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介入治疗中氯吡格雷的应用与可行性分析

2020-12-20 12:18姚启坤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33期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姚启坤

(中国贵航集团302医院,贵州 安顺 561000)

冠心病为临床常见老年疾病,人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因动脉壁上的斑块形成溃疡、破裂,进而引起血栓[1]。目前临床对于冠心病的治疗主要以冠心病介入治疗为主,其属于一类微创技术,具有再通率高、效果显著等特点,但由于该种方式易损伤人体血管内膜,故此,抗血小板治疗被应用于手术治疗过程中,其使血栓形成的风险得到降低,有效预防了再狭窄发生[2]。本研究分析了氯吡格雷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内容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选取病例为我医院接收治疗的540例进行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

观察组(270例):组内男200例、女70例,年龄45~79岁,平均(62.22±1.09)岁。

对照组(270例):组内男201例、女69例,年龄45~80岁,平均(62.52±1.92)岁。

两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标准剂量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在手术前一周,给予对照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剂量为100 mg,在术前6小时给予其氯吡格雷,术后次日给予其每日75 mg的氯吡格雷与每日100 mg的阿司匹林联合应用。

观察组实施大剂量氯吡格雷治疗。

术前一周给予其阿司匹林,每日100 mg口服,术前6小时给予其300 mg,术后次日给予其每日150 mg的氯吡格雷联合每日100 mg的阿司匹林进行治疗。

1.3 观察标准

将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记录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对比2组各项指标

观察组血小板聚集(25.44±1.92)%、TXB2(53.34±1.09)ng/L、PLT(264.43±2.35)×109/L。

对照组血小板聚集(32.56±1.09)%、TXB2(86.77±1.23)ng/L、PLT(231.45±2.93)×109/L。

观察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44%,其中出血10例、腹痛1例、腹泻1例。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15%,其中出血7例、腹痛10例、腹泻5例。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前者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冠心病一般以介入治疗为主,虽然该种方式具有一定效果,但易增加患者并发症风险,导致患者疾病预后受到影响。抗血小板聚集是临床对于冠心病介入治疗后主要采取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上述两种药物合用,取得的效果较为理想,对再狭窄和血栓形成起到了较好的预防作用,且安全性较高。氯吡格雷为噻吩吡啶类药物,可有效抑制血栓素合成,减少纤维蛋白活化,抑制血小板聚集, 改善血液粘稠度。其可选择性和二磷酸腺苷受体结合,从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患者应用小剂量氯吡格雷过程中会发产生抵抗现象,从而导致抗血小板的作用减弱,从而造成介入治疗失败。所以根据以上情况,应及时了解掌握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的因素,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添加服用剂量,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3]。

综上所述,通过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采取大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不仅能降低患者不良反应,还能改善血小板聚集、TXB2、PLT指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猜你喜欢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我们生活在格雷河畔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