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驱动引领小学科学教学

2020-12-21 03:55杨生军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0年13期
关键词:意识探究教学

杨生军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考,认真探究,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意识”。科学探究需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去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又会出现新的问题,问题贯穿于科学探究的始终。

一、问题意识及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技能上的实验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

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总在自问“为什么”“怎么办”,这样才能调动各种内因、外因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之后在问题意识的驱动下,能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更好地进行独立思维,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解决问题。学生提问质疑的过程,是一个动脑筋思考的过程,往往体现出对某些问题的不同看法或不同见解,反映着他们思维的求异性和创造性,更能够将探究活动推向深入。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小学生问题意识现状

1.学生们不敢或者不愿提出自己的問题。有调查结果显示,在上课听讲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3.8%;进一步分析发现,没有把握就不举手者最多,小学生占34.8%,知道也不举手者中,小学生占4.5%。

2.课程标准具体内容指出,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怎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但我们的学生大多基于“为什么”提出问题,例如为什么地球是圆的,为什么会有人,等等。

3.提出的问题漫无边际,明显缺乏思考。如教师提出:关于霉你想研究哪些问题?学生回答:为什么会有霉?哪些地方会有霉?霉可不可以燃烧?在什么部位容易形成霉?不同物质上的霉是否相同?霉分哪些种类?有了霉会怎样?霉可不可以吃?……

这些现象首先与传统的说教教学模式有关,学生习惯了服从,习惯了崇拜,认为教师的话都是对的,学生思维跟着教师转,处于客观的从属地位。其次,传统教育不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很多学生失去问题意识。再次,新课改在很多课堂上存在着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尤其在升学压力和公开课盛行的环境下。最后,学生不善思考,思维僵化,提不出问题,即使有时有提出问题的欲望,可能也会因为害怕问题简单而被同学耻笑,最终放弃提问,还有的学生提出问题后没搞清楚就半途而废,不愿意追根究底问下去,把问题搞清楚,只想知道具体的结论。

三、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要让学生愿意并乐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我们就必须为学生创设问题意识的培养环境,为学生问题意识的觉醒提供宽松的科学土壤。

1.营造民主氛围,强化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

我们常说,教师要走近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因此,我们必须放弃所谓的“师道尊严”,从一个“兴奋的说话者”成为“积极的倾听者”,学会和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动手、一起学习,参与学生的成长和创造,学会从一个指挥者转变到一个建议者,在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下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想问

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冲突,激化矛盾,从而生成疑问、产生困惑,促使学生勤思好问。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动能力发展的一种原动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一种内在力量,它促使学生萌发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地努力去探索、去解惑。

(1)头脑风暴酝酿问题

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会激发新的思想,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会引发新的智慧。利用集体的智慧,通过互相交流、启发和激励而产生新的思想方法。课程标准指出,在探究之初,安排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利用头脑风暴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打开思维的大门,为提问题铺路搭桥。

通过集体讨论的形式,让所有参与者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交换想法或点子,并以此激发参与者的创意及灵感,引发联想,相互启发,产生共振和连锁反应,从而诱发更多的设想。

(2)产生认知冲突,激发问题

例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时,引课中设置了“水下烛光”的情境:将一截蜡烛放在瓶盖内点燃,再让瓶盖浮在水面,用一个无底有盖的大可乐瓶将蜡烛扣上后慢慢压入水槽底部,学生们看到蜡烛在水下还能继续燃烧,对原有认知“水能灭火”产生了质疑,从而产生了想问的欲望。也可以用带漏斗的橡胶塞塞住墨水瓶口,然后让学生们往瓶里注水,当学生们发现水根本进不了墨水瓶时,他们还能保持沉默吗?这时给学生一根细吸管,用手指堵住顶端后顺漏斗口插入瓶内再放开手指,当水顺利流入墨水瓶后,认知矛盾的激化将学生放在了“是与非”的十字路口,学生们自然就会相互提问,尝试解答了。

又如在教学“遗传”一课时,教师从网络上收集到一些用Photoshop处理过的狗头鸟、牛头松鼠、象鼻麻雀等图片作为引课,引起学生强烈的反响。他们哈哈大笑后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自觉地进入资料的阅读、分析、探讨活动中。教学遗传的差异性时,出示一张母猪给十来只不同小猪哺乳的图片,学生自然会提出问题来了。

3.创设实验平台,体验寻找问题,让学生会问

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具有真实、直观的特点,这种问题情境创设在生物学教学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变色花”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花变色的过程,从亲身感受中发现其中的问题,思考隐藏的问题,自然而然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专门针对刚刚学习科学课的学生们设计的一节提问题的课,课堂中设置了“花儿朵朵开”的实验情境:用不同材质的纸向同一方向折成一片片的小花片,当把这些纸花片放入水中时,由于水的张力作用,这些小花就会一朵朵地逐渐开放,学生们在这样新奇的体验中,问题层出不穷。接着让学生们用自己带来的各种材质、薄厚不同的纸,按照自己的意愿折成各种形状,也放在水中试一试,学生能够提出的“有效”问题不停地冒出来,真是“实践出问题”啊。

4.贴近学生生活,感受科学震撼,让学生乐问

“显微镜下的世界”教学中,先给学生们观看前届学生观察水滴、观察霉变过程的生物照片,引起学生的疑虑和浓厚兴趣,再让他们在实际中培养、观察。经过自己亲自参与操作,看到自己身边这样普通的事物中蕴藏着的惊人“发现”,学生还能没有问题吗?

“我们的食物安全吗”教学中,播放一些有害食品的制作视频,学生们看着这些自己日常生活中最常食用的食物、自己平时最喜欢的零食的加工过程,发出一声声惊呼、一声声感叹、一声声声讨。还用再说什么吗?还愁没有学生提出来问题吗?

5.利用身边资源,化烦琐为简单,有问也有果

问题是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索”,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可能是主动应对,也可能是被动接触。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参与其中,并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探究,但如果提出的问题总是没有答案,久而久之,就会磨灭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利用学生们熟悉的资源开始学习活动,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教学“看星座”,可带领学生到步行街参观“四象八卦晨练广场”,或利用媒体播放这一学生们所熟悉的场景,询问关于广场四周“青龙、白虎、玄武、朱雀”的相关知识,阅读古代相关的故事传说,从这里入手,引入人类对星座的认识和探究。学生们了解到自己所熟知的这些常见事物中蕴含着这么多的科学道理,兴趣盎然,问题也就不断地冒出来了。

“七色光”教学中使用的图片来自雨后的校园:阴云密布的天空,校园内的一角,天空中明丽的彩虹以及副虹……熟悉的环境,美丽的彩虹,激起了学生们的无限遐想,伴随着曼妙的音乐,问题油然而生。

6.拓展课外资源,延伸探究过程,发掘新问题

问题当然不能局限于课堂,学习需要延伸到课堂以外。

“国旗怎样升上去”一课中有很多问题,学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比如定滑轮重物移动距离和手移动距离关系,动滑轮重物移动距离和手移动距离关系,等等。对存在疑问的学生,教师应鼓励课后继续对问题进行探讨,也可以和学生共同进行一些研究,鼓励学生们发现更多的问题。

春季多风季节,常有学生捧着被风从巢里吹落的雏鸟来找我:“老师,我捡了只小鸟,能放在你这里喂养吗?”这正是对学生们进行问题意识教育、探究教育、生命教育的良好时机,怎能错过?我鼓励学生们多想些問题,尝试能否把小鸟送回巢里去,尝试着在树上、在避风的地方悬挂一些安全鸟巢,尝试着能否设计出防风鸟巢,等等。

7.问题来自实践,解决回归实践,激发创新火花

有了问题,就得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不断前行。

在养蚕过程中,有位学生对蚕的脚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是靠什么把接触到的物品抓得那么牢固呢?问题从自己的实践中来,还得回实践中去解决。因此我和学生一起商讨方案、制订计划、查找资料,教学生使用显微镜,通过一周多不停地提问、设计、修改、检验、再提问、再修改,最终,这位学生高高兴兴地把自己的发现写成了小论文《对蚕脚爪的研究》,并在自己周围找到了和蚕脚爪结构相同的物品——尼龙搭扣,了解到植物中的苍耳也是靠这种结构把种子散播出去的,更从中真正体验到了“仿生”技术的运用,激发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问题开始进入创新,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利用央视节目《快乐主妇》之《新奇小商品》《我爱发明》以及河南卫视《创意时代》等节目的一些奇巧作品,和网络中一些有趣物品如“50大最佳发明”等,激发学生问题的批判性、创新性,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方法。上述策略可以让学生更敢于提出问题、喜欢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从而提高问题意识,为造就出更多有发现力、创造力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疫情的影响下,我们的课程大规模地从线下转到线上。线上教学要求教育工作者能面对危机,探索在线教学的新路径;化危为机,以国际标准构建慕课在线教学平台;主动求变,从在线教学平台到教学方法,提出中国在线教学的解决路径。与此同时,课程团队针对教师在线教学中的各种困惑,研究“危”,分析现状与关键问题;提出“机”,从关注教师自身“如何教”变成关注学生实际“如何学”,使在线教学中的诸多问题迎刃而解,并形成以“关注学”为中心的计算机语言课程在线教学新模式。

猜你喜欢
意识探究教学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设问引导探究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消防意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