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以“大问题导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略

2020-12-18 11:10浙江省湖州市月河小学教育集团
数学大世界 2020年22期
关键词:导学思维数学

浙江省湖州市月河小学教育集团 周 萍

“大问题导学”是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设置一些课程中的重点问题来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引出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大问题通常都是一些比较灵活、开放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参与问题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本文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大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策略展开论述。

一、通过“大问题导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年纪较小,认知能力有限,对于数学中一些比较抽象、逻辑性又强的知识点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采用“大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数学问题的真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教具为学生创建相应的问题情景,例如,教师可以采用课件的形式,用清晰的图片和视频把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向学生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方便学生理解,也更吸引学生的眼球,为学生创造教学情景。如,在学习“扇形统计图”时,教师就可以采用PPT 向学生播放一段学生在大课间活动的视频,让学生细心观察,对视频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提炼和收集,在观看视频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整理在视频中搜集到的数据和信息,开始进行扇形统计图的制作。采用“大问题导学”的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信息的整合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水平。

二、通过“大问题导学”推动学生思维创新

新课程改革下推崇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做到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做到灵活教学,推动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形成。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灵活思考,用创造性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例如,在进行乘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设置“大问题”:2+2+2 是3 个2 相加,那么4 个2 相加怎样列式呢?5 个2 呢?50个2 呢?100 个2 呢?从而引出乘法的教学,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学会乘法知识。可以将“2+2+2”转化为“3×2”,学生在刚学会新知识的概念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正确答案充分肯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信心。还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2×3”,教师要鼓励有异议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答案,让学生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的答题方法。

三、通过“大问题导学”提高学生问题分析能力

学数学就是不断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小学阶段,学生最重要的是培养数学思维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只有在各个阶段掌握学习的目标和方向,才能够真正地学好数学,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都比较强,活泼爱动,喜欢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增强团队协作意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采用“大问题导学”的方法能够有效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利于教师了解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程度。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大胆思考、大胆提问,阐述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想法,并和同学们一起讨论研究,在讨论过程中解决自己的疑惑,从而分析出正确的答案。

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以三位数的计算时,教师可以采用利用基础乘法来导入新课程的内容,让学生以前后两桌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分析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乘法规律和法则,并分析一位数相乘、一位数和两位数相乘以及两位数乘以三位数之间相同的规律和不同的规律,总结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这样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教师也可以及时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在学生了解了基本的运算法则后,教师可列举出课堂习题,如“363×23=?”让学生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让学生增加分析问题的机会,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增加学生的思考方法,同时完成数学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大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能够提炼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导学思维数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线性回归方程要点导学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我是小导游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