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的富民强村路

2020-12-22 03:23张杨槐
农村财务会计 2020年12期
关键词:山野菜家村竹笋

□ 张杨槐

秦家村曾是湖北省竹山县深河乡的一个重点贫困村,因村集体经济空壳,村级组织没钱给群众办实事,群众意见大,社会矛盾多,信访不断。近年来,该村围绕村党支部“四弱三高”问题,精准锁定本村集体经济弱、社会风险高问题,立足区位资源优势,深挖潜力,发现新门路,打好组合拳,盘活用好村集体资源资产,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富民强村之路。如今的秦家村,山场广阔,林茂水丰,生态良好,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极大促推了全村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加快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进度,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322元,村集体收入150000元,村组集体经济彻底“活”起来。

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利用政策优惠,结合市场需求,做好“竹”文章。秦家村境内竹资源丰富,现有野生竹林9753亩,人工造林450亩,年产鲜竹笋达200吨。以前每年春季当地70%以上农户上山采竹笋,通过各家锅灶小作坊简单加工,制成鲜笋或晾晒成笋干常年食用,或馈赠外地亲友,成为一道地方特色绿色生态菜。如何将秦家村“山间竹笋”转身成为村民增收的“香饽饽”?村“两委”到相邻县市、乡镇考察学习,经过深思熟虑后,利用上级部门支持集体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成立“秦家村山野菜加工合作社”,对竹笋进行烘干、包装等半成品粗加工,年产值达到60万元,年创集体收入15万元,村民人均增收650元。

带动村民创业,引入工商资本,共同做大做长山野菜产业链。秦家村利用竹笋粗加工场地及设备等,对野菜加工合作社社员在山里采到的天麻、葛花、槐花、香椿、蕨菜等10余种山野菜进行烘干、包装等粗加工,及时通过电商渠道销往全国各地,为群众增收。昔日不变钱的竹笋等山野菜,成为秦家村增收的“钱袋子”。在秦家山野菜加工合作社带动下,大百川食用菌种植合作社、燕子山茶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2020年,该村新建占地250平米的山野菜加工厂,积极引进兆华山野菜加工厂入驻该村,该企业以加工干鲜竹笋为主,附带加工豇豆干、葛花等,市场潜力大。2020年春季,该山野菜加工厂先后收购鲜竹笋150万斤,产值达300万元,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净增收8万元。

搭建融资平台,吸收农民为主体的民间资本,入股分红,让社员尝甜头。秦家村发挥山野菜加工合作社和大百川食用菌合作社的带动作用,采取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包保责任书的方式,包技术、包产量、包质量、包回收,采取一系列措施,极大激发广大农户参与激情。农户积极筹措资金,建场棚、学技术、购菌棒、勤管理,呈现出一派喜人景象。村民刘运兵投资25万元发展食用菌产业,年纯收入净增8万元。合作社搭建了融资平台,吸收以村民闲散资金为主的民间资本,入股融资平台并按股享受分红,让社员真正尝甜头,激发大众创业氛围,让村组集体经济“火”起来。

增加生态公益林资金投入,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随着近年来深河乡纳入十堰市重点水源保护区,秦家村抢抓扶贫攻坚、生态保护等机遇,借助“大百川森林公园”项目实施,采取植树植草绿化、改换新能源、滑坡体治理、流域治理、禁止捕鱼、禁止采砂等有力措施,促推生态林保护、辖区水域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带动周边游客来秦家村游玩,同时也带动了麻线、青龙、两道等沿线村农家乐发展和小特产消费、销售,绿水青山逐渐成为集体经济的金山银山。

围绕构建全域旅游格局,大力发展竹生态旅游,弘扬竹文化,提升竹价值。2016年,秦家村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该村不断推动竹种植与竹文化、竹编工艺、竹纤维产品与竹创意设计等深度融合,推进竹主题项目建设和文化旅游产品,科学发展竹林康养、竹文化旅游、农家乐等,从原料、材料、文创产品等方面创好品牌,不断开拓创新、挖掘地域文化,嫁接竹与文化、艺术、食品、建设、旅游等产业的关系,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康养为一体的竹文化生态旅游观光带。

加强培训,借助用好电商营销,让山里绿色生态土货飞出山外。秦家村利用远程教育协助农村电子商务,定期精心组织针对性培训,鼓励农户实现网络化采购和销售。秦家村山野菜加工合作社充分利用网上销售手段,让山里的竹笋、香椿、葛花、蕨菜成为外地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家常放心菜。在合作社带动下,村民们也积极通过网络销售自家土货产品,目前已有5家农户实现将土货销往全国各地。电商平台让山里绿色生态土货飞出山外,给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插上翅膀。

加大政策信息服务,为致富能人提供绿色通道。秦家村党支部发动全村所有党员,采取“点对点”政策信息服务上门等做法,尽可能对所有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予以帮助,搞好优质服务。党员干部与全村群众之间形成“你安心创业增收,我用心服务上门”的良好氛围。同时,村“两委”还积极向上争取各项对口帮扶资金,推强助弱,活筋造血,激活主观能动性,促推村组集体经济“动”起来。

增强社会公益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农民群众幸福感。以前,村内社会矛盾多,信访不断。虽然导致信访和纠纷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可群众反映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不解决,群众就不满意,就要上访。自从村里发展了山野菜产业,村民自己有收入了,村集体也有钱了,群众反映的一些小问题,如清理通村公路边沟、安装路灯、自来水维护等都能及时给老百姓解决了。现在,农民群众都说村“两委”还是能给老百姓办实事,对村“两委”的信任度也高了,村“两委”也自然有了凝聚力和战斗力。

猜你喜欢
山野菜家村竹笋
东北林区山野菜资源采收利用与恢复措施
五洛河林场林下山野菜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城郊经济“围城”——申家村“弃工务农”现象解析
幸福像花一样开放——蒲城县闫家村的金银花海
那片盛开的“金银花”——从闫家村党支部书记王春颜看“带头人”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山区“扶贫公交”
竹笋
竹笋
张广才岭山脉山野菜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简述
竹笋见到阳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