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政课堂悟道与践行相结合的探析

2020-12-18 07:42林慧清
当代家庭教育 2020年27期
关键词:践行体验

林慧清

摘 要:小学思政课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为中心。教师要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与教学内容相联系,把身边喜闻乐见的典型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注重活动体验,在“悟道”与“践行”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悟道;践行;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7-0008-02

人的学习理论依据从理论来看,20%的学习是从听而来,50%是从眼见而来,80%是从亲自参与而来。学生在课堂上听着听着就忘了,亲身经历的事情却是直达内心的。学生参与活动体验,才会有兴趣投入学习,把所学知识与自己的行为有机结合,在活动中深化自己的理解,提高认识能力。学习并不是教师单纯地讲授,学生被动简单地接受的过程,它需要学生在活动中把悟得的道理进行反复实践,从思想上认同这种说法,这样,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愉悦的体验,从而促使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不断把所学知识用到实践中,这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这种行为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

1.悟道与践行相结合的重要性

知行统一是千百年来中国思想家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教师的重要责任。“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引导学生“向生活学习、向榜样学习”。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参与,把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行为有机结合,在活动中深化自己的理解,提高认识能力,更需要学生在活动中把悟得的道理进行反复实践,从思想上认同这种做法。这样,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愉悦的体验,从而促使学生在平常生活中不断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2.悟道与践行相结合的做法

(1)课堂活动体验方式

在课堂上,通过活动创设能够激发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把活动带入课堂,使难懂的知识变得简单;学生参与活动,变枯燥的学习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悟出道理,从而促进学生自身行为的发展。

第一,课堂实践体验。课堂是学生的主阵地。课堂所学的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孩子们处在一个网络发达的时代,从小与电视、智能手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在接收到新媒体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深受媒体的荼毒。在教学《网络新世界》时,我让学生自由浏览全文,以“手机抢走了什么”的开放性问答,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比如,有位学生说:“那天,我们一家人出去聚会,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可是叔叔阿姨们却一人一部手机,各玩各的,恨不得早点结束这讨厌的聚会。”教师让学生多说,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为了更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网络的利弊,在教学中,我引入视频,视频里的孩子因为手机不离手,不小心撞到门的场景,学生捧腹大笑,笑过之后,也引起了他们的深思。这样的实践体验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教师把思政课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真正用心去感受生活,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体验活动中得到有效提升。

第二,角色扮演体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活动,把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引入课堂,通过身边的故事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他们喜欢具有新鲜感的事物,教师要把枯燥的道德与法治讲得有意思,就要充分挖掘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又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教育资源,依据教学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例如,在执教五年级上册《少给父母添麻烦》这一课中,我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将感恩父母的情感落实在日常行动中,懂得管理好自己,让学生明白少给父母添麻烦就是爱父母的表现。在教学中,我把班级同学存在的现状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如与父母争吵、顶嘴,父母长期陪读等。学生在看完图片后,我让学生说说此时此刻自己的想法,他们都觉得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但仅仅是这样还不够,我还想挖掘学生内心深处更珍贵的东西。我再通过想像训练法、角色扮演法,以小品的形式呈现,学生自导自演,在表演中让学生懂得要站在父母的立场想问题,进行换位思考。比如,碰到这类情况,如果我是父母,我会有怎样的心理反应,我会怎么做。学生才能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帮父母分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减轻父母的负担。这些感受是学生自己通过换位思考所领悟到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和父母实现“共情”,在课堂中拥有与家长心灵相通的机会,真切地体会到每一角色所诠释的意义,在角色交流中增强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体现“悟道”与“践行”的实效性。

(2)课外实践体验方式

小学思政课主要道德学习方式为“向生活学习,在活动中领悟”。生活是形成学生良好价值观的沃土。教师要把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把正能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有良好的品行。活动不止局限于课堂,还要带领学生走到课外,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因素,给予学生无限的想象和实践空间。悟道还须践行,实践体验的过程就是学生思想意识变化的过程。

第一,学校实践基地活动。“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花大力气,下真功夫。为了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学校特意在9.5公里外的村庄开辟了劳动实践基地。劳动实践基地成为学校德育的又一窗口,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有力后盾。它既是一次军事拉练,又是一节生动有趣的活动体验课。它带领学生们走进大自然。在步行过程中,欣赏沿途风景,同学之间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不让一个同学掉队。在基地,教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领学生进行户外学习:到村里“五保户”家中慰问,帮助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唱歌给老人听,给老人送去温暖,这是与人友善的教育;让家长先吃饭,夹菜给家长吃,这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感恩与文明的教育……书本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完美契合。

第二,梦圆微心愿活动。梦圆微心愿活动是我校德育课程的一个亮点,是堅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有力途径。微心愿活动满足了孩子们微小的心愿,特别是父母终年不回家的留守儿童和贫困儿童。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没有直接感受到来自父母亲的爱。学校借助微心愿平台,填补留守儿童的心灵空白,也让家长充分意识到赚钱的同时也要顾及孩子。在活动中,他们懂得爱自己的同时还要爱父母。这是对学生的一种显性教育。微心愿活动还吸引了一大批的爱心人士。他们捐款捐物,给贫困学生送去福音。建校以来,我校共开展了7期的梦圆微心愿活动。每一次活动的开展,都能唤醒学生的认知,引起心灵的共鸣。他们直接接受爱的召唤,提高爱人、爱己的能力。他们还把自己变成一个传递爱的使者,把爱的种子播洒出去。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是在课堂上没法达到的一次次全新的教育。

第三,送温暖活动。学校把关爱特殊群体作为常态化来做。学校领导和班主任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对他们的生活等进行有效帮助,经常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实践活动,将温暖传递出去。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汲取心灵滋养,这是对学生品德的一次全新的洗礼。这就是思政课所带来的神奇效果。

小学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黄金时期。因此,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培养价值观的良好途径。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参与活动,从中建构知识,形成好的认知,深化情感。知识、观念与行为选择融于一体,真正做到“悟道”与“践行”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2

[2]朱永新著.朱永新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践行体验
践行“三严三实” 做师生满意的党员干部
体验式学习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大力弘扬“东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