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研学实践路径研究
——以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吴地访碑”活动为例

2020-12-18 21:00朱骏益
江苏教育 2020年69期
关键词:碑刻研学苏州

朱骏益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共同组织的有计划、有安排的活动,通过集体旅行、共同生活等方式开展的学习和旅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研学旅行主体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考察学习,以增进对地方历史文化的了解,感受社会发展,是综合实践育人的重要方式。2016 年11 月,教育部等11 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各地要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研学活动作为一项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贯穿中小学教育过程,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方式。

根据文献记载,在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碑刻的流传约始于魏晋和南朝,唐代已有碑刻实物流传后世。宋以后,苏州碑刻不仅数量、种类大增,形式翻新,而且内容异常广泛,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教育、艺术、军事、自然等领域。据不完全统计,苏州现存碑刻实物近3000 通,这些碑刻除部分作为苏州碑刻博物馆的藏品外,绝大多数分布于市区园林名胜、宗教寺观和苏州所辖各县区市。

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依托苏州地区丰富多彩、内容广泛的书法碑刻资源,创设并初步实施了“吴地访碑”书法研学活动。从课程性质而言,“吴地访碑”就是研学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实施过程中,相关学生在书法专业教师的带领下,深入吴地书法碑刻现场,通过实地研学和体验,引领学生通过碑文识读、文献整理、书法艺术解析、传拓技艺体验等实践环节,深入了解苏州碑刻的重要价值和独特魅力。本文通过对“吴地访碑”书法研学活动的梳理和分析,试图探讨高等院校书法研学“以文化人”的实践路径等相关问题。

一、“吴地访碑”活动概况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任务要求,并就“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出了具体部署和指导。2016 年11 月,教育部等11 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2017年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重点任务中进一步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应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在高等教育阶段,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吴地访碑”书法研学活动即是根据上述文件精神并结合学院综合育人培养目标而组织策划、设立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邀请了苏州市书法家协会、苏州碑刻博物馆等作为学术指导单位,依托苏州科技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苏州科技大学兰亭书法协会、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展开活动实践。活动自2018 年春季学期开展以来,研学活动小组成员就苏州地区丰富的书法碑刻资源展开较为广泛的调查和访问,以“吴地访碑”为实践专题,分别在苏州碑刻博物馆、五人墓义风园、虎丘、灵岩山韩世忠墓园、寒山寺、玄妙观、北寺塔、石湖范成大祠、横塘驿站、东山杨湾轩辕宫、光福禅寺、双塔罗汉院等地开展书法研学活动。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小组成员与指导教师共同就研学素材进行梳理与研究,并围绕“主要特色”“重点内容”“主题挖掘”等单元编写了《研学教材之:苏州历代碑刻》。这一初期成果还将与下一阶段预期编撰的《研学教材之:苏州园林书法》《研学教材之:苏州摩崖石刻》等整体关联、互为补充,形成较为完善的学术成果。

自2018 年3 月以来,“吴地访碑”书法研学活动已面向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累计开展活动12 次;寻访吴地碑刻涉及苏州姑苏区、吴中区、虎丘区等3 个市辖区,并计划逐渐延展、覆盖苏州大市各行政区域;近百名学生参与该活动,并通过相关考核,获得了课外学分;活动小组核心成员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了研学教材的素材收集、文献释读、图版拍摄和文稿撰写,形成了初期研究成果。作为“吴地访碑”活动的延伸与拓展,由苏州科技大学兰亭书法协会、苏州科技大学语言文字委员会联合苏州碑刻博物馆德善书院共同主办的“风雅兰亭•德善苏州——第六届苏州市高校书法大赛”于2018 年6 月成功举办。决赛中来自苏州市各大高校的30 位青年书法才俊齐聚苏州府学,围绕苏州碑刻博物馆所藏《古本兰亭》《褚遂良摹兰亭序》《定武本兰亭》三种珍贵摹本进行临摹与创作,苏州教育电视台、苏州市教育局网站等分别进行了专题报道,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二、“吴地访碑”实践路径

1.明确主题,充分准备。

书法研学活动的课程性质与授课模式决定了其与高校一般专业课程有别,也与普通的旅行采风不同。每一单元的研学活动开展之前,指导教师与活动小组成员都须召开行前准备会议,就研学访问对象的背景信息、地理位置、行动路线、调查内容、调查方式等进行交流讨论,并就图版拍摄、文献释读、文稿撰写等工作进行分工。除现场会议外,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了“吴地访碑”微信交流群,鼓励、引导学生搜集、分享相关图文信息。在前期筹备过程中,指导教师对书法研学活动的学术视野进行整体把握,将研究格局大体定位于承载苏州悠远历史文化信息,反映吴地灿烂物质精神文明的经典碑刻资源。师生双方共同确定了包括“四大宋碑”“工商经济碑刻”“儒学碑刻”“宗教碑刻”“过云楼集帖”“人帖”“韩蕲王神道碑”“枫桥夜泊诗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张士诚纪功碑”“双塔罗汉院碑刻小辑”等在内的单元研学主题。此外,还将每一单元活动中的人文内涵挖掘、教育影响辐射、学生参与践行等作为活动实施与考评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四大宋碑”主题单元实施之前,学生已在教师指导下泛读了《国宝四大宋碑回迁文庙记》《苏州碑刻》等相关文献和书籍,初步掌握了研学对象的文化信息和现实状况。在现场研学情境中,师生双方且研且思,进一步加深了对研学对象的认识,获得了新鲜的观感和理性的认知。

2.以德培元,以文化人。

“以德培元,以文化人”是道德与文化本身固有的功能与使命,也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表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 年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首次使用“以文化人”的概念,强调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吴地访碑”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紧紧围绕单元主题,深入挖掘其中的道德价值与文化内涵,并以此作为研学实践的目标导向。例如,单元研学主题“人帖”的作者群中除了浩气千秋的文天祥、方孝孺等,还囊括明末清初诸多的东林党人和抗争义士,他们多不以书名世,而是那个时代坚持忠义、坚守气节的贤臣良将的代表。在研学实践中,师生共同整理、研读了《人帖》中有关仁人志士的血疏、遗言,它们是天启年间东林党人被阉党和齐、楚、浙三党迫害致死时留下的手迹。这些血疏、遗言或悲凄,或深沉,或激昂,或洒脱,表达了作者对明末官场腐败、群小当政、暗无天日的愤懑之情,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经后期梳理,主要有:《高攀龙遗札》《周顺昌遗札》《姜采遗札》《熊廷弼遗札》《左光斗遗札》等。在研学实践过程中,重点把握《人帖》重在“人”,即所谓“人不以书名而以人传”的宏旨,真切地感受到先贤烈士深沉壮阔的理想情怀。再如,单元研学主题“西崦梅花诗碑”,其碑文内容系湖南湘乡张默君女士于1934 年所书咏梅诗。诗之作者张默君,生于1883 年,同盟会会员,国民党中央委员,曾与秋瑾、赵声等革命党人在江浙地区从事反清革命活动,在苏州办过《大汉报》,著有《欧美教育考察记》。师生在梅香浮动的光福寺中一齐吟咏默君“石气侵衣欲去迟,暮阴路曲花梅欹;山深苔静无人见,落尽高花有好枝”之句,从道德与文化的角度循绎、解读其浓重的人文色彩,以期在文化浸濡中实现以德培元,以文化人的目标。

3.行思结合,涵育成果。

“吴地访碑”研学活动,要立足于“行”,着力于“思”。在制定研学活动教学大纲和工作细则时,师生双方已就“行思结合,涵育成果”的行动方略形成共识,通过“访碑记录”“个人小结”“团队汇报”“集体讨论”“调研报告”和“教材编写”等实践环节进一步明确研学活动中的任务要求和工作规程,有效避免“有行无思”或“行思分离”等弊病,为涵育研学活动学术成果奠定基础。如在单元研学主题“双塔罗汉院碑刻小辑”实践活动中,师生就双塔罗汉院现存碑刻进行逐一观摩和梳理,共著录《吴郡寿宁万岁禅院之记碑》《平江府双塔寿宁万岁禅院归田之记碑》《苏文忠公宋本真像碑》《重修苏公祠记碑》等碑刻题记9 方。经研究整理,这些碑刻上迄南宋绍熙元年,下至清光绪十八年,历经四朝,跨越七百余年。碑文书者既包括彭年、黄姬水、文嘉等明代吴门书派核心成员,也涉及翁方纲、李超琼等名宦时贤。碑文书法囊括篆、隶、楷、行、草五体,其中《吴郡寿宁万岁禅院之记碑》系南宋绍熙元年(1190)僧妙思撰,经炳文八分书,张文伟刻。是碑隶意古厚,与《山河堰落成记碑》《玉盆题字碑》等笔意仿佛,堪为南宋隶书典则。碑文内容文化内涵丰厚,如《重修苏公祠记碑》记录了清光绪十八年农历腊月十九日(1892)元和县令李超琼与潘祖同、朱以增、潘祖谦、郑文焯、张祥麟、宋枏、王树棻、凌焯、姚桐生、蒋一桂等11 位苏州官绅、文人为苏轼庆祝857 岁冥寿的集会情状,其中李超琼即席所赋长诗达66 句,462 字,可补史阙。类似研学实践,注重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内的道德教化资源,并进行合乎时代精神的阐发运用,彰显其精神气度,使之成为涵养主流价值、培育美德善行的重要源泉。

三、“吴地访碑”建议策略

1.构建联盟,创新平台。

2018年12月,由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办,苏州原创读行学堂协办的2018苏州书法教育研学联盟工作会议召开,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苏州职业大学艺术学院4 所高校以及苏州工业园区星汇学校、苏州姑苏区山塘中心小学等14 所中小学共同成为了苏州书法研学联盟首批联盟单位。会议明确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联盟宗旨,提出了研学联盟的工作目标:以加强校与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为桥梁,围绕书法研学主题,共同探讨在教育、教学、课程、活动、学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创新,力争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从而促进师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形成区域性特色教育品牌。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也进一步明确了将探究式学习和书法研学作为衡量课程学习的重要标准之一,并建言以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审美情趣作为课程内容,全方位发掘苏州本地资源,设置了博物馆之旅、苏州园林之旅、碑刻之旅和摩崖石刻之旅四条特色线路课程。苏州科技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王伟林教授从学理的角度强调书法研学是一项充满活力的事业,当前要结合苏州书法教育的实际,深入研究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和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坚持将实践教育和养成教育融入书法研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充分依托联盟学校的独特优势,群策群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努力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书法研学的苏州模式。

2.学生主体,服务分享。

书法研学活动以“师资培养”“学生主体”“课程建设”“阵地建设”四个方面的工作为主导,其中“学生主体”作用尤应置于核心地位。研学活动应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与辅助之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视角出发,策划研习主题,协调行程安排,制定研学路线,开展研修讨论,撰写调研报告等。在实践环节中,应把研习任务细分成若干微课题,由学生自主完成课题资料查找、研习步骤策划等任务,鼓励学生在研讨环节中轮流担纲主持,充分强化其主体作用。此外,为了更好地实现并发挥研学活动效果,还应注重研学经验、研学成果的服务分享。单元主题不止于调研报告的完稿,研学课程也不止于学术成果的诞生,而应将研学过程中开掘的内容、积累的经验、产生的成果服务分享于各级各类学校、公共文化中心、街道社区等。随着研学活动广度与深度持续拓展,类似青少年假期社会实践、教师公益讲座、研学团队社区巡讲宣传、图版资料与专题创作展览等活动工作手臂的延伸,将赋予研学活动更多的服务属性和广谱价值。在研学活动“以文化人”的实施过程之中,学生既是客体受益对象,也是主体实施力量。

3.完善体制,丰富内涵。

就高校而言,书法研学活动尚处于探索、试行阶段,创建健康可持续的研学制度不仅需要教务管理、学工系统、二级学院、研究院所、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等部门齐抓共管、协同配合,更需要将现有课程体系中的文化通识课程、思政教育课程、艺术专业课程、师范教育课程等融合统整,凝练课程目标和教学纲要,推进研学活动制度不断完善。在此基础上,还需制订具体管理制度,就活动组织、流程审批、经费管理、安全保障、导师评聘、评价考核等明确工作规范细则。体制建设与内涵建设密不可分。以“吴地访碑”研学过程为例,团队尝试从苏州历史文化、吴门书画成就、自然地理资源、名胜祠馆布构、立碑品评风气、书丹刻石圣手等角度审视苏州碑刻资源,以“珍异的四大宋碑”“丰富的明清刻帖”“系统的儒学碑刻”“典型的工商经济碑刻”等为基点挖掘苏州碑刻价值,为丰富研学活动内涵提供了思考理路和学理支撑。学生在完善的研学体制中汲取知识、展示才华、提升素质、服务社会,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产生积极的辐射作用,彰显文化魅力,传递文化力量。

在高等院校书法研学活动中根植“以文化人”的育人理念,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文化情境和时代生活中认识悠远的中华文明和光辉的哲学精神。书法研学活动中“以文化人”策略的深入实践,也必将在革新教育理念、深化课程改革、创新培养模式、推进文化传承、弘扬美育精神、促进综合育人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猜你喜欢
碑刻研学苏州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碑刻
河津市九龙山真武庙及其舞楼、碑刻考
北京地区现存元代道教碑刻形制研究现状
研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