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课程”:师生智慧成长激情的“燃点”

2020-12-18 13:50杨国营
中小学校长 2020年7期
关键词:建构师生学科

□杨国营

笔者担任校长20年,历经三所学校。履职乡镇小学13年后,2013年调任九年一贯制学校——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广饶街道颜徐学校的校长。经过励精图治,成功扭转生源流失、师心思退和濒临倒闭的不利局面,创造性地开展 “自课程”的探索与实践。2019年调任广饶县同和小学的校长,继续推进 “自课程”的实践探索,引领与确立 “自课程项目管理制”,打造 “自课程2.0版”,疏通 “自课程”从乡村到城区学校的实践通道,从而更好地助力学校师生的智慧成长。

一、“自课程”创生背景:学校发展陷于困顿的窘境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立德树人”。基础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成 “人”,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健美的身体、人文的素养、良好的品质。“以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一直是办学的愿景和职业的追求。

颜徐学校处于县城边缘。2014年前,学校生源流失严重,老师们的工作动力感渐趋疲弱,教育教学质量下滑,学校发展进入低谷。更为震惊的是,到学校任职后,发现有些孩子患上 “重症厌学”心理疾病——厌烦学校、厌倦课程和课堂,教育让孩子们 “心灵受伤”。

为了让颜徐学校的孩子们找到学习的快乐,必须改变现有的状态与面貌。怎么改变?决定从课程改革切入。当课程改革真正发生时,教与学就同时有了改变的基础和路径,学生和教师会随之发生改变。于是,“自课程”应时而生。

“自课程”是原创的概念——基于学科 (活动)和教师 (部门)自身,即依据学生发展需要和认知规律,探索、开发并实施校本课程。强调三个 “自身”:一是体现有用性;二是体现有趣性;三是兼顾师生主体的自主创生、自由发挥、自动设计、自然生成等。“有用”是课程的本质追求;“有趣”则能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与施之有效。

二、“自课程”建构理路:朝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注和关怀学生,是 “自课程”诞生的主要缘由。创设有趣味的课程,让孩子们觉得学校生活总有东西可以留恋,就成为建构与实施 “自课程”的本源动力。

(一)“自课程”的内涵及实践指向

建构与实施 “自课程”的原则,就是 “有用且有趣”。尤其是倡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之后,我们发现 “自课程”带来的不只是学生增添学校学习和生活的兴趣,更在“自课程”中丰富学识、增强能力、提升素养。于是,我们将其原则丰富为 “有用首先有趣,有趣更要有用”。“自课程”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融合知识性和趣味性,做到形式上喜闻乐见、贴近学生;内容上对学科知识和能力培养形成有效补充,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添加动力,最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实现教学相长。“自课程”的实践指向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来源 “自身”。每个人本身就是灵动的课程。课程开设要基于学科自身,与相应的国家或地方学科课程关联,确保 “有用”;要基于教师自身兴趣所长,基于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确保调动师生积极性,形成校本、师本、班本和生本化的系列课程。

二是开设 “自主”。只要基于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定位,只要“趣”“用”兼顾,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激发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生活的生命活力,以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均可以开发成 “自课程”。给课程开发者以人的尊重、生命的尊重、思想的尊重,调动多方参与的自主性。

三是主题 “自由”。学科组教师编写的提高兴趣、拓展学科知识积累的 “自课程”,绝大部分改变国家与地方课程教材将学科知识层层递进的编排体例,根据本学科本年级学生和教材特点,围绕专题或板块形式组织,显得灵活生动,并且确保趣味性和高效能。

四是内容 “自然”。“自课程”在课程建设者经历闻道、信道、悟道、明道、行道之后,自然而然地确定,具有大道大治的境界。课程开发者把身心与外物融为一体,遵循学生的生命状态和童趣童真,教师亦成长于无形之中。比如,语文、美术老师顺时顺势而设的“相约瑞雪”“临风听雨”的 “自课程”,源于教材而优于教材,内容广泛多样、贴近生活、亲近自然,趣味性和实践性更强。

五是实施 “自觉”。“自课程”的实施动力是内生、自发的,课程实施是 “自觉”的行动。今天的学生为什么要读古代的经典?开发“小古文”课程的朱明丽老师认为,这是由教育的育人本质决定的。语文担负传承优秀文化基因、培育新时代公民使命,此时的课程实施就成为自觉的行为。

六是发展 “自信”。一是学校发展自信。“自课程”坚持德育为先,在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时,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范人、要求人、提高人;二是校园文化自信。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段不同,但激励、引领每个人 “和而不同,做最好的自己”,是一致的目标;三是教师发展自信。“自课程”的开发建设促使教师在学科功力、人文修养、信息素养等方面获取质的提升。

七是课堂 “自动”。行动研究抑或文化的凝练,都始于恰当的定位。行动变成课程,文化悄然形成。“自课程”课堂最终要整体性地呈现出 “自动管理与学习、小组合作与探究、展示评价与总结”的特点。

(二) 行动框架:“自课程”谱系

文化基础类:一是人文底蕴,比如 “魅力春节秀”“童眼看清明”等节日的 “自课程”;“琵琶”“小提琴”“舞蹈”“中国写意花鸟画”等社团的 “自课程”;“软笔书法”“手工编织·刺绣”等综合拓展的“自课程”。二是科学精神,比如“动物的奥秘”“数学速算”“玩转魔方”“身边的化学”“家乡的生物群落”“当地的花”等学科拓展的“自课程”。

自主发展类:一是学会学习,比如 “数学家故事”“名家榜样进校园”“历史人物”等砥砺成长的“自课程”;“小日语”“民国老课本”“小编辑部”“课前三分钟演讲”等学科拓展的 “自课程”。二是健康生活,比如 “心理健康活动”“欧卡牌心理活动课”等生命教育的 “自课程”;“趣味英语”“地理与生活”“影视欣赏”“采摘劳动”等资源拓展的 “自课程”;“篮球操”“主题运动会”等学科融合的 “自课程”。

社会参与类:一是责任担当,比如 “红十字志愿行动”“励志课程”“入校课程”“离校课程”等生涯规划的 “自课程”;“主题辩论”“‘少年说’讲坛”等学科融合的 “自课程”。二是实践创新,比如 “见习家长工作”“走进家乡企业”等生涯规划的 “自课程”;“体验酒文化”“特殊的 ‘道法’课”等翔春之旅的 “自课程”;“身边的化学”“植物种植”“科幻作画”“创客空间”等学科拓展的“自课程”。

三、“自课程”实践效能:成功改变学校发展的样貌

2019年,笔者调任广饶县同和小学这所局属学校后,确定由优质走向理想的学校发展目标,办学实践坚持以 “自课程”理念为引领。反思建构与实施 “自课程”的历程,无疑有效地促使学生、教师、学校发生根本改变。

一是 “自课程”让学生发生深刻改变。“自课程”建构与实施的最初愿景,就是让孩子喜欢学校、喜欢学习。实践表明,“自课程”不仅引领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而且学生时有惊艳表现。追踪调查发现,两所农村学校毕业生,无论是在初中还是在高中的,不仅表现好,而且发展势头足,受到新任老师的普遍欢迎。

二是 “自课程”让教师主动发生改变。“自课程”实践强调 “自觉、自发、自然、自主”,这是对教师 “自课程”创新实践的鼓励,教师的志趣、特长也会成为 “自课程”开发的 “硬核”行动。“自课程”的实践目标是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教师。

三是 “自课程”有效改变学校发展样态。“让教师成为人与世界美好关系的建构者,让学校成为培养完整生命的孵化器”,也许是学校理想样态的最好诠释。当围绕 “关系”展开创作,将人与人、人与世界及世界不同领域的关系,赋予知识、价值、方法、内涵之时,学校就是在调动一切 “关系的力量”,帮助师生更好地融入这场人与世界的共生之旅。

教师工作的动力和生命的追求就是 “意义”。如何带动师生,赋予教育生活的生命意义,是校长的根本选择。彰显生命意义的最好方式,莫过于唤醒主体的自觉、自动、自发,促使其去创造,以及相互的扶助与影响。“自课程”无疑是师生智慧成长激情的 “燃点”,成为立德树人校本实践的有效载体。

猜你喜欢
建构师生学科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学科新书导览】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超学科”来啦
建构游戏玩不够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