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的形成机制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原则

2020-12-19 05:32韩培花王乡音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立场理论课政治

韩培花,王乡音

(石家庄铁道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3)

“后真相”已经成为生活中的热词,它被表述为:“诉诸情感和个人信念比陈述事实真相更能影响舆论的状况。”[1]当前“后真相”现象已经超越政治领域,扩展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空间,引发公众在认知思维、心理和行动选择等方面的重大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这些变化,探索针对性强、契合度高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达到既定的教书育人目标。

一、“超真实”的产生与“后真相”时代的来临

所谓真相,指的是事物的本来面貌和本质的东西,是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的真理性存在。真相历来是人类社会凝聚共识的重要基础。当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出现偏差、分歧的时候,总是求助于回到事实真相来加以调整和矫正。这一认识机制的前提是有关事物的信息资料是固定而不可改变的,而真相是通过各种外在信息来体现的。通过观察研究这些外在的信息,人们有能力来获取事物的真相。即使人们对真相的获取不能一蹴而就,也是一个不断逼近的过程。信息的客观性、确定性提供了人们认识真相的可能性。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正是科学研究的任务。

然而,随着数字技术和大众媒体的快速发展,通过技术手段来改变信息已经轻而易举,手机中的美颜照片便是一例。各种图像、声音等信息不可更改的原始客观性、确定性的特征不复存在,通过信息来认识真相的通道被堵塞,内在事实与外在信息之间的固定联系被切断,人们对认识真相的可能性产生了怀疑,甚至是否定。各种虚无主义、不可知论倾向的概念、词语和思想观念在社会中广泛传播,社会信任遭到了破坏。

数字技术对信息的修改和制造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模拟已经脱离现实事物,甚至开始控制现实事物。“模拟的广泛存在是导致现实与想象、真与假之间界限消失的一个主要因素。真品和赝品之间的区分正在变得越来越困难,每一个当代的事件都是现实和想象的混合物。”[2]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使用了“超真实”概念来表达模拟统治真实的状况,有中国学者从三个维度总结了“超真实”的含义:“从物质技术生成角度,是源于数字媒介模型的无‘原本’拟像‘复制’再生产;从‘符号’与‘真实’关系角度,是‘符号’与‘原型’真实的断裂与僭越,表现为一种能指符的真实取代真实本身的符号真实范式转换;从哲学角度,是‘去真实’化的拟像原理。”[3]当信息被修改、信息传播内容和方式被操控之后,信息与真相之间的关系就发生了逆转,信息决定了人们得到的真相是哪些,是什么样的真相。在这个意义上说,真相具有了建构真相的能力。

“超真实”使社会开始进入“后真相”时代,特别是在政治领域,西方某些社会政治活动出现了大量“雄辩胜于事实”,意见重于事实,立场决定是非,人们把情感和感觉放在首位,证据、事实和真相沦为次要(甚至毫不重要)因素[4]的情况。制造谣言成了达成目的的有效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后真相”并不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在经济、文化、商业、新闻等各个领域内都有明显的表现且呈现不断发展之势,已经成为一个影响深远、不容忽视的社会普遍现象。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领域关系密切,数字技术和大众媒体对青年大学生影响巨大,无论是关涉领域还是教育对象,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都不能忽视“后真相”时代的影响,不能忽视“后真相”社会的基本特性和内在机制。

二、“后真相”时代的基本特征与构建机制

“后真相”时代的出现是一个结果,这一结果的出现以一系列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等运行机制的确立为基础。

1.消费主义的信息传播取向和民粹主义的评价方式。网络媒体时代,消费主义的盈利原则控制着大部分信息传播渠道,盈利目的必然排挤引领公众思想的功能和客观、真实原则的坚持,使得迎合公众、甚至欺骗公众成为其主要特征。流量和选票一样,就必然成为社会的重要评价尺度,娱乐化成为吸引公众目光的不二法门,甚至严肃、现实的政治也日益娱乐化。在信息化、娱乐化的背后,却是资本逻辑对社会更加全面的控制,是少数资本家通过科学技术、心理规律等科学工具对经济利益的贪婪索取和对社会控制的不断升级。

2.非理性主义的情感逻辑。追求真相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之后,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就转向立场和情感。对具有相同立场的人持有更多的信任,以情感的方式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认同。人们对长篇大论的理性分析不再抱有耐心,而对立场鲜明、简短有力的独断式结论情有独钟。公众不再关注论证过程是否科学严谨,只关注结论是否与自己的利益和感觉相符合。严谨客观的理性退场,讲究随意舒适的感性成为舆论场中的王者。对于大多数底层民众来说,对社会问题的激烈批判最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对个别社会负面案例的揭露和渲染最能挑动他们的情绪,维护他们的偏见比起批判他们的偏见更能带来心理舒适。然而情绪的舒适并不能真正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

3.相对主义的个体立场。信息时代,人人都成为媒体,成为信息的接收方和发送方,甚至用户生产内容成为不少信息平台的生存方式。个人用户提供的信息内容虽然丰富多彩,但也难掩一个重要的事实:这些信息大多是基于不同个人的认知和体验,具有立场的底层性和视野的局部特性。在公众对不同个体的感知和要求都给予理解和认可的同时,已经不知不觉形成了相对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哲学上的相对主义强调事实真相在不同语境下是不同的,甚至在不同个体的认知体系中也是不同的。另一方面,真相的退场,也让公众将评判标准和意义建构聚焦于个体的利益目标和情感体验。网络媒体时代,大量基于个体视角和体验的信息充斥每一个角落,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利益的冲突性被空前突出,而缺乏了整体立场和高远视角的信息加以抵抗和平衡,社会共识的达成困难重重。一方面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另一方面社会隔阂日益加深。个体的自主性和权利被强调,集体性和责任感被忽视。个体立场必然导致社会分裂和公共事务难以达成一致。

三、“后真相”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政治领域关系密切,也可以说就是广义的政治领域的组成部分。虽然我国的信息传播并没有完全陷入“超真实”,但是,由于我国网络应用程度较高,“后真相”状态在我国社会中也有所显现,“后真相”所带来的信任缺失、相对主义、反智主义等现象对年轻人还是有相当的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必须高度重视“后真相”时代年轻人的思想特点和思维规律,遵守以下几项原则。

1.高度重视大学讲台这种特殊传播渠道对大学生的思想建构作用。网络媒体良莠不齐、各种信息众声喧哗的情况下,大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受到“后真相”时代的不少影响,大学讲台作为一种特殊的、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必须发挥它在构建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以一种独特的姿态,抵御、对冲“后真相”时代的不良影响。由于信息媒介具有设置议程和构建真相的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以完成国家的教育目标为指针,与其他的网络媒体,特别是商业性的信息传播具有完全不同的功能和特性。高校必须提供足够的学时、师资、资源来保证这一目的的顺利实现。

2.回避商业性和民粹化的运行与评价方式。商业性与民粹化的运行与评价方式是造成“后真相”的根本原因,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决避免这种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评价和有效激励一直是高校的重要课题,增加学生的民主参与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应该避免走向商业化和民粹化。教育不是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商业行为,也不能仅从满足学生个体需要的角度来加以评判,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将“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5]作为自己的功能定位,兼顾国家、社会的需要与学生个体需要。将学生的打分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活动效果的唯一标准难免陷入商业化和民粹化的结果,商业化与民粹化运作方式不可避免造成教师迎合学生与教育功能的弱化,最终导致教育目标的偏离和教育活动的异化。

3.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实现宏观整体立场与微观个人立场的结合。微观个体立场的视角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易于获得学生的共鸣和认同,具有足够的亲和力。同时,兼顾家国情怀,不放弃人类层面的宏大叙事,可以达到足够的包容性。只有把宏观和微观两种立场和认识方法结合起来,以宏观的视野和理论为分析基础,以个体关怀为落脚点,为青年学生个体的现实生活提供科学的理论解释和正确指引,实现对青年学生科学三观的培养。

4.教学过程注重理性原则与感性原则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与水平。[6]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强,但是分析信息的能力弱;习惯于接受图标、音像等具体性信息,不习惯接受处理文字等抽象类信息。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既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特长,又要注意弥补其思维中的短板。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突出对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便学生形成强大的综合能力。

5.注重理论魅力与教师个人魅力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7],“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5]。理论魅力的发挥,教师既需要高深的理论功底,又需要高超的授课技巧,还要重视教师的个人魅力的作用。教师“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5]理论功底好、人格魅力强的教师,会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意见领袖,对学生的成长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立场理论课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