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园文化品牌为依托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提升路径研究*

2020-12-20 06:53李磊李巍吉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品牌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心理健康心理

文/李磊 李巍 (.吉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在目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当代大学生要适应社会愈来愈激烈的竞争。大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目前,就业问题已成为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因就业而引起的心理问题频繁发生,迷茫、困惑、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不断出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导致了一些极端悲剧的出现。

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导致了形形色色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从而使得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复杂化。另一方面,就业压力与焦虑等心理问题已经开始有从高年级向低年级学生蔓延的趋势。社会对就业形势严峻性的渲染,让低年级的大学生也提前开始关注就业,导致了就业心理问题贯穿了大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

而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压力能够起到很大的缓解与调试作用,因此,高校要在依托校园文化品牌的基础上,积极应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支持作用,通过树立校园文化品牌,帮助大学生消除在就业中的不良心理因素,增强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主动迎合社会的需要。以校园文化品牌为依托,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向心力和有效性,真正做到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防范和有效解决。

一、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具有积极作用

(一)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强化自主就业意识

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就业能力以及社会需求,打破传统就业观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束缚,进而与时俱进、理智冷静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另一方面,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择业意识,在充分了解自己适合职业的基础上,在就业的过程中才能够更有针对性、有目标性的选择,从而摆脱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

(二)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就业耐挫力,克

服就业心理障碍

首先,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特别是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境时,如:应聘企业与求职目标不匹配、求职屡屡被拒、薪资待遇与心理预期有差距等。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能够保持健康的就业心态,增强克服困难、抵抗挫折的能力。其次,能够化解大学生已经产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如:竞争压力造成心理负担过重、理想与目标落空造成内心困惑等问题,心理素质的提高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和防范作用,保持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实现自我价值。

(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有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准确合理自我定位

通过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品牌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纠正错误的自我认知,肯定自我价值,帮助大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增强个人竞争力,树立就业信心。另外,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对自己进行合理准确的定位,客观准确地确定自己的求职意向和择业目标,科学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和职业生涯。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一)高校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完整而独立的体系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形成完整而独立的工作体系,教育资源较为分散,难以形成教育合力。绝大多数高校没有专门的就业心理辅导机构,从事就业工作的专职人员,只能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作的一部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没有把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角落。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缺乏与时俱进视野

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视野相对狭窄,目前很多工作只注重学校环境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所涉及到的问题,忽视了大学生群体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特别是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逐渐呈现出更加复杂化的趋势,出现了如焦虑急躁、自卑自负、依赖从众、攀比功力等新背景下的新问题,而高校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墨守成规,不能很好的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缺乏与时俱进的视野。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研究工作领域相对狭窄

一是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研究的视域比较狭窄,不够广阔。就内容来说,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及各个阶段,但很多就业心理问题不仅仅与学生自身及学校有关,还与大学生所处的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家庭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的许多工作仅仅依靠使用调查问卷或心理量表,采用教育与心理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仅是描述基本事实,进行统计数据的简单罗列,并没有用发展的理论以解释社会事物的规律。

三、以校园文化品牌为依托提升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

(一)排除就业心理障碍,提高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能力

高校要根据大学生在求职的不同阶段开设一套完整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时开展相应能够配合求职整个阶段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通过第一课堂教学活动与第二课堂品牌文化活动的紧密结合。优秀的文化品牌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功能的充分发挥,其文化因素对外界的吸引作用会越来越大,其知名度也越来越高,社会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在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与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双重推动下,让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就业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的方法,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从容地面对择业求职。

(二)培养正确的择业观,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

其一,高校要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应社会需要的广义就业观,同时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特别是对学生个体进行职业指导,让其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定位,根据社会需求、个人兴趣爱好以及个人实际情况选择合乎自身发展的职业或岗位,并依据该职业的具体要求,不断完善和充实自我。其二,高校要增强毕业生适应社会发展能力的教育和指导,引导毕业生选择不仅能够发挥自己才能,而且能够快速、有效与工作岗位结合的职业,实现个人职业理想。

(三)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

校园文化品牌不仅是校园文化健康氛围营造之需,更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之需。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要及早进行、整体规划。一方面,高校要根据大学生各个年级的不同特点,设计针对不同年级的品牌文化活动,进行不同时期的职业规划辅导,帮助大学生做好各种职业准备。另一方面,高校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就业前景,形成具有侧重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择业中的心理策略、大学生就业政策指导等各方面贯穿大学全过程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促进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及就业能力

高校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高校不仅要根据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来制定教学方案,不断革新培养模式和教育模式;更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展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引导大学生有意识的参加各种活动,特别是开展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等品牌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