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及价值取向引导策略研究

2020-12-19 05:32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互联网+价值

刘 彬

(泰山学院历史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越来越成为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作为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大学生来说,互联网对其影响更为显著。在这种信息化大背景下,如何做好就业教育、就业指导、就业价值取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就业价值取向的新特点

1.求职途径呈现多元化和自主化特征。调查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时代信息化的发展,求职途径呈现多元化特征,通过传统招聘会获得就业信息不再是主要途径,而通过网络、招聘网站获得就业信息成为主要途径之一,同时学校举办的就业指导讲座及家人朋友的经验依然是获得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在就业选择方面自主化特征明显,虽然上学深造、考取机关企事业单位依然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选择,但是灵活就业的倾向度明显提升,不过对自主创业仍然表现出畏难情绪。

2.择业标准趋于理性化和合理化。在对就业地域和去向的调查中,大城市或东部地区依然是首选,但有近50%的大学生首选家乡、基层、中小城市,同时表示去小城镇单位或小规模企业就业可以接受;在对就业影响因素的调查中,收入、专业对口、个人兴趣是大学生就业考虑最多的三个因素;认为毕业生不具有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缺乏工作经验、没有竞争力和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是目前就业问题的两大主要因素;在对就业关注度的调查中,50%左右的大学生在大二之前就关注就业信息,考虑就业问题。“互联网+”时代下由于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及时性,使得大学生对就业问题更加清晰、明确,择业标准的制定趋于理性、合理。

3.对学校就业指导具有较强期望性。“互联网+”时代下对大学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获得信息更加快捷、更加及时、更加丰富,由于互联网世界中的不确定性、不透明性,使得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准确性持较多的怀疑态度。近100%的学生都在使用微信、QQ,近90%的学生使用各类微博,但是60%的学生表示对社交网站上传播的就业信息一般不太详细,不会转发,认为影响就业信息查询的最主要原因并不是信息技术知识的缺乏,而是信息过剩和缺乏专门针对大学生的信息平台。大学生依然对学校内部的就业指导寄予较大期望。

二、“互联网+”时代下大学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1.重视信息发布,忽略过程指导。我国自从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从门户到搜索到社交时代,发展到现在的移动互联,各大高校也都建立了各种就业信息平台、微信公众号,增加了各种就业指导课程,还有贴吧、QQ应有尽有。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更多依靠的是第三方媒介,好多设施并没有被很好地利用,存在重复建设,功能更多的是放在就业信息发布、提供就业课程资源等,缺乏就业过程指导,忽略对学生的互动反馈,未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意见和需求,不能将“互联网+”视域下就业指导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

2.强调共性教育,忽略个性指导。就业指导模式应该更好地具有统一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特点,但是不同学科专业,还应具有与其相适应的就业指导模式。根据大学生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应该建立能够体现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模式,应考量学生不同特点、不同就业价值取向,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专家等级的从业指导变得更加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来选择合适的职业,因为他们清楚学生的整体素养,懂得行业特点,有选择地使用就业指导路径和方法辅导学生,能够有效地分类、筛选出合适的就业指导信息,在就业指导服务中做到优质、高效。

3.重视传统教学,缺乏科技创新。在传统就业指导课程中,教学内容倾向于传授生涯规划理论、模式,解读就业形势和相关政策,以及怎样制作简历和应对面试等,缺乏新时代中运用新科技手段实现创业的指导,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创新性的开发。大学生是新媒介、新科技的支持者和使用者,要准确利用各种媒介来向学生推送及时、有效和数量可观的资料信息,在“互联网+”环境下,不断增强解决问题和困难的能力,利用科学的方式、理念引导从业,提高专业技术知识在实际中的创新性。

三、“互联网+”时代下就业指导及价值取向的引导策略

1.坚持思想教育引领,做好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工作。大学生教育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领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现在的就业选择已经趋于理性化和合理化,期望值过高、一毕业就想月薪过万等非理性化就业虽然仍旧存在,但是已经不是主流,同时大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依然有较大期望。既要认识到依然存在的各种问题,还要意识到这种转变,结合新时代下教育教学理念,搭建校、院、班、社团和实践及就业基地五个平台,重点加强教室、网络、宿舍、社团四个课堂建设,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2.重视价值取向研究,做好就业指导顶层设计。就业指导的最根本目的是引导大学生全面、满意、优质就业,如果不清楚、不了解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盲目指导,只能事倍功半。在了解学生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要从学生入校起做好就业指导的顶层设计。要通过课堂教学、生涯规划、网络教育、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充分重视信息时代中网络教育的力量,将网络教育作为其他四个教育的重要补充,利用现有就业平台,重视过程指导,充实创新创业指导内容,推行体验式就业教育培训,实现“以就业引导培训、以培训促进就业”的良好效果。

3.完善就业跟踪服务,适时调整就业指导设计。健全就业跟踪机制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正确择业、自主创业的“最后一公里”。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准确掌握毕业生就业取向,对历年就业地域和行业分布情况、毕业生薪酬情况、就业满意度情况、职业变动情况等进行统计监测,为指导在校大学生就业和大学生了解就业市场提供数据支撑。构建“互联网+”实践模式,建立创业孵化园、科技创业园、创新创业基地等,及时了解已就业学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将高校育人与企业用人有机结合,缩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实战能力,进一步规避在校大学生的就业选择风险。

四、结论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学校应深入思考“互联网+”时代特点,从思想引领、顶层设计、跟踪服务等方面做好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和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互联网+价值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