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小流域综合治理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2020-12-21 04:05马建雄
甘肃农业 2020年9期
关键词:水土保持流域群众

马建雄

张家川县水务局,甘肃 张家川 741500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最基础的供给和保障。人类只有先保障水土资源的安全,才能可持续利用,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就是预防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土地承载力和生产能力,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措施。而流域综合治理是衔接面上水土保持与江河治理之间空隙的环节,使其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下正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计划的推进阶段,围绕当地产业发展,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探索流域综合治理途径,进一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生态治理和后续产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基本概况

张家川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部,地处六盘山地槽与陇西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县域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多年平均降雨量约512.9mm,平均海拔2 011.4m。全县流域总面积1311.8km2,现辖10镇5乡255个行政村,总人口34.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56万人。农业人均耕地0.14hm2。全县境内自西向东有清水河、后川河、樊河、汤峪河、马鹿河五大河流,发源于陇山林缘,均属渭河北岸支流。有兼备防汛抗旱、调蓄洪水、工农业生产及29.48万人饮用水安全于一体的小(1)型水库2座,水源类型为二类。

长期以来,治理水土流失是摆在全县人民面前的头等大事。历届县委县政府把遏制水土流失作为首要任务,常抓不懈。特别是“十二五”以来,狠抓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有效遏制了县域严重的水土流失局面,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座水库运行安全良好,水质达到人类生活饮用水标准。截至目前,“十二五”以来,全县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8.1km2,其中,梯田101.6km2,营造水保林25.3km2,种草29.4km2,封禁治理21.8km2,谷坊86座,涝池9座,配套田间道路86.9km。完成建设总投资17 412.69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2 077.89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劳折资5 334.8万元,工程各项措施质量达标,运行良好,收到了预期效果。

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新机遇

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治水工作的重要论述;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从根本上解决水土保持在治水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定位,破解了人民群众对水生态环境需求与水土保持保障体系间的矛盾,为新时期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三、水土保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思路

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县域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明显,但与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新期盼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一是部分低标准农田和不完善的道路网络体系,与现代高效旱作农业发展间的差距;二是人畜饮水问题已全部得到解决,但与新时期人民群众对饮水安全放心、供给稳定有保障的需求间的差距;三是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与亲水宜人、交通便利、生态宜居的环境需求间的差距;四是硬化的村庄院落及道路,致使雨水就地入渗能力降低,暴雨极易诱发新的水土流失,以及不完善的排水体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间的差距;五是前期的坡面治理效果显著,但与综合防御体系间的差距。

因此,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要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同时,按照新时期我国的治水新思路,以小流域为单元,以综合治理为抓手,以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改善为重点,积极推进水土保持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夯实乡村振兴战略基础。

(一)建设高效执法队伍,强化预防保护成果

要把看住人为水土流失这个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建立一支权责统一、调度有序、执法有力、权威高效的执法队伍。强化执法培训,让每个执法人员都熟悉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与水土保持设施管护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同时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围绕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采取最严格的水土保持监管,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依法管护各类水土保持治理成果,让水土保持设施长期发挥效益,促进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有力的水资源保护屏障,同时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盘清现状,做好顶层设计

要建成多目标、多功能、高效益的流域综合防护体系和经济体系,先要查明规划单元内的水土保持现状及社会经济状况,盘清现状治理及侵蚀类型,谋划未来。要考虑小流域范围内生态功能重要性,将水土流失治理、水资源保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统筹在一起,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以改善水土流失、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着力点,做到水土流失治理与水源和环境保护、农业生产、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通过进行基础设施配套改善农村环境,修建田间生产道路,挡土墙、护坡等,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升村庄整体环境并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现象,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加强裸露空地和山体边坡水土流失治理,实现水质保护、防洪减灾、水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目标,其措施布局要坚持“强监管、补短板”的原则,针对突出的流域治理软肋和当地的自然资源与特色产业发展优势进行。在措施布设上坡面工程要与沟道工程相融合,景观优美,以增加地貌生态颜值;供排水体系与当地的田园特点相融合,沟、渠、池、路与村内塘坝、村边坝、山脚溪流相融合,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增加群众的生态宜居环境颜值;经果林与当地特色树种乌龙头、蕨菜、鸡娃菜等相融合,以增加群众农业收入;农田道路与乡村道路相融合,形成便利的交通网络,以适应高效的旱作农业发展。加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步建立生态涵养区,系统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结合河湖确权划界工作成果,加强河岸生态修复和水源地保护力度,提高水体自净化功能,达到涵养水源的目的。

(三)坚持规范管理,确保投资效益

在治理过程中,要把按制度规范管理贯穿工程建设始终。从前期计划开始,与设计单位签订合同,明确设计要达到的深度及计划进度要求,为建成高效的小流域做好线路图;与招标代理签订合同,择优竞选良好的施工企业,为建成高效的小流域做好前提;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明确工程施工所要达到的技术要求,为各项综合治理措施的落地提供支撑;与监理单位签订合同,明确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与资金监管要求,为高质量完成工程做好后盾。严格执行三公示制度、资金报账制、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部门自验制、建后管护责任制等,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得成管得住能运行,让投资成果真正长期发挥效益,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鉴定有力基础。

(四)强化氛围营造,加大宣传发动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台、新闻头条、微信公众号、快手、抖音等媒体平台,加强水土保持宣传工作,增强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践行“水土保持事业强监管”,大力宣传水土流失的危害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新举措,取得的新成效,让人民群众深刻感受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带给人们的实际变化与破坏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加强对生产建设项目的监管力度,提高破坏环境的危机意识。加大对破坏水土保持设施行为的处罚力度,以全国生产建设项目“天地一体化”动态监管项目和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为依托,为实现水土保持管控、加强生态红线意识、事后追责提供技术支撑,鼓励群众利用发达的网络通信手段,将破坏水土保持设施的行为予以曝光,对举报者给予适当奖励,对破坏行为要严肃追究责任,落实好“强监管”,让人民群众成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治理的建设者、受益者、监督者。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流域群众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章程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昌江流域9次致洪大暴雨的空间分布与天气系统分析
特高压输变电工程中的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多让群众咧嘴笑
水土保持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