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联合针灸推拿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动力学及眩晕症状的价值

2020-12-19 05:14金生飞
大医生 2020年17期
关键词:椎动脉颈椎病血流

金生飞

(启东市人民医院,江苏启东 226200)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临床上的常见病和高发病,其发病率在颈椎疾病中约占20%。该病西医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在中医上则认为是由“气滞血虚,导致风寒湿邪侵袭、脉络瘀阻”所致,故治疗时应以“补虚祛邪”为根本[1]。因此,为了进一步分析中药方剂联合针灸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本研究选取了启东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展开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启东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平衡序贯法”分为对照组(38例)与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针灸推拿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方剂联合针灸推拿治疗。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1.05±12.33)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4.89±0.52)年;病变部位:上部颈椎病19例、下部颈椎病11例、混合型8性。观察组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61.58±12.85)岁;病程1~8 年,平均病程(4.53±0.48)年;病变部位:上部颈椎病14例、下部颈椎病13例、混合型15性。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启东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①颈性晕眩伴有猝倒病史;②X线片检查可见异常;③旋颈征呈阳性;④绝大多数患者伴有交感神经症状。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均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②患者耐受性较好,生命体征稳定;③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有心肌梗死者;②有早搏、心房颤动病史者;③出现呕血、黑粪等症状者;④合并有严重急性感染者,患有病毒性肝炎者;⑤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针灸推拿治疗。①针灸:穴位取“百会、内关、风池、天柱、夹脊”等穴,指导患者取俯卧位,根据“平补平泻”法,进针后保持25 min,1次/d。②推拿:指导患者取端坐位并保持,以“拿、揉、推”手法为主,放松背部肌肉,牵引、旋转头颈部,1次/d。治疗6 d为1个周期,共治疗4个周期。

观察组以针灸推拿为基准,联合中药方剂治疗。活血通络汤方剂组成:黄芪30 g,丹参、当归、桃仁、红花、川芎、桂枝、天麻、钩藤、赤芍、葛根各15 g,甘草6 g。以上药材配水550 mL,煎煮至150 mL后早晚分服,1剂/d。连续口服中药24 d。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显效是指经治疗后头痛、眩晕等症状基本消失,椎动脉超声检查示旋颈血流参数正常,半年内未复发;有效是指经治疗后头痛、眩晕等症状出现改善,椎动脉超声检查显示旋颈血流参数呈“±”,基本消失,椎动脉超声检查显示旋颈血流参数正常,半年内未复发;无效是指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旋颈血流参数无变化,部分患者症状加重。不良反应(如滞针、头晕、恶心、呕吐等)发生率比较,发生率越低,则代表安全性越高[2]。

观察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平均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水平改善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眩晕症状与功能及病情进展情况。评价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采用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量表,内含颈肩痛、眩晕、社会适应等7项内容,总分为0~30 分,分值越低,则代表颈性眩晕症状越严重。评价病情进展情况采用CASCS(颈椎病临床评价)评分量表,总分为0~100分,分值越低,则代表病情发展越严重[3]。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为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9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8%低于对照组的15.7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水平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平均血流速度提高,而血管搏动指数、阻力指数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水平比较()

组别 平均血流速度(cm/s) 血管搏动指数 阻力指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2) 19.55±1.45 28.63±2.63 1.20±0.21 0.80±0.11 0.80±0.14 0.54±0.05对照组(n=38) 19.85±1.36 22.23±2.15 1.23±0.25 1.08±0.22 0.85±0.12 0.66±0.08 t 0.952 11.841 0.583 7.304 1.706 8.127 P 0.344 0.000 0.561 0.000 0.092 0.000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症状与功能及病情进展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眩晕症状与功能及病情进展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眩晕症状与功能及病情进展评分显著提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症状与功能及病情进展情况比较(,分)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症状与功能及病情进展情况比较(,分)

组别 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 CASC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2) 17.33±2.2326.55±3.56 70.23±1.2389.56±5.23对照组(n=38) 17.45±2.0021.23±2.56 70.15±1.3680.23±4.11 t 0.252 7.602 0.276 8.807 P 0.801 0.000 0.783 0.000

3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生机制主要有:①钩椎关节增生后会压迫椎动脉;②颈椎退行性病变会对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造成刺激,从而致使椎动脉出现痉挛;③颈椎周围韧带松弛会导致椎体出现滑脱或移位,从而对椎动脉产生牵拉或压迫;④颈椎间盘应力改变会扭曲椎动脉[4]。由此可见,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与颈椎关节功能异常、椎动脉压迫和痉挛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方面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中以针灸、推拿等特色治疗措施最为典型。本研究结果显示,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平均血流速度高,血管搏动指数、阻力指数较低。说明针灸可以疏通阳气、调节气血运行。分析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发现对局部穴位进行针刺,可有效对颈椎周围交感神经兴奋性进行抑制,缓解椎动脉痉挛的同时进一步对椎动脉血液供应发挥改善作用[5]。推拿可以理气止痛的同时舒筋活络,分析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发现对局部实施推拿,可以对粘连和痉挛组织进行松解的同时纠正椎间关节功能紊乱,缓解肌肉痉挛的同时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中医学将椎动脉型颈椎病归属于“眩晕”的范畴,认为肝、脾等脏器亏虚导致血气亏损,而在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因素的推动下,进一步加重颈部经络气血瘀阻,从而引发疾病。因此治疗该病,活血通络、化瘀理气为根本。本研究结果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高(95.24% vs. 78.9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眩晕症状与功能、CASCS评分较高。究其原因,活血通络汤是由黄芪、桃仁、红花等药材组成,其中黄芪可以温通血脉,葛根止痛,川芎、丹参活血,桃仁、红花联合桂枝具有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功效。诸药合用,可使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更为显著[6-8]。

综上所述,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实施中药方剂联合针灸推拿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椎动脉颈椎病血流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颈椎病采用针灸治疗的效果分析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双侧椎动脉走行异常及左椎动脉压迫星状神经节1例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