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疫期间湖北省脑卒中绿色通道管理

2020-12-21 00:32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学会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单间隔离病房绿色通道

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学会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1],随着疫情的蔓延,全国各省、市及境外均发现了COVID-19确诊病例。COVID-19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等[2],传染性强、毒性大,人群普遍易感,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其纳入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进行管理[3]。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主要疾病[4]。脑卒中救治的关键在于超早期及早期治疗,急诊绿色通道是救治急性脑卒中病人最有效的方法,能确保急性脑卒中病人得到最快、无缝隙、无障碍的诊治,及时进行溶栓、介入治疗,能明显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在COVID-19 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很多医院开始恢复普通门急诊和收治非COVID-19 病人,急诊绿色通道涉及多科室、多环节,实行24 h 应诊制,医护人员面临疾病救治和预防COVID-19感染的双重压力。在疫情期间,如何保证急诊绿色通道畅通,提供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诊疗服务,同时做好病人和脑卒中急救一线人员的防护工作,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们制定了COVID-19 防疫期间脑卒中绿色通道管理,以供参考。

1 基本原则

对于确诊或高度疑似脑卒中病人,应立即开放急诊绿色通道,优先出诊、优先转运、优先检查、优先治疗。同时,工作人员应加强防护意识。

早筛查,尽早发现疑似/确诊COVID-19 病人。普通病人测体温,完善胸部CT、血常规等检查。对于14 d 内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或COVID-19密切接触史病人,急诊完善胸部CT、血常规、血清2019nCov抗体和咽拭子核酸检测等。

对于确诊COVID-19 的急性脑卒中病人,原则上就地隔离,应实施单间隔离和三级防护,由神经内科会诊,迅速制定诊疗方案,并按程序上报医务部。

对于疑似COVID-19 的急性脑卒中病人,应实施单间隔离和二级以上防护,院内专家会诊,并按程序上报医务部。

如果疑似/确诊COVID-19确实需要急诊介入手术,应在指定专用手术室进行,术后转入具有负压层流条件的监护室进行单间隔离。

溶栓/取栓知情同意书应由无COVID-19密切接触史的家属签署。有COVID-19密切接触史的家属可在隔离状态下通过电话沟通并录音作为凭证。谈话医师和家属均佩戴外科口罩,保持1 m 以上距离。无家属者,按常规流程上报医务部备案。

2 卒中绿色通道

2.1 分区分级 在COVID-19 感染高风险地区,神经科急诊和卒中绿色通道医护人员采用三级防护;中、低风险地区,神经科急诊和卒中绿色通道医护人员采用二级防护;卒中绿色通道的诊室需固定,应定期消毒;诊室、药房、CT室、急诊检验室、DSA手术室等与发热门诊严格分开。

2.2 病史询问 病人及陪同家属行体温测量。询问病史,初步判断是否卒中。询问14 d 内行程、COVID-19 密切接触史和有无发热、咳嗽等不适。如果有以上经历、症状或体温≥37.3 ℃,视为COVID-19可疑病人,急诊单间隔离处理。

2.3 评估 对疑似脑卒中的病人,要求45 min内完成头颅CT、血常规、急诊生化、凝血功能检查,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同时完成COVID-19筛查,行急诊胸部CT、血清2019nCov抗体检测;可疑COVID-19 病人加做咽拭子核酸检测。

2.4 转运 疑似脑卒中病人,严格按照固定的卒中绿色通道转运路线转运;COVID-19可疑病人按发热病人诊治路线,相关工作人员做好标准防护,陪同检查;病人及陪同家属均应全程戴好一次性口罩、帽子。

2.5 脑卒中病人处理 对确诊脑出血的病人,值班医师应立即联系神经外科会诊;对缺血性脑梗死的病人,评估溶栓或取栓适应证。

3 静脉溶栓

对时间窗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若排除禁忌症,首先推荐静脉溶栓治疗。签署溶栓治疗同意书,行静脉溶栓。溶栓期间监测生命体征、NIHSS评分及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对于明确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如果能完全排除COVID-19,按照卒中中心的常规流程进行救治。

疑似/确诊的COVID-19 病人,在首诊医院急诊隔离病房进行溶栓治疗。医护人员做好标准三级防护。使用一次性床单,治疗接触后进行终末消毒。溶栓成功后,病人在医院缓冲隔离病房进行观察。后续如果排除COVID-19,则安排转入神经内科治疗;如果确诊为COVID-19,病情稳定后转入定点医院隔离病房进行后续治疗。

4 介入治疗

对于疑似/确诊的COVID-19 病人,MRI、CTA、CTP等检查环节及运送环节均应在二级以上防护条件下进行。

高度怀疑颅内大动脉闭塞的病人,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充分权衡手术获益及风险,签署同意书后进行介入治疗。

对于转运,由神经介入医师陪同,经专用通道及专用电梯至定点导管室,从病人通道进入指定隔离机房;如果COVID-19可疑病人需进行介入治疗,应在指定负压导管间或专用导管间进行,术后收入指定的负压/隔离病房。

非COVID-19的病人,术者及技、护人员二级防护,即穿工作服、戴工作帽、戴医用防护口罩、戴护目镜/防护面屏、穿一次性隔离衣,病人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不带呼气阀的N95口罩。

COVID-19可疑或确诊病人,术间工作人员采取三级防护(术者、助手、手术护士、技师),即戴医用防护口罩、戴护目镜/防护面屏、穿一次性医用防护服、戴一次性乳胶手套、穿长筒鞋套,不进入术间的控制间护士可二级及以上防护;导管室应有缓冲间,供术者穿脱隔离衣。

COVID-19可疑或确诊病人手术时,在机房门外悬挂警示牌,避免无关人员进入手术区域。使用一次性手术包和一次性手术器械、辅料、耗材。如果需吸氧,采用面罩吸氧方式。一次性防护物品一台一换(包括DSA 球管罩、操作面板罩、铅挡帘罩及手术巾、手术单等)。输液架、心电监护仪、高压注射器、呼吸机等也需使用一次性塑料薄膜罩套。术毕医疗垃圾分类及周围环境消毒。

COVID-19可疑或确诊病人手术时,关闭专用术间空调,若有独立的新风系统及空气净化器应呈持续开启状态。负压手术间术中保持术间负压状态。手术间开放1 个进入通道。精简手术人员,手术动作应轻柔。室内人员在手术中不得离开手术间,室外人员无特殊情况不得进入感染手术间。尽量减少地面污染,地面、物面有污液、污血需及时用5 000 mg/L 有效含氯消毒溶液擦拭。所有垃圾均弃于双层医疗垃圾袋内。

术后,COVID-19可疑或确诊病人转入指定的负压隔离监护室,进行单间监护。参与人员按更换手套,脱防护衣、脚套,脱手套后七步法手法,再脱口罩、防护目镜等,洗手、沐浴更衣后离开手术室。对手术间及设备执行终末消毒,按照国家规范正确处置手术器械和医疗废物。转运床、未使用介入耗材均行消毒处理。

5 神经外科相关建议

对于巨大脑内血肿等危及生命的病人,在加强防护的前提下仍应积极抢救。对于颅内动脉瘤破裂等,在尽快完成COVID-19筛查后限期手术。

在做头部CT 的同时,争取同时完成肺部CT 和头颈部CTA,为决定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DSA 检查只在必要时做。

首选微创治疗方法,如钻孔引流术、介入治疗等。

加强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和装备,采取二级甚至三级防护;在负压手术间(导管间)或者独立的手术间(导管间)手术。

首选局麻手术。需要全麻时,首选喉罩。

COVID-19 潜伏期1~14 d,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5],但在相对封闭环境中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风险[2]。防疫期间通过建立合理的脑卒中绿色通道管理流程等,可有效避免脑卒中病人抢救过程中发生院内的交叉感染;但需结合实际、认真落实。

猜你喜欢
单间隔离病房绿色通道
Oxford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病变学习曲线早期病例的短期疗效
广州两名隔离病房高考生双双上线
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内医务人员应激(压力)反应与心理韧性现状及相关性研究
青海:建立“绿色通道”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仁心仁术 大爱无疆
给千里马一个“单间”
订单靶向 四位一体——构建面向高安市的物流人才订单培养“绿色通道”
如今我们还需要 大学室友吗
绿色通道
牵手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