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智慧在中学管理中的实践与探索

2020-12-18 13:50唐明春
中小学校长 2020年7期
关键词:国学生命素养

□唐明春

中华文化之根在于国学,它承载中华文明,塑造民族精神,推动国家前进,其中蕴藉的智慧虽历经千年而熠熠生辉。新时代的中学管理,须从国学中汲取丰富营养,重构精神价值体系,为培养内外和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重庆市渝高中学校近年将国学智慧融于学校建设实践之中,取得显著教育成果,实现了特色发展。

一、国学智慧熏染育人文化

育人文化是一个学校教育精神的最佳体现,学校育人文化需以国学为底蕴,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旋律,营造高雅、庄重的文化氛围,同时为提升核心素养,培育完善人格,塑造高尚道德,培养具有世界视野更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未来人才筑牢文化基础。

为此,学校提出 “成就每一个生命”办学理念。其源自 《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南京大学哲学系李承贵教授提出,儒学 “生生”之学有六个要义:创造生命,养育生命,保护生命,成就生命,尊重生命,圆融生命。中学的重要使命就是成就生命,成就生命意味着成就他人、成就人生,这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美德。成就生命,意在唤醒、鼓舞、激励每一个学生、老师、家长对精彩人生的追求和期待;助推、托举每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在生活中追求自然生命的长度、社会生命的宽度、精神生命的高度。

学校提出 “笃行致远,善思愈高”的校训,传承发展中国古代先贤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言思可道,行思可乐”等治学、修德、为人的重要思想,将其与新时代中学教育有机结合,凝练出 “行·思”国学校园文化,并衍生出 “成始于思、功就于行”德育理念、“立德正行、创思启智”课程理念。校园中,校赋石刻彰显 “行·思”精神;国学大道传播 “行·思”国学名言;孔子圣像引发 “行·思”国学敬仰;丹青水墨潜藏 “行·思”国学意蕴;师生共进启迪“行·思”国学智慧,潜移默化中师生已受国学文化熏陶。

二、国学智慧启迪管理艺术

将国学精髓运用到管理改革实践中,学校方能与时俱进,协调发展。

方向意识——“乾道乃革”(《周易·乾·文言》)。“乾”的本质在于告诫人们在变化中找准时机,先天而动。“以顺动”“动善时”“事善能”。如开车,方向盘最重要,不能南辕北辙。懂政治,明大势,讲规矩,新时代 “立德树人”就是最大的方向,“八项规定”就是基本的要求,学校管理者要有起码的方向感,不做政治上的盲人。

进取意识——“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后汉书·虞诩传》)。学校要发展,就必须因时而变,改革肯定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而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学校管理者如果有私心,明哲保身,奉行好人主义,遇到问题绕道走;或者有私利,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或者性格软弱,没有魄力,畏手畏脚,瞻前顾后,没有斗争精神。那么学校必定正气不足,精神涣散,没有发展前景。

规则意识——“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章句上》)。学校治理必须要讲规则。首先要敬畏规则,要以党纪国法、校规校纪严格自律;其次要崇尚规则,形成充满正能量的教师道德和教育风气;最后是执行规则,违规必查、违纪必究。但学校不能简单粗暴地推行改革,改革不能使蛮力,讲规则亦要讲方法。

人文意识——“刚柔节也”(《周易·蒙》)。对于管理而言,体现为人性化管理。但人性化管理不等于人情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是以制度为基础的,是 “百炼钢”前提下的 “绕指柔”。一个学校,没有制度是混乱的,古人对制度理解十分深刻,《商君书·开塞》云,“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国务不可不谨也,事本不可不抟也。”建设、执行制度,尊重、严守制度,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基本保证。但是制度不是冰冷的,管理同样需要对人温暖的关怀,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仁”意即为两人一体,启示管理应当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有温度的管理,必然包含着对每个个体的爱、责任与担当。好的学校管理应当是:制度+温度=有序+有情。

三、国学智慧奠基课程建设

每个人的习性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要 “因材施教”。孔子办学的课程设置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设置了不同的教学内容。这种课程建设的思想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同样具有先进性,中学要培养能够回答“钱学森之问”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需要建设个性化、特色化的课程。

在以国学为基础的 “行·思”教育文化指引下,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校设计出既传承优秀传统又适应时代发展的 “行·思”课程体系。以培养 “思行兼善、德才并举”的中学生为目标,着力培养行动的人 (社会参与能力)、思考的人 (文化基础能力)、健行的人(自主发展能力)。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完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制定科学、规范、有效的课程管理制度和流程,根据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及师生实际,整体设计规划学校课程。通过精准化实施基础型课程、个性化实施拓展型课程、普遍化实施研究型课程,不断探索课程实施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根据对新时代高中生个性化发展的精准思考,学校将选修课程进行精品化建设,开设了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等八个类别数十门选修课,“快乐舞蹈”“高中生生涯规划”“城市规划知识与实践”等获评重庆市精品选修课。学校还开设了模联社、街舞社等二十多个社团课程;开设了研学旅行、社会实践、研究型学习等活动课程;利用学校处于国家级高新区区位优势,重点打造“创客空间”科技课程,学生在各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接连获奖。为了学生终身发展,学校精心建设生涯规划课程,建立起结构完善、资源丰富、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课程充分满足了学生多元发展需求,有效助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四、国学智慧启发课堂改革

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学生思维发展、人格养成的重要平台,古代先贤历来重视课堂教学方式对人的培养重大作用,把多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留在了国学典籍之中。《礼记·学记》对此有精彩的描述,“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自主学习,“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学习,“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探究学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学习。这些都说明,课堂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个性变化而做相应的改变,达到最优的效果。

学校在充分吸收国学教学思想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国内外高效课堂模式的利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了 “行·思”的课堂学习模式。这种模式简单来讲就是 “两心八环多模循环”教学流程,是以 “行”的学习行动,“思”的思维活动为中心,以情境领行、学案导行、自学启行、精讲促行四个 “行”,以及合作助思、探究启思、交流展思、巩固验思共八个部分为教学基本环节,通过对八个环节的设计、选择、搭配、变换,形成适合不同课堂需要的既尊重传统又符合科学的教学范式。

全校教师积极行动,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课堂改革。各教研组都将“行·思”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列入教研组年度工作计划。学校定期举行课堂教学大赛,以赛促研,促使教师们充实课堂内涵,改进教学方法。“行·思”的课堂学习模式的探索有效地解决了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个性发展不够和谐、核心素养培养不够、教学效率不高等问题,促使学校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五、国学智慧滋润学生成长

《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在 《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说,“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北宋大家张载的 “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国学为学生揭示了生命的意义,生涯规划发展的目标和方法。

秉承国学中关于人发展的精神,学校重点开展了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构建了特色鲜明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摸索出高一选科、高二选业、高三选校的生涯规划总体实施方案和生涯规划各单项课型实施方案,形成了成套生涯规划教材七本及配套资源,出版了 《思载规划,行走生涯》高中生生涯规划读本,完善了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一个制度、二种课程模式、三个教育主体、四位一体教育空间、五位一体课程设置”的教育策略,建设了生涯规划网站及实体资源,为学生成长提供了方向指引。

孔子说 “君子不器”,即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和技艺,全面发展,学校着力培养学生个性素养,为学生素养发展提供了多元高端的平台,为学生成功不断创造机遇。为提升学生科技素养,学校与重庆大学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建设了拥有3D打印机、无人机、发明实验室等设施的创客空间,鼓励学生发明创造、科技制作。学生体艺素养大幅度提升,渝高跑操已成为一道靓丽的校园风景线,同时通过跆拳道队、篮球队、田径队、足球队等体育专业培训,以及管乐团、舞蹈队、合唱团等艺术专业培训,锻造学生素养,提供了成才新渠道。

国学蕴含着众多的思辨与哲理,它强调的是事物的变化和变化的规律。同样,学校的管理并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也与国学的思维不谋而合。因此,学校管理者领悟国学,并把国学中包含的 “道、学、艺、技”运用于学校管理中,既可以更好地继承发展国学,同时也将大幅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猜你喜欢
国学生命素养
“垂”改成“掉”,好不好?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集合学习中的数学素养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强化家庭教育 提升家长素养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