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外语专业翻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以大连民族大学朝鲜语专业为例

2020-12-19 05:32陈楠楠尹敬爱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朝鲜语外语应用型

陈楠楠,尹敬爱,郑 杰

(大连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5)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里明确提到要充分认识到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内容强调:实践育人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要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依托现有资源,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使学生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开展成果导向型教育,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外语专业建设翻译实践基地的必要性

大连民族大学朝鲜语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扎实的朝鲜语基本功、厚实的朝鲜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及文化相关知识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国际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运用朝鲜语从事教育、管理、翻译、外事、外贸、研究等各种工作的应用型朝鲜语专业人才。

学院和专业在对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的阐述里都提到了重视对学生专业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在专业的日常教学里,要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首当其冲的就是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种语言技能进行强化性训练。而这五种语言技能中的翻译能力属于综合性的能力,也是母语和外语的文化素质以及语言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近年来,随着高水平的应用型、复合型翻译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增大,翻译能力在外语人才培养中愈发受到重视,翻译类课程在外语专业课程设置里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大部分的外语专业都将翻译课设为必修的主干课程。但是,学生毕业后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学生的翻译能力普遍很难达到岗位要求。这与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侧重于翻译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少于对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无关系。实际上,应用型外语翻译人才的口笔译实践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大量的翻译实践经验,但这仅靠在校内的翻译教学来支撑显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外语专业建设校外的翻译实践基地就变得尤为重要。

建立以翻译实践实习为主的校外实践基地,可以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翻译理论技巧应用到课外真实的翻译实践任务中去,形成课堂内外的有效衔接,有效地弥补翻译课堂存在的不足;在实践基地的实地锻炼有助于将在校内所学到的外语专业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的语言技能,促使知识有效转化成能力;在与实践基地所在企业的合作中,能够与企业实现精准对接,加深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相互认识,切实促进学生就业。

二、大连民族大学朝鲜语专业校外翻译实践基地建设情况

为了给学生搭建更好的实践平台,实现培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与较强实践能力的目标,朝鲜语专业一直积极地开拓校外实践基地。依托学校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项目,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发展,专业与思迪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2016年9月,与思迪软件公司联合建设的校外实践基地荣获了校级大学生优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称号。

1.经过几年的实践后取得的成效。(1)改革完善了现有的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了外语专业单一的语言技能培训模式,加大校外实践实习比例与内容,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2)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基于我校朝鲜语专业的教学规模和教学实力,依托SDL公司在翻译业界的强大优势,把在课堂学到的外语知识与技能应用到企业实践与实习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做到融会贯通。(3)学生就业、择业范围扩大。校外实践基地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学生参与校外参观实践、就业实习的比例逐年扩大,语言技能得到了强化。学生在就业问题上有了更长远的考虑和上升空间。(4)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与校外实践基地的紧密合作,邀请翻译项目讲师进校讲座,并派出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带队实习,提升专业教师的翻译实践经验和能力。

2.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1)专题讲座覆盖面不够。企业专家进学校,单纯地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讲解翻译项目流程和规范,在顶多两三次的时间里,很难做到细致的讲解,无法使学生做到充分、全面的理解,把内容吃透。相对分散和不连续的时间安排,也不利于学生对整个内容的把握,无法实现既定的目标。(2)缺少翻译平台的支撑。随着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发展,大量的翻译实践不再仅仅依靠一支笔、一本书和一个人的传统模式,而是大量借助翻译语料库和翻译软件的帮助。学生在实践基地进行的翻译实践活动里,就有学习并实践翻译软件操作系统的环节。但是学校尚未引进该平台,导致学生在校内没有实际操作训练的机会,影响了实际效果。(3)翻译师资不足。现有师资所毕业的专业大部分为语言、文学、教育方向,翻译专业很少;教师实际从事翻译研究和实践的也比较少;能够熟练操作最新的翻译软件系统进行教学的教师则几乎没有。这就导致在课内外对学生的指导出现脱节,无法实现有效的衔接。(4)顶岗实习实现率不高。学生外语能力和翻译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存的几个问题导致满足基地所在企业要求的韩英双语人才人数过少,每年的顶岗实习环节顶多只有一两名能够胜任。

三、校外翻译实践基地建设的改进方案

1.开展课程建设,引进校企联合授课形式。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不是把学生派到企业去实践就成功了,而是应该在与企业的互动中结合实际需要,不断完善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必要时可以借助企业专家的力量,邀请企业人士以联合授课的模式弥补实践环节的不足。除了专题讲座之外,还可以将口笔译翻译课分成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由企业专家负责实践教学,或者将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部分直接交由企业专家负责,双方共同制定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及课程考核形式,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实习内容上的合理过渡。

2.引进计算机辅助翻译平台。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近几十年得到了广泛长足的发展,极大提升了行业翻译的效率,在翻译实践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对该类工具的了解和熟练使用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翻译就业优势,对所有外语专业的学生和教师都有帮助,也有助于翻译语料库的建设和研究。

3.师资培训与优化。通过对师资进行翻译项目和实践的专项培训,提升更多专业教师的翻译实践经验和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翻译教学和指导能力。组建一支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组成的指导教师队伍,定期培训,打造出一支业务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强化对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联合授课和对实践环节内涵的强化以及引进先进的翻译软件进行实践操作等一系列措施,切实做到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有效统一,不断提升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和翻译实践能力,真正成为深受用人单位青睐的应用型外语人才。

外语专业的翻译实践基地建设需要学校、专业和企业的多方投入,才能为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提供助力,基地的管理与发展也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摸索,不断完善。目前,朝鲜语专业的实践基地已经逐渐走上正轨,形成了一定规模,该合作模式取得的经验可以同样复制到其他外语专业,形成专业间的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猜你喜欢
朝鲜语外语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朝鲜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关于朝鲜语“-이-”句式和汉语“是”字句的对比
如何办好散居地区朝鲜语广播
以多元人才观为引导,深化朝鲜语专业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