为和习惯。行为和习惯对于孩子以后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大,也是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影响到研究的结果。必须注意好以下的习惯:

①注意表达用语的准确性。在科学书里面有好多专有的名词术语和规定的名称,学生在表达时要作严格的要求。

②注意仪器使用的规范性。科学是以科学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法,而科学探究是以实验为基本的手段。实验需要用到好多的实验仪器,每一种仪器都有它特定的名称和功能,使用时根据实验的需要来选择好仪器,注意好仪器的使用规范。

③注意好实验步骤的逻辑性。

④知道猜测和别人交流的重要性。

⑤尊重客观事实、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必要性。

具备良好的探究能力是学生进行“格物致知”的前提和保证,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时间培养,而且这也是科学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但是只要我们立足于课堂、重细节、经常对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及时调整好我们教学策略,我相信我们会做得更好。

猜你喜欢
探究能力行为习惯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