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在献血中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对降低献血反应的影响

2020-12-20 12:18张俊英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33期
关键词:献血者资料发生率

张俊英

(内蒙古血液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近年来,随着我国无偿献血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初次献血者参与献血工作中;临床献血不耐受现象越来越多,对献血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减少献血反应,成为各大血站关注热点[1]。本研究即对159例初次献血者实施专业心理干预,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血站2018年2月~2019年6月初次献血者318例,用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159例中,男75例、女84例,年龄20~45岁,平均(31.7±6.8)岁;观察组159例中,男80例、女79例,年龄21~43岁,平均(32.1±7.2)岁。对比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献血者给予基础护理,观察组实施心理干预,具体:①首先对献血者基本资料进行统计,了解其对献血工作的认知,详细为其讲解献血相关知识,告知献血者单次献血200~400 mL,对自身健康状况等不造成影响,打消献血者对于大量献血的恐惧心理;并告知血液占据人体质量的6~7%,通过适当献血有助于激发骨髓造血功能,对身体健康有一定帮助,提高其献血积极性。若献血者对采血时的安全性存在质疑,工作人员应仔细围棋介绍采取器材、设备,并告知其采血针头等均为一次性用品,提高才学者安全感。对于疼痛敏感献血者,可为献血者提供报纸、图书等转移其注意力,并暗示献血者疼痛程度轻微,增强其信心,提高疼痛耐受程度。必要时,可适当安排献血者观看献血过程,增强其信心与安全感。②采血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做到一次性成功穿刺,避免多次穿刺增加献血者痛苦,诱发献血反应;同时,观察献血者心理变化,及时予以疏导,避免其出现过度心理波动;此外,可播放轻音乐转移献血者注意力,指导其深呼吸,放松全身,保证献血工作顺利完成。献血完成后,给予一定鼓励,并提醒献血者不要急着更换体位,避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1.3 不良反应

记录两组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情况,包括:大小便失禁、惊厥、心率减缓、血压偏高、四肢冰冷、胸闷、心悸、面色苍白、出汗、头晕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 P S S 1 7.0 处理计数、计量资料,分别采用x2、t进行检验,并使用百分数%、平方差(±s)表示,检验结果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

2 结 果

记录结果显示,观察组159例中,出现献血反应者3例,发生率1.89%;对照组159例献血者中,13例出现献血反应,发生率8.17%。统计指标显示,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28,P<0.05)

3 讨 论

献血反应即指献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属于献血者心理生理反应,多见于初次献血者。采血操作技能、巡视医生态度、采血护士工作态度、采血环境等均可成为诱发献血反应的重要因素;但大部分献血者自身过度紧张,诱发献血不良反应[2]。因此,有文献显示,对于献血者积极实施心理干预,对减少献血反应具有积极作用[3]。

本研究对159例初次献血者实施心理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献血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注重献血者心理干预,可提高其对献血耐受,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经分析,本研究通过对献血者积极开展心理干预,从生物医学、心理、社会等三方面进行护理,充分了解献血者心理特性,献血前为其详细讲解献血工作内容,促使其做好心理准备;并详细告知患者献血的好处与安全性,减轻献血者的紧张情绪,必要时让其参观献血过程等;通过确切保证、有意暗示、真诚善意复位、合理解释等,给予献血者心理支持与心理调控,提高其献血耐受,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献血工作顺利完成[4]。

综上,对初次献血者积极开展心理护理,有助于减少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献血者资料发生率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影响单采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分析
一例机采频繁报警献血者的护理
无缝隙管理模式对ICU多重耐药菌发生率的影响
分析重复献血者与初次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