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科技人才项目在助力扶贫工作中的实践与思考
——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2020-12-21 04:05樊廷录展宗冰
甘肃农业 2020年9期
关键词:三区科技人才甘肃省

刘 风,樊廷录,展宗冰,王 炜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甘肃省是中国西部欠发达省份,全省58个县分属国家扶贫开发六盘山片区、秦巴山片区和藏区三大片区,贫困发生率仍然高于10%[1-3]。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扶贫工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并作出了要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4]。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般集中于生态条件恶劣、资源贫乏、农业技术水平落后、现代化农业尚未发展的农村地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的出路在于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5]。农业科研院所通过开展农业科技扶贫支持帮扶贫困地区脱贫,这是践行精准扶贫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农业科研单位的社会使命。

“三区”科技人才项目是2014年根据科技部等五部委制定的《关于印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而设立的,主要是为了加快建设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以下简称“三区”)科技人才和农村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提升“三区”科技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支持“三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6]。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每年积极组织选派农业科技人员赴“三区”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将这一项目与总体扶贫工作进行了有机结合,带动了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并为受援地培养本土科技人才,为“三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极大提高了受援地农业综合生产水平,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和农民的收入,同时也助推了自身科技成果的转化。本文对近五年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在开展“三区”科技人才项目、助力科技扶贫的工作实践进行回顾及总结,以期为相关单位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三区”科技人才服务的主要内容及成效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选派的“三区”科技人才通过深入调查受援地基本情况,分析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结合自身优势,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自2014年项目启动以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按照省科技厅的安排和有关政策要求,主动对接六盘山区、秦巴山区、四省藏区三个连片贫困区以及全省17个插花扶贫县的精准扶贫任务,创新扶贫模式,坚持产业扶贫的主导,因地制宜地抓好“牛、羊、果、蔬、薯、药”等支柱产业的建设。“三区”科技人员积极服务产业建设,每人每年驻点服务100d以上,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产业发展、精准脱贫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农民增收,做到了与党中央有关精准扶贫的安排和部署有机衔接。从农业科技培训及咨询、优秀产品和技术的示范推广等方面扎实开展工作,并取得了较大成效。

(一)农业科技培训及咨询

在全省11个市(州)60个贫困县贫困村按照“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着农民富”的思路,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累计开展各类技术培训7 540期(次),集中授课3 348次,现场培训指导4 200场(次),通过大水漫灌和精准滴灌式的培训,培养技术带头人5 540人、科技示范户2 000多个,培训农民50 000多人(次),带动农民1 500余户。将最先进、最实用的技术教给了农民,促进了适用技术的落地生根,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科技种田的意识,提升了农民的科技操作能力,为农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人才,增强了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这样才保证了可以从根本上脱贫[7]。提升了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为农业的高效发展注入了时代活力。

(二)优秀产品和成果推广

2014年“三区”科技人才专项计划实施以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依托22个农村试验站和30多个农村基点,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的投入,引领农业高效发展,累计推广新技术、新品种200余项,80多万亩;发放玉米、小麦、马铃薯、大豆、胡麻等良种200多t;农药、地膜、化肥,土壤调理剂等农资95万t;各类培训资料13.5万册,实现了“种好责任田,户户都有技术员”的目标。创建了上肖种植饲用甜高粱养牛致富、甘谷县梁军胜苹果规模种植、河西戈壁设施农业、定西马铃薯种植、陇东南苹果优质高效种植等科技示范点,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促进了农业的高效发展,在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示范户大量涌现。

(三)立足甘肃实际,着力解决了一批制约农业发展的实际问题

甘肃自然条件恶劣,干旱少雨,土地荒漠化严重,土壤贫瘠,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积极发挥科研主力军的作用,以问题为导向,立足甘肃的实际,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破解生产难题,按照唐仁健省长发展现代寒旱丝路农业的思路,以戈壁农业、保墒覆盖抗旱栽培为突破口,加大实用技术的研发力度,在品种配套、生产工艺改进、机械装备配套、投入品的使用、生产成本的控制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特别是旱作栽培措施的研发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促进了产能的全面提升。瓜菜新品种推广及高效栽培团队引进瓜菜新品种54个,推广新技术2项,帮助农户增收超过200万元;旱地作物新品种及高效栽培团队在镇原县、泾川县等地开展全程机械化玉米提质增效栽培技术等,实现了平均亩增收154元的效果,取得了很好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幅度提高了农民收入,为精准脱贫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科研成果转化困难,有相当一批含金量高的科技成果束之高阁,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广大农民群众生产靠经验,有许多实际问题得不到科学有效的解决,科研和生产实际严重脱节,成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三区”科技人才专项计划的实施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搭建了很好的平台,通过科研院所走出去,进田间,基层农技人员到省农科院的参与式培训,实现了双向交流,使得科研成果有了用武之地,科研的目标进一步明确,有效地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农作物双垄沟覆盖技术、果树生产中的垄作覆盖保墒栽培技术、甜高粱饲用栽培技术、秸秆氨化贮藏技术、牛羊圈养技术、草畜生态循环技术、耕地保护及提升技术、化肥农药双减技术、戈壁设施农业栽培技术、玉米蔬菜制种技术等针对性强的技术得到普及,大大提升了甘肃省农业的生产能力和发展质量,促进了粮食、瓜果、蔬菜、畜禽产量的提高。甘肃省以玉米为主的粮食产量已实现了连续十五年增长,全省水果种植面积超过470万亩,产量达到870万t,蔬菜、牛羊等产品供给有余,榆中、皋兰、河西等地的高原夏菜、设施蔬菜大批量地供应国内外市场,农民通过种植收入增加、农业生产效益明显提升,有效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支撑。

(五)涌现了一批扶贫典型

在帮扶工程中,“三区”人才按照省政府“吃住在村,工作到户”的要求,沉下身子,与广大群众同甘共苦、共命运,认真分析致贫原因,帮助制定帮扶措施,放下架子,“手把手”教农户熟悉掌握技术操作要点。将农作物新品种、实用技术编写成图文并茂、喜闻乐见的明白册,加宽了技术的普及力度,广大“三区”科技人员长年奋斗在扶贫一线,涌现出了韩富军、陆立银等典型人物,为帮扶工作树立了榜样。

二、“三区”工作开展中面临的问题

“三区”科技人才专项计划实施以来,在科技扶贫方面甘肃省农科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工作中也存在不足之处,这些问题仅靠“三区”科技人员或者个别单位的努力成效甚微,严重制约了扶贫效果。

(一)缺乏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的带动

随着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许多先进的科研成果难以在农村有效推广。很多受援地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低;信息闭塞,宣传力度小,没有完善的生产基地;企业生产加工机械设备落后,新产品的深加工研究方面缺乏足够的资金和人才支持,生产成本较高,难以应对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

(二)缺乏部门的协作与配合

“三区”项目执行中遇到一些地方科技部门因为本身行政工作任务重,加之机构改革很多地方科技部门合并或撤销,选派的工作人员对当地情况不熟悉,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大,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组织人员较困难,帮扶效果也大打折扣。需要地方科技部门积极配合受援单位开展“三区”工作,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三)缺少资金的投入与项目支持

科技扶贫的主要资金来源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其次是科研院所和高校的项目经费投入,科技扶贫资金受政府的调度,资金投入比较分散,真正用来支持“三区”发展的经费少之又少。贷款渠道虽然增多,但对农户和合作社来说门槛较高。同时,用来支持“三区”发展的科技扶贫项目也相对较少[8]。

(四)缺乏人才激励与考评机制

“三区”工作在启动时,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对表现优异、做出重要贡献的选派对象及成绩突出的单位,由省或地方政府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或者项目申报倾斜支持,实际中部分并未落实到位。

三、推进“三区”科技扶贫工作的建议

按照《甘肃省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实施方案》的工作具体要求,针对受援地区主客观条件及所帮扶受援地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开展以下工作:

(一)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科研成果与农业产出有效对接

倡导“企业+农户+基地”的科技扶贫模式,明确企业、合作社作为农业生产建设项目的实施单位,可以独立申报、承担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贫项目、农田基本建设项目、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基地建设等各类项目,将各种支农资金优先向典型示范企业、特色产业合作社集中,提高科技扶贫资金使用的效率。同时,积极根据不同的技术需求,聘请相关专家开展现场指导与技术交流,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帮扶农户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基地建设,扩大示范推广成效,引领农业高效发展

结合科技扶贫、精准扶贫工作将最新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进行联合展示,改变以往零散示范推广的模式,建立高标准的生产示范基地,坚持优先扶持“一村一品”[9]产业,筛选出一批能带领当地经济发展的规模化经营的示范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合作社的技术和业务指导,实现产销一条龙服务,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

(三)创新项目实施机制,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为了推动“三区”科技人才计划有效实施,坚持“产研联动、创新驱动、项目带动、人才推动”的“四动”方针,协助企业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和开展研究示范,形成了技术研发、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技术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与技术交流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集科研-中试-生产-服务为一体的组织运行模式,为进一步开展“三区”工作创造良好的项目依托和创新平台。

(四)完善人才激励与考评机制,激发“三区”人员科技帮扶热情

各级政府联动,构建“三区”科技人才绿色通道,科技人员可以根据“三区”帮扶工作需要申报项目,上题立项,长远帮扶;对帮扶工作中业绩优异的科技人员在职称、薪酬、项目申报等方面优先考虑给予支持。

(五)健全农产品服务体系,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依托地方特色农产品资源,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为产品销售搭桥牵线,为农户提供优质、便捷、及时、全方位的服务,助推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拓展;树立品牌意识,引导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生产绿色、有机、无公害的“三品一标”农产品;为农户提供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产销动态信息,助推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减少烂地头的现象发生。

猜你喜欢
三区科技人才甘肃省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山西进行渔业养殖“三区”划分
高淳区人大常委会调研侨务“进三区”工作
中芬科技产业园:科技人才与产业技术的“强强联合”
完善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全面增强科技人才活力
席晓辉作品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2017年度甘肃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名单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伞兵三区海上起义的前前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