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术前人工气道知识宣教对术后麻醉恢复气管插管患者配合度的影响

2020-12-20 07:58张元杰邓正刚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42期
关键词:躁动插管气管

张元杰,邓正刚

(遵义市第四人民医院,贵州 遵义 563000)

气管插管术是呼吸功能障碍及心脏复苏的重要抢救技术,起到为患者提供氧气,畅通气道的作用[1]。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在麻醉苏醒期意识恢复初期,常常产生烦躁不安或难以耐受的心理情绪,麻醉尚未消退给患者带来了焦虑恐惧心理,因此患者对相关医疗的配合度不够。为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少患者麻醉恢复期的躁动情况,本研究探讨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术前人工气道知识宣教对术后麻醉恢复气管插管患者配合度的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68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11例,平均年龄(49.67±1.13)岁,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龄(48.72±1.22)岁,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术前人工气道知识宣教。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且本研究已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

1.2 方法

在两组患者均给予药物及相关临床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取常规护理联合术前人工气道相关知识宣教,其具体操作措施如下:

护理人员在患者的手术前30 min通过图文资料、音频、视频等方式向患者介绍手术流程、麻醉及手术相关知识,明白人工气道的重要性,补充麻醉及术后恢复期的注意事项,以便患者在麻醉前后出现不适情况时及时做好应对措施[2]。护理人员着重指导患者如何配合气管导管插管、拔管,在护理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平静呼吸,及时拔出气管插管。同时将患者在麻醉期恢复期的不适感及需要配合的内容拟定成表格,统一发放给患者,让患者直观了解表格内容。对情绪躁动不安的患者需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工作,温柔沟通交流,播放舒缓音乐,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找寻并尽力解决患者躁动情况[3]。

1.3 疗效标准

1.3.1 躁动发生情况评价标准

以躁动评分(RS)对术后麻醉恢复期的患者的躁动发生情况进行评价,0分表示安静状态,1分表示刺激时有肢体动作,2~3分为发生躁动,皆无刺激发生肢体动作,3分动作剧烈需要医护人员制动。躁动发生率=躁动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1.3.2 不良情况发生率

观察并记录两组发生拔管、碰伤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比较。

1.3.3 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

从护理的舒适性、全面性,对患者躁动情绪的缓解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共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三个级别的评价标准。其中有效缓解躁动情绪为满意;情绪较平稳,感到护理较舒适为较满意;情绪仍紧张焦虑甚至肢体运动剧烈,难以安静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较满意)/所有患者×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检测数据以(±s)表示,率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躁动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发生躁动共1例,对照组发生躁动情况共6例,因而观察组躁动发生率2.94%明显低于对照组17.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发生拔管、碰伤等不良事件共1例,对照组发生4例,因而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全身麻醉恢复期出现精神狂乱的躁动虽然短暂,但因肢体运动过大,交感神经兴奋,容易导致患者伤口裂开,产生内出血,延长患者的恢复时间[5]。因此,积极探寻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减少患者躁动发生,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躁动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满意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73.5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术前进行人工气道知识宣传教育能够有效提高术后麻醉恢复气管插管患者的配合度,减少患者躁动发生概率和拔管、碰伤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提高其护理满意度,增进医患间的友好交流。

猜你喜欢
躁动插管气管
气管切开术后不同类型气管套管的并发症及处理策略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血清白蛋白和膈肌移动度与二次插管的相互关系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光棒引导下气管插管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气管狭窄病人导管插管二例
道路躁动
安徽农化:在变革与躁动中坚守前行
躁动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