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写付歌吹,画词相映发*
——改琦题画词析论

2020-12-23 15:04兰石洪
关键词:仕女画题画

兰石洪

(贵州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一、改琦题画词概述

嘉道时期回族著名画家、词人改琦(1773—1828),是难得的文艺全才。就画而论,“嘉道后画人物,琦号最工。出入李公麟、赵孟兆页、唐寅及近代陈洪绶诸家。花草兰竹小品,迥出尘表,有恽格遗意”[1];就词而论,“所为词清空秀逸,可拟厉鹗,而俊润过之……乾嘉末流,词久入敝,琦从而消息之,实有起衰之功焉”[2]。改琦词久为画掩,少为人关注。改氏作画多以词题咏,谢堃《书画所见录》云:“余与七芗以诗词交,七芗屡屡写美人相赠,赠必题小词于画侧。”[3]185顾青瑶题改琦《玉壶山房词选》云:“粉本流传世已孤,清词题遍美人图。”[3]72改琦存世词216首,题画词多达53首(1)据改琦《玉壶山房词》(道光刻本,《清名家词》据此校印)及《玉壶山房词选》《画余词》《画余新句》《泖东夏课》(以上四种均见《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12册)等书统计,改琦存世词214首,其中题画词51首,本文所引改氏词悉出以上别集,恕不出注。另从《墨林今话》卷十一及改琦《幽香图》补辑改氏题画词《失调名》《高阳台》2首。据友人“必题”“题遍”的说法,改氏词集中一些未标明题画者可能也是题画词,由于画作失传,现已无法判定。。改氏题有词的存世画作有5幅:(1)《晓窗点黛图》,画幅拖尾,王邻从《玉壶山房词选》钞录《杏花天·晓窗点黛图为卿裳赋》词;(2)《二分明月女子小影》,题《菩萨蛮》词,改氏词集作《子夜歌·二分明月女子像》(《菩萨蛮》又名《子夜歌》);(3)《子夜歌图》,题《子夜歌》词,改氏词集作《菩萨蛮·月底修箫图》;(4)《逗秋小阁学书图》,题词《买陂塘·少眉属题逗秋阁学书图》;(5)《幽香图》,题《买陂塘》词,改氏词集未收,现录如下:

凉梦三更,秋痕一片,空阶夜色微茫。庭院沉沉,卷帘人倚修廊。朱丝兜得轻烟住,有微风、吹送幽香。最难忘。月子弯弯,照影成双。 漫将扇底相思寄,正玉华辗雪,翠韵凝霜。刚好花开,如何懒上新妆。落英不惹沾泥恨,是阿谁、替惜余芳。莫思量。两样愁心,一样昏黄。偶拈晚香玉加秋海棠叶上为图,填《高阳台》一阕题画。七芗改琦。

从上述存世画迹的题画词来看,改氏这些题画词均题写在人物画上,且多题在美人画上(有4首),跟时人“清词题遍美人图”的评价相侔。

从改琦题画词所咏的画种来看,改氏题人物画词19首(其中题仕女画词10首),题山水画词22首,题花鸟画词11首,难以确定的1首。改氏题画词有题自画和题他画之分,其中题自画词12首,除现存画上的5首外,另有7首:《忆旧游·谷人先生寄题少年听雨图,依韵奉酬》、《买陂塘·松江蟹舍为砚北作图赋此》、《减字木兰花·陆剑南先生生日同人集红木犀馆赋诗,余为先生写团扇小像,因填此解》、《踏莎行·画梅寄文兰,戏拈此句》、《水龙吟·题泖东莲社图》(此图系改琦与王埙合画)、《忆萝月·写桐月怀人图寄穹窿山补樵道人》和《一萼红·白鸥池观梅图成,主客各有题咏,因吟慢词一阕以纪胜游》。

改琦性好交游。蒋宝龄《墨林今话》记述当时画家近千人,改琦跋此书曰:“卷中诸君,大半旧识。”[4]457改琦跟江南的画家、诗人、词人(包括闺秀)等群体都有着广泛持久的交游,故改氏题他画词所咏多为名画,涉及16家,共题词18首:(1)元明3家,题词3首,如赵孟兆页(《曲游春·陪沤翁游云峰寺……观居僧所藏赵文敏公中峰禅师书画合卷〈试古毫泉〉》)、王蒙(《忆萝月·题黄鹤山樵停琴图》)、李流芳(《秋霁·题李长蘅溪山秋意图卷……》)。(2)清前期3家,题词3首,如王翚(《踏莎行·题石谷画诗意图便面,小山属赋》)、査士标(《浣溪沙·题查梅壑松林亭子图》)、恽格(《清平乐·题南田山水》)。(3)跟改氏同时代的10家,题词12首,如陈鸿寿(《浣溪沙·曼生画莫厘缥缈两峰赠非石……》)、马荃(《一萼红·题江香百花卷》)、童钰(《柳梢青·题童二树画梅》)、潘恭寿(《虞美人·题莲巢抚琴仕女图》)、蕊枝女史(《风蝶令·题蕊枝女史书画册》)、钱东(《小重山·玉鱼重摹高房山山村隐居图……》)、王学浩(《浣溪沙·椒畦画影梅庵图》和《如此江山·椒畦过访壶中,赋此志喜,乞写乍村老屋图》)、钱杜(《齐天乐·松壶画眠琴绿阴图卷子为子木题……》和《壶中天·石梅在虞山之麓,时落日衔山,翠光浮空,疏影在地,顾而乐之,他日将结庐其下,因属松壶补图,为填此调》)、顾洛(《杏花天·题顾西梅花影吹笙图》)、汪梅鼎(《摸鱼子·榕皋农部有桐江之游,属汪浣云绘春渚烟帆图……》)。

题画是改琦词创作的重要题材,改氏题画词无论思想抑或艺术,都是嘉道词坛的重要收获。学界对改氏题画词的论述较为简单,笔者拟深入探讨改琦题画词的思想、艺术及其词史意义。

二、“陶写付歌吹”的人生寄意

改琦年轻时就有以绘画抒情寄意的观念,其美人册页题记云:“丙子(1796年,改氏时年24岁)嘉平……卧病初起,戏弄笔砚,作十二美人册子,虽酸丁饶舌,非敢居奇,聊破愁寂尔。”[3]67画仕女是为了排遣郁闷。改琦又与浙派后期重要词人吴锡麒、郭麟等过从甚密,跟性灵派诗人洪亮吉、陈文述、孙原湘等交游颇深,吴锡麒“穷而后工,而吾谓惟词尤甚”(《张渌卿露华词序》)[5]的抒情主张,郭麟“写其心之所欲出”(《无声诗馆词序》)[6]的抒写真情观念,都对改氏产生重要影响。跟作画一样,改琦作词主张“陶写付歌吹”(《摸鱼子·榕皋农部有桐江之游,属汪浣云绘春渚烟帆图……》),其题画词创作主要表现他作词以陶写性情的人生寄意,涵纳着丰富深刻的思想意蕴,对于理解他的特殊人生历程、艺术见解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家世隐痛

改琦家世显赫,高祖改弼廷富埒王侯,曾祖改日新、祖父改光宗担任武职,战功显著。父改筠为《天方至圣实录》作序而涉嫌“海富润事件”,家被查抄。作为罪人之后,才华满腹的改琦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家世剧变的隐痛在改氏题画词中较为隐晦地流露出来。如《如此江山·椒畦过访壶中,赋此志喜,乞写乍村老屋图》词,看似平淡的笔墨蕴含着深沉的家世隐痛:

断云一片收帆影,荒江剪淞人到。玉破鲈腮,霜酣菊靥,鸭脚黄边移棹。吴枫未老,趁诗鬓飘萧,倚篷吟悄。笑脱羊裘,软红飞处迹如扫。 西风留客小住,叹中仙去远,愁满芳草。香叶惆零,冬花黯澹,枨触三生鸿爪。留传画少。剩粉墨离披,雪蕉残稿。点染孤村,四山烟翠绕。

这是一首乞画词,排印在刻本《玉壶山房词》的倒数第二首,当系改氏晚年之作。“乍村老屋”系改氏京师旧居。王芑孙(1755—1818)《改七芗乍村老屋图铭》云:

吾友改七芗琦,生长松南,世家冀北。自其先大父府君讳光宗者,乾隆中来镇寿春。遗奏入籍华亭,遂为其县人。于今再传矣。改之为姓最孤,盖回纥故部,东南无别族。乍村者,宛平之南乡,改氏所旧居也。七芗以廉颇楚将之余,有庄舄越吟之思,作为图焉。[7]

改氏家族约于元朝时到宛平定居,改氏年轻时曾到京师寻访旧居,祭拜祖墓,并可能绘有旧居草稿(2)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改琦《会文图》款识云:“会文图。壬子(1792)夏作于京师之春明馆中。七芗改琦。”。山水画家王学浩(1754—1832,号椒畦)据草稿绘制旧居图,改琦在词中以“剪淞人”(3)典出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称之,并赞其画“气韵沉郁,笔力苍劲,深得画禅精蕴”[8]。词上片化用米芾《垂虹亭》“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金破柑。好作新诗继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9]诗意,描绘了一幅绚烂的秋景图,断云帆影,鲈腮如玉,霜菊酣绽,吴枫胜火,友人过访,畅游山水,倚篷吟诗。词下片一改上片畅快惬意的笔调而为惨愁凝重。祖辈世代定居和先人庐墓所在的“乍村老屋”包含了词人多少“枨触三生鸿爪”欲言又止的辛酸回忆!改氏身历文字狱冤案的荼毒,词中对旧居“愁满芳草。香叶惆零,冬花黯澹”之惨淡图景的叙写,融入词人不堪回首的家族隐痛记忆。改氏对盛衰变故的题材较为敏感,如《贺新凉·董小宛贴梅扇》,在水绘园“苍凉水绘繁华薮”和“剩扇底、琼姿如旧”的昔盛今衰对比中,亦融入他对家世剧变的苍凉记忆。又如《买陂塘·题绣谷图》,词中提到的“绣谷园”名甲江南,园主蒋深(1668—1737,号绣谷)曾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暮春遍邀吴中名宿于园中作送春会,蒋深嘱在座画家杨晋为陪侍的宠姬张忆娘绘写真图(即《张忆娘簪花图》),席中名流纷纷题咏。百年前的“绣谷园”文采风流,冠绝时人[10],而今改氏题词却重在感慨“问闲鸥、那家池馆,苍凉惟石能语。荒芜没尽三三径,指点巢痕何处”的沧桑变幻,隐约透露出词人历经家世剧变的沉痛感受。

(二)才士失意

家世剧变,改琦一生都在不断卖画维持生计,其《己巳上巳后七日书》云:“仆自十五岁得此症,废书学画。今病复发,学画又不成,恐后肩重如山,囊空似海,青山一片,更从何处觅生涯。”[11]嘉庆十四年(1809)春,改氏旧病复发,耽误作画,耿耿于此。改氏斋名“玉壶”“壶中”,兼有对莹洁胸襟的追求和沉迷个人天地忘怀现实痛苦的双重寓意。《钗头凤·子兰属题玉壶买春图》词表现了改氏愿遁入仙壶以忘怀现实痛苦的愿望:

春寒峭。流莺早。小楼听雨伤怀抱。人如水。情如绮。梦魂无多,杏花开未。睡。睡。睡。 残红扫。银瓶倒。杖头钱尽吴姬笑。貂裘敝。狂歌起。将身飞入,一壶天地。醉。醉。醉。

上片春寒料峭,莺声清脆,春雨绵绵,词人沉浸在绮怀如水、听雨伤怀的感伤中,词风清绮;下片词情逆转,显得跌宕豪放,倒吸银瓶痛饮美酒的快意与裘敝囊空、吴姬哂笑的窘迫形成鲜明对照,词人只能在一醉方休的仙境幻想中慰藉自己的人生失意。游妓亦是改氏排遣郁闷的重要方式,他“试图以此来摆脱生活的压力、失意的苦闷和伦理的负担”[3]47。改氏年轻时欣遇红粉知己共眠听雨的画面成了他的温馨记忆。中年时他根据蒋捷《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词意绘制《少年听雨图》以留存记忆,从友人题咏来看,此图可能绘恋人相拥听雨的香艳图景(4)王芑孙《渊雅堂编年诗稿》卷二十《少年听雨图》诗云:“此际云情接雨情,此时听雨转分明。海棠泥污胭脂雪,断尽柔肠一声声。”此诗系于嘉庆壬申年(1812),改氏此图当作于是年,时改氏40岁。。改氏自题《忆旧游·谷人先生寄题少年听雨图,依韵奉酬》词,表现了词人有志用世和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词云:

认声飞似叶,影织如丝,吹满筝楼。我亦仙仙舞,怕一灯冷晕,暗赴春愁。酒醒不知何处,枨触看吴钩。更杳霭钟沉,荒寒雁断,诗鬓先秋。 悠悠。溯前度,奈月黑丁帘,香烬秦篝。莫赌潇潇曲,被沧江渔笛,偷换歌头。老仙醉骑黄鹤,曾约扫花游。道落尽残红,风风雨雨归也休。

词开篇再现了词人少年听雨的诗情画意:雨声似落叶铿然作响,雨丝如帘影密密斜织,吹满了筝楼的每个角落,仿佛奏响了一支光影的变奏曲,词人不禁乘着醉意翩翩起舞,不愿让消融在黯淡天色中的如豆灯光牵动自己内心深处的悲愁。词中略去了画面温婉可亲的柔情蜜意描写,重在表现词人在失意苦闷时红粉知己带给他片刻的精神愉悦。酒醒之后的词人又陷入无边的消沉和痛苦,“枨触看吴钩”写出了词人奋飞的理想难以实现的怅惘,显得悲壮有力。暮霭杳杳,钟声沉沉,帘外黑漆,香残篝冷,这既是改氏听雨的真实体验写照,亦是改氏对时代对人生的沉痛感受。词人愿跟友人风雨中欣赏残花的期待,更显示其“更持红烛赏残花”(李商隐)之类欣赏残缺美的病态心理,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的旖旎风情变成改氏少年“诗鬓先秋”的悲苦愁情。改氏词《齐天乐·孙雪居先生砚背刻像拓本》中,明代画家孙克弘分明带有改氏的个性风采,“顷刻挥毫,万花飞舞”的艺术才情和“泪尽蟾蜍,一双瞿鸟鹆与谁语”的内心幽怨,不啻改氏的精神写照。词末“纱笼护汝,问此石何年,破空飞去。留补青天,井田沾墨雨”二韵,奇想破空,表现了词人以“井田沾墨雨”的诗文书画创作来实现“留补青天”的美好愿望(5)改琦《红楼梦图咏》,以绘出《红楼梦》人物的精神气韵著称。改氏谙熟《红楼梦》的补天精神,和曹雪芹都有家世显赫又遭遇变故的相似经历,均有才华绝世而又无力补天的难言之隐,均只能以文艺创作实现“补天”之愿。。改氏题仕女画词多刻画女子不胜愁怨的情状,如“一声声写竹枝愁。袅袅西风飞响楚江秋”(《虞美人·题莲巢抚琴仕女图》)、“崔徽卷、惜花生小。啼鸦屋底残红少”(《杏花天·晓窗点黛图为卿裳赋》)等句,亦是借刻画女子寄托改氏的人生失意感受。

(三)人生思索

在封建时代,画师是百工之一,很多时候被视为地位低贱者。虽然时人很看重改氏之画,“都中贵人得其士女,珍于瑰宝,有百金勿肯易片楮者”[4]223,但词人仍然处在困窘之中,更不能改变他无法应举仕进的现状。改氏对先辈画家余集(号秋室)因善画美人而遭贬黜的经历深有感触:“仁和秋室先生集,字蓉裳,乾隆丙戌进士,官翰林院侍读……曩闻之玉壶外史云:先生捷南宫后,殿试当大魁,以善画美人,故抑之。”[4]122改氏题画词亦表现他对书画家这一职业的理性思索。嘉庆二十四年(1819),改氏为友人冯承辉(1786—1840,字少眉)作《逗秋小阁学书图》,并题《买陂塘·少眉属题逗秋阁学书图》词一阕(6)该图现藏上海博物馆,图上改氏署款云:“嘉庆二十有四年闰月朔吉,伯蕴又题。”参见《清代仕女画家改琦评传》附图34及《改琦年谱》“嘉庆二十四年己卯”条(何延喆《清代仕女画家改琦评传》,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版第172~173页)。,词云:

凭仙居、砚山融墨,洒窗飞响凉雨。临池未许笼鹅换,点笔都成天趣。帘卷处。吹不断、萦回宝篆如金缕。焚香论古。剩鸟迹丛残,虫文剥蚀,谁与重毫素。 涂鸦诮,若个雷门布鼓。输君能运灵杵。商量醉月开醇夜,欲绣屏间诗语。书可著。也占得名山、几卷钿函贮。烟霞护汝。看半幅云蓝,一行雁字,缥缈映秋宇。

除首韵3句及词末二韵4句涉及描写画面外,词主要借画表现词人的人生思考。冯氏“工八分”“篆摹《石鼓》,隶学《史晨校官碑》”[12]。“临池未许笼鹅换,点笔都成天趣”二句化用《晋书》山阴道士笼鹅换王羲之书法的典故,赞美友人媲美古人、点笔成趣的书法功力。下片“雷门布鼓”意谓在高手面前卖弄本领,典出《汉书·王尊传》:“毋持布鼓过雷门。”颜师古注:“雷门,会稽城门也,有大鼓,越击此鼓,声闻洛阳,故尊引之也。布鼓,谓以布为鼓,故无声。”[13]“涂鸦诮”二句,改氏自谦,说自己的书画相对友人来说不值一提。“灵杵”典出王原祁《秋山晴爽图卷》以“笔端金刚杵”自许笔力沉雄的题跋,这里赞美友人书法笔力雄劲。友人书艺冠绝时流,改氏画艺精湛,但是改变不了世人卑视书画家的残酷现实,“剩鸟迹丛残,虫文剥蚀,谁与重毫素”三句包含了词人多少不甘心以书画著称于世的悲慨!下片最后几句对著书藏之名山只有烟霞守护的落寞之情的抒写,亦可见备受冷落的词人对自己将来是否能够书画著述传世的质疑和思考。改氏《忆萝月·题黄鹤山樵停琴图》“道人诗鬓飘萧。山中黄鹤谁招”二句,在对元代画家王蒙(号黄鹤山樵)才华卓荦而命途坎坷(王氏晚年受胡惟庸案件牵连,死在狱中)的感慨中,亦表现词人对书画家既受世人鄙视又命途多舛的古今同慨之感。改氏深受《红楼梦》影响,亦对传统文化男尊女卑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其《一萼红·题江香百花卷》词以“仿寒山(晚明画家文俶,号寒山)点笔”、“史著无声,图开没骨,芳名压倒修微(明末名妓画家王修微)”、“但留取、瓯香(恽格)粉本付仙鬟”等句,衬托称赞女画家马荃(字江香)(7)汤漱玉、汪远孙《玉台画史》卷三“马荃”条:“马荃,字江香,扶羲孙女,工花草,妙得家法,一叶一花,人争珍之。”参见厉鹗等《玉台书史 玉台画史》,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284页。的画艺。“知否人间秀气,料不钟男子,合让深闺”句更是出人意表,大胆地赞美了女画家压倒须眉的杰出才艺,明显夺胎于《红楼梦》第20回宝玉的话:“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14]敢于在雅文学的诗词创作中支持曹雪芹的观点,足见改氏对不合理男权文化的大胆挑战和深刻反思。

(四)抉发艺理

改氏题画词亦喜以形象语言抉发艺理,表露他的艺术观点。一方面,改氏好以画家慧眼观察世界,敏锐捕捉生活中的画境。其《满庭芳·红叶上见早雪》词云:“溪山谁点笔,云霞欲活,绚染难工。怕题残,锦字爪印飞鸿。依约着绯垂钓,寒潭影、素鬓蓬松。分明见,画禅入妙,丹粉仿关仝。”大自然随意点染的溪山云霞、寒潭空影美景,仿佛是高明画师都难以画出的杰作,或许只有妙画入神的关仝丹粉山水才可与之相配,可见改氏善于从日常的山水之景捕捉入画的美景。又如《壶中天·题仓山月话图》词上阕:“碧华飞处,浸愁漪、荡漾一襟诗翠。此地别开诗世界,不辨花光云气。石瘦苔青,葭苍露白,鹤梦凉于水。清辉无恙,草堂仍照图史。”皎月(“碧华”指“皎月”)当空,月华流泻,随园仓山的月下朦胧之景别具情致,在词人面前旋开了一幅幅晶莹剔透的诗意画面,可见改氏“映雪冰壶还玉洁”(卢前《望江南》评改琦词)[15]的词境多得益于他对生活画境的抉发和提炼。改氏《百字令·春夜被酒与小枝留宿北垞,三更不寐,登小阁野望,光景奇绝,因属漱庵为图,余赋此解》《壶中天·石梅在虞山之麓,余偕长真同游,时落日衔山,翠光浮空,疏影在地,顾而乐之,他日将结庐其下,因属松壶补图,为填此调》等词序,均可见他观察细致入微,善于捕捉周边奇特的山水美景,非常重视生活画境对文艺创作灵感的感召和激发。为了将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改琦还非常重视对自然美的观察、揣摩和提炼:“眼底遥青如旧友,袖中冷翠出巉岩。”(《浣溪沙·曼生画莫厘缥缈两峰赠非石……》)日日相亲,恍如故人,久而久之,胸有丘壑,笔底自然能捕捉自然山水的精蕴。另一方面,改氏认为文艺创作应以表现景物或人物的生机与灵性为主。如“点笔都成天趣”(《买陂塘·少眉属题逗秋阁学书图》),“恁崔徽、绿颦翠谑,画成活脱”(《望梅·伯冶属题采蘅图》),都表明改氏要求艺术表现自然天成、“气韵生动”的观点。“浮动岚光罥活云”(《小重山·玉鱼重摹高房山山村隐居图……》),“参活句。挈红豆词人、同倚相思树”(《买陂塘·题绣谷图》),“笑推敲影瘦,僧参活句,种星星发”(《水龙吟·题泖东莲社图》)等,则表露了改氏反对临摹复古而以造化为师的艺术观点。中国绘画自“元朝以后,则变为临摹时代,故每下愈况,日渐消沉,画坛至今,临摹之弊,已登峰造极,陈陈相因”[16]凡例2,清代画坛笼罩在“四王”复古摹古画风的阴影之下。改氏强调师法自然、崇尚灵机活脱的美学思想,无疑给死气沉沉、千篇一律的复古画坛吹来了一股清新自然的凉风,他和友人郭麟、陈文述、王芑孙等的性灵诗风,一道引领和推动了嘉道文艺风气的健康转型。

此外,改氏题画词还表现了改氏山水纪游的乐趣,友朋聚散的悲欢。如“把珊竿收了,鲈香拾片,邀同赏,虎溪月”(《水龙吟·题泖东莲社图》),“尽诗鬓星稠,酒灯雪艳,陶写付歌吹”(《摸鱼子·榕皋农部有桐江之游,属汪浣云绘春渚烟帆图……》),“叹同游鹤市,扪虱人去(仲瞿)。丝竹中年,溪山旧馆,零落晨星三五”(《齐天乐·戊寅十二月朔,周云巢访余于濂溪行馆,出其尊人于邰翁观星图遗像属题,余与翁别,忽忽不觉二十二年矣,怀人感旧,情见乎词》)等,同享风味,共赏山水,喁于唱酬,陶写幽情,不亦快哉!转而友朋星散,故人物化,触景生情,何其悲也!

三、画词相映发的艺术特征

改琦“创造了清代后期仕女画的典型风貌”[17]143,在人物画尤其是仕女画方面富有开创意义。改琦题画词表现了绘画艺术对词境的深刻影响,在词画通融方面突过前贤,呈现出画词相映发的艺术特征,是题画词融铸绘画艺术后开辟的新境界。

(一)敷色妍雅

改琦仕女画“落墨洁净,敷色雅润”[17]143,不似张萱、周昉、仇英、唐寅等人的仕女画那样色彩秾丽而略显俗艳,其题画词亦敷色妍雅。清初陈素素“号二分明月女子,江苏江都人,莱阳姜学在妾”[18]。改氏现存3幅二分明月女子小影,其中,《二分明月》只露出陈氏唇对碧箫、纤指轻按的上半身侧影,无题词;《子夜歌图》则表现陈素素手持碧箫、若有所思的正面画像,陈氏身体略呈S形,很好地表现了她的窈窕身姿。改氏自题《子夜歌》词(即词集中《菩萨蛮·月底修箫图》),此词典型体现了改氏题画词敷色妍雅的特点,词云:“旧时月色凉于雪。满衫花影飞仙蝶。碧玉一枝箫。红阑十四桥。烟丝吹不断。翠袖风零乱。枨触竹西亭。销魂是此声。”从词意看,改氏题词似乎更切合《二分明月》正在吹箫的情景。改氏运用李公麟“扫去粉黛,轻毫淡墨,高雅超绝”[19]的高古游丝描准确勾勒出人物的形体比例和精神气韵,显得落墨洁净。改氏又略施淡彩,设色妍雅。改氏题词发挥丰富想象,将画中没有的月色、仙蝶、红阑桥形象地表现出来。月色跟雪色是相近色叠加,碧玉箫和红阑桥是相反色衬托,“满衫花影”的斑斓服饰和五彩“仙蝶”是相互映衬,“烟丝”中的“翠袖”更显雅丽,词的色调远比画面丰富。这些绚烂色调又是笼罩在朦胧的雪月之下,更显妍雅清丽,意境悠远。改氏题花鸟画词亦如此,如《墨林今话》中所载改氏佚词:“余尝见其水墨白荷便面,题《阑干万里心》一阕云:‘露下渔衫欲湿,凉生蟹火初红。白藕花开秋月渌,倚吟篷。’”[4]223此词非《阑干万里心》调。该词运用丰富的想象将水墨白荷写得妍雅多姿,凉露晶莹欲滴,一点淡红的捕蟹渔火闪现在水乡月色中,皎洁秋月在满湖绿荷中晕染开来,衬得月下白荷更加靓丽婀娜。改氏将平时月下观白荷的体验揉入词中,敷色妍雅,意境清空。改氏题山水画词《摸鱼子·榕皋农部有桐江之游,属汪浣云绘春渚烟帆图……》以妍雅笔调写出江南山水的温润明秀之美:“亸烟鬟、一奁幽渌,画眉啼澈花底。峰如锦绣波如染,越女嫩于春水。船并舣。惹舞絮飞英、乱点风前袂。”春水浸绿如染,好似女子开奁镜映的绿鬟秀靥;山间绚烂如锦,江水鉴映的花光鸟影更加清丽入画;越女的雪肤柔脸,甚或嫩于浸透春之气息的温柔江水。改琦题画词敷色雅润,较之软媚枯淡的浙派末流以及略显陈腐、色调乏味的常派,无疑是题画词艺术的重要进步。

(二)使笔如画

作为功力深厚的画家,改氏亦善于迁移画法于其题画词中。“画”“写”等表示画法的词汇经常出现在改氏题画词中。如“枝枝香月写窗纱”(《浣溪沙·椒畦画影梅庵图》)之“写”字,状月下疏梅横斜印窗的图景。“凉云似水画渔衫(渔网)”(《浣溪沙·曼生画莫厘缥缈两峰赠非石……》)之“画”字,状澄澈空明而又带着淡淡网状印痕的天上凉云,使笔如画,仿佛自然造化也具有画家那样纵横写意(“写”)、细描精染(“画”)的本领。“房山泼墨画山村。仇池梦,空翠扫烟痕”(《小重山·玉鱼重摹高房山山村隐居图……》)句,一“泼”一“扫”,极写友人钱东(号玉鱼)所临元代高克恭(房山)之画笔墨酣畅、湿气淋漓的泼墨效果。“露叶石阑遮。碧玉枝斜。黛痕朱晕画衣纱”(《卖花声·题红蕉馆图为琴甫属》)句更加典型,“黛痕”句极传神地写出红蕉花整体通红而边缘呈黛色的色彩变化,“黛痕”带有工笔画颜色渲染由深到浅的明暗感,“朱晕”则带有黛色、红色相接互相晕染的色彩效果,朱中有黛,朱黛互晕,图中红蕉仿佛是调融好微妙的色彩变化和色彩效果画出的女子略带黛痕的红衣衫,曲尽红蕉妖娆靓丽的色彩美感。“墨叶筛空凉欲雨。画出方壶深处”(《忆萝月·写桐月怀人图寄穹窿山补樵道人》)句以大笔蘸浓淡墨迅速绘出梧桐枝繁叶茂的情状,“筛空”则强调点叶时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和留出一些反光高光的空白处,既取得“方壶深处”之庭院窈深、曲径通幽的画面层次感,又有桐叶浓荫匝地、翠色欲雨的湿气氤氲效果,这是改氏词笔通于画笔的夫子自道。其《齐天乐·孙雪居先生砚背刻像拓本》词上阕则综合移用多种画法刻画人物形象:“衣文细镂蕉痕白,斫来骨清如许。岁月磨人,烟云过眼,洗出旧时眉宇。先生燕处,对顷刻挥毫,万花飞舞。泪尽蟾蜍,一双瞿鸟鹆与谁语。”“衣文细镂”可见画像高古游丝描笔法对人物衣纹褶皱的精勾细勒;“斫”字既状刻工刀法的力度感,又是对砚背人物画像以白描勾勒出人物精神气韵的赞许;“岁月”三句亦是以岁月烟云漫漶衬托雪居先生精神独存天地间的渲染画法;“先生”三句生动再现了雪居先生闲居时解衣盘礴、笔飞墨舞、万象成春的作画情景;“泪尽”二句表现词人无法跟古人扺掌侃谈的遗憾之情。

(三)重在传神

“绘花容易写心难”(《湘春属题画兰便面》)[11]460,“买丝容易绣卿难”(《喝火令·芦士心青偕访绿春戏赠此解》),改琦认为词画都应以传神写心为主。“(绘画)最能产生效果的只能是可以让想象自由活动的那一顷刻。”[20]18改琦善于择取最能产生艺术效果的“顷刻”加以刻画,为人物传神写心。阿英评改氏《红楼梦图咏》云:“书里收图48幅,能以相当准确反映人物性格的为数不少。如写《宝琴》的高洁,补裘时《晴雯》的病态……都刻划得相当深刻。”[21]《黛玉》选取潇湘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典型环境衬托黛玉的孤傲性格,《妙玉》以妙玉在禅床打坐却无法精心自持的典型情节表现她情禅交战的心底微澜。

改氏《二分明月女子像》,根据陈素素“二分明月”的名号,将手持团扇、含情脉脉的陈氏正面小影置身于圆月之中,这种将如月之人跟明月相辉映、以明月之圆满衬托画面主人公孤独的艺术构思,正是抓住了最能揭示人物精神世界的“顷刻”加以刻画。此画改氏自题《子夜歌》词同样体现了这一特点,词云:“团圞皓魄心心印。竹西亭子珠帘静。只有一分人,同他月二分。仙仙飞入月。不觉烟鬟湿。别后见应难。金波泻作环。”“团圞”句抓住画面最富有艺术效果的表现人月辉映的“顷刻”加以刻画,是主旨句,点明了圆中有圆(圆圆的团扇、姣如明月的圆脸在圆月中心稍偏上处)的画面构图特点,揭橥了画面美人从外貌到内心、精神、情感都如明月的特点。但是题画词不能仅仅满足于展现“最富包孕性的顷刻”,还应“帮助读画人飞驰艺术想象,由一瞬间的生活断面推想到它过去的、未来的和其他场合的人物活动,形成人物题画诗包孕性的美学特征”[22],“诗人如果想描绘物体美,最好是只描绘美所产生的效果,或是化美为媚(动态的美)”[20]122。此词其他几句则变换笔法传神写心,“只有”二句从美的效果去表现人物之美,读者可从“天下明月共三分,一分人的她却独占了二分”的想象中去领略她的美!“团圞”句谓陈氏之貌之心都如团团明月,亦带有从美的效果方面刻画的特点。下阕四句“化美为媚”,“仙仙”二句以翩跹飞升不觉露湿云鬟的动态情景表现人物的超凡脱俗之美,最后二句金波流泻成“环”(谐音“还”)的动态图景呼应开头,含蓄表现画面女子对情人的至深思念。

又如《生查子·湖上寻诗图,师竹属题》词:“香月逐人来,茶梦清如许。何处觅鞋痕,九里松花雨。最忆断桥西,一鹤烟中语。我亦小勾留,拾得逋仙句。”这是一首题山水画词,采用“化美为媚”的手法,根据中国山水画散点式的取景构图特点,前面6句每两句组成一个“顷刻之美”的寻诗片段来表现画题。诗情在哪里?或许就在月下寻诗如茶似梦的清淡朦胧诗境中,或许印在九里湖边松花烟雨的萍踪鞋痕里,或许回响在断桥一鹤翱翔烟宇的清亮嘹唳中。“逐”“觅”等词极富动感,将静态的画面转为寻诗的典型“顷刻”,将画面及画题写得神采毕现、气韵生动。

改氏还善于利用美人香草的骚情雅意提升情韵,写心传神。如“引兰气、一丝吹细”(《杏花天·题顾西梅花影吹笙图》)、“一剪兰香。配得风情张忆娘”(《减字木兰花·题卖花图》)、“满身兰雪”(《望梅·伯冶属题采蘅图》)、“一声声写竹枝愁。袅袅西风飞响楚江秋”(《虞美人·题莲巢抚琴仕女图》)等句,以吹气如兰、兰为国香以及楚骚精神提升画面仕女的精神气韵,使得其题画词多含骚意,具有“芳馨悱恻轻灵幽眇之致”[23],典型地表现了改氏题画词重在传神的特点。

(四)词境如画

改琦仕女画的境界完美地体现了词的理想境界。词具有不同于诗的特质,“词之为体,要眇宜修”[24]4258(《人间词话》),“西方所说的那种potentiel effect(潜能)的特质,在中国的小词里边蕴藏是最丰富的”[25]。词“兴于微言”“要眇宜修”的特质形成词境的深美幽约,可惜词境这种美感未能在唐、宋、元、明仕女画中得到较好的体现。唐代周昉、张萱的仕女画色彩艳丽、雍容华贵,贵族气息太浓厚,不类词境。“宋、元以上之人物画以道释为主……元代以降,佛教渐衰,画风亦变,至明代,人物画之中心变为历史风俗画”[16]161,宋元仕女画无可称述。明代仇英仕女画以工细取胜,“最以色彩(重彩)见长”[26]563,唐寅仕女画“色彩鲜媚,造型精美”[26]558。仇英、唐寅仕女画的设色、构图、造型明显带有回归唐画的复古趋向,风俗故实色彩较为突出,跟艳俗尖新的曲体相似,不类词境。“清代士女大家,允推道咸间之改琦、费丹旭二氏。改氏落墨洁净,设色妍雅,清秀之气,溢于眉宇。”[16]215改琦、费丹旭仕女画“设色妍雅”“清疏秀逸”,与细美幽约、“要眇宜修”的词境相契。“费丹旭在清代人物画坛上确立了一种仕女画造型的经典样式,与古人同类题材相比,它在审美风貌具有一种明显的识别标志,从而将这一时期文人和画家那种失落、愁绪、顾影自怜、敏感多思以及对衰世的无限感慨,通过这一系列仕女十分曲折委婉地表达出来。”[26]681改琦“创造了清代后期仕女画的典型风貌”[17]143。可以说,嘉道时期的改琦、费丹旭等人创造了借仕女画造型托寓士人不遇、沦落、感伤等丰富复杂感情的经典样式,完成了仕女画以满足色欲感官需求为主到借仕女形象抒情寄意的历史转型。改琦借仕女画聊摅郁怀,托寓深沉,亦跟词体“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回要眇,以喻其志”(张惠言《词选序》)[24]1617的微言托寓相似。改琦的花鸟、山水画之境亦近词境,改琦“近又喜写折枝花卉,亦复娟秀可爱”[27],“为吴江郭频伽明经麟作《老复丁庵图》,及为余作《横舍课经图》,如香雾满身,万花齐发,而古色黝然,迥非俗艳”(盛大士《溪山卧游录》卷三)[28],“娟秀可爱”“香雾满身,万花齐发”“迥非俗艳”均体现改氏画境与细美幽约词境相类的特点。

改氏词境似画境。郭麟《玉壶山房词跋》云:“烟波渺然,孤云无迹。四山弄影,时见髻鬟。七芗词竟似之。”[29]904“孤云无迹”的清雅饶有“时见髻鬟”的妍丽。改氏平时就是以仕女画的运思营构题画词境,其《二分明月女子小影》署款:“团圞皓魄心心印……《菩萨蛮》,余所作《二分明月像》,携来山中,属懒渔诸君题词,岁暮将归,适介堂友兄过寉舫话别,因录旧词一阕以赠之。改琦。”改琦将旧词题于新的美人画上,有三种可能性:一是旧词原先题于同题材的仕女画;二是改琦为了仕女画题款的需要,平日积累创作了不少这样跟仕女画境相似的题画词,一旦仕女画完成,就从这些词中择录题画;三是此画为根据旧词意境创作的词意画。不管哪种可能,都可见改琦题仕女画词跟其仕女画精神意涵的趋同性,足见其画境对其词境的渗透和影响。改氏题画词境如画境的例子在前文已举过不少,不复赘言。

四、改琦题画词创作的词史意义

改琦题画词创作对嘉道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题画词是改琦词臻高境的重要表征。题画是改琦词最具特色的题材类型,它对于理解改氏的心灵历程、文化交游、艺术见解等方面具有重要认识意义。题画词是改氏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词、书、画、印一起构建了改氏的绘画之美。词画相益,画因词而“点睛”,难传之意始达;词因画而“妍雅”,融诸画意入词。改琦精心创作仕女画,又每画必配小词,题美人画词最见功力,改氏其他题画词亦是如此惨淡经营,甚至亦受其仕女画创作及题仕女画词的影响。郭则沄认为改氏词境跟其仕女画境极似:

改七芗以绘事名,尤工仕女,而词名几掩。所作词如《菩萨蛮》云:“一行炙暖瑶笙字。春窗月好眠还起。指冷袖轻笼。山茶映雪红。冰苔印双屐。半向花留立。黛色印眉心。不知愁浅深。”《喝火令》云:“草色萦青镜,岚光漾碧莲。乌篷移过画帘前。遮黑夕阳亭角,几曲小红阑。柳搦纤腰软,珠承秀靥圆。买丝容易绣卿难。一样横波,一样亸香肩。一样翠罴衫子,鬓影薄如烟。”亦宛然工笔仕女也。尤西堂谓芝麓词如花间美人,吾于玉壶亦云。[30]

郭氏所举第一首词为闺情词(或为失却题序的题画词),笼袖暖指的细节,山茶映雪的鲜媚,向花久立的痴情,黛色印眉的愁怨,宛然一幅妍丽清雅的春夜吹笙图,这首闺情词用作题仕女画或创作词意画都是没有问题的。第二首是赠答词,词序为“芦士心青偕访绿春戏赠此解”,全词以友之姬人绿春为表现对象,上片写景,构想友人携美人乘着乌篷船在清莹澄澈的湖光山色中摇曳而行的情景,岸旁亭角的小红阑不时从船背的夕阳黑影中闪现出来(暗示美人之美不时从水光山色中映现),这是为下片刻画美人之美作“布景”的渲染、烘托。“改琦是一位善于作补景仕女的画家……运用于仕女画的特定补景,使画面显得丰富和谐、情景交融。”[3]79此词上片的布景渲染,略同于其仕女画的山水补景;下片描写绿春形象,纤腰软如弱柳,秀靥圆润若珠,香肩瘦削如亸,衣衫鬓影似烟,宛如一幅妍雅秀逸的工笔仕女画,跟改琦阴柔、纤秀和瘦弱的仕女画造型特点如出一辙。这两首词的写作模式跟改氏题美人画词的写作范式一致,也与其仕女画的造型范式类似。可以说,在长期为配画创作题画词的艺术经营中,改氏创作题仕女画词已形成一种写作范式,其他题材词也不自觉地按这种范式写作,可见改氏题画词影响之大。

另一方面,改琦题画词是嘉道词坛的重要收获,对当时疲软的题画词创作有振衰起敝之功。《海上墨林》卷三载:“改琦……幼通敏,诗画皆天授。”[31]王芑孙《玉壶山房词跋》云:“悬然天得,此由夙生。仙慧所萌,非他人可到。”[29]904改琦诗词画似“天授”“夙生”,足见他资性颖悟,加之他勤学不倦,用心揣摩古人,故能在画、词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改琦词创作主要受吴锡麒、孙原湘、郭麟、曹言纯等与他过从甚密的浙派词人的影响,改氏晚年曾“以全稿属其友郭君麟选存若干首”[29]903,足见改氏跟郭麟交往之深,词学观念之默契。郭麟以真性情抒写矫浙派末流空枵之弊,以诚斋“活脱”诗法矫常派肤廓之弊。改氏作词重视陶写性情,运思灵妙多变,有跟郭麟词风相近的一面。得益于改氏仕女画的妍雅画风,改氏词又有不同于郭麟词“鲜活轻捷、自然圆转”[32]的一面,显得更加妍雅秀逸。改氏题画词济以画法,运以灵思,在词画通融方面的探索和创获突过前贤,这对于提升题画词艺术具有重要词史意义。好友孙原湘评:“《紫藤》《塔铃》《泖湖》三阕,俨然嗣响樊榭。”[29]904好友曹言纯评:“七芗词清空处如冰壶映雪,飞动处如野鹤依云,读之使人神爽。”[29]904沈轶刘《繁霜榭词札》评:

松江改琦,沆瀣中期,无与抗手。其《摸鱼儿》《百字令》等绝似厉鹗,《生查子·湖上寻诗》云“何处觅鞋痕,九里松花雨”,且超鹗而上。[33]

上述特点在改氏题画词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如沈轶刘所举超越厉鹗的词例——改氏题画词《生查子·湖上寻诗图,师竹属题》,足见改氏题画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之高。改氏题画词重视陶写性情,融铸绘画艺术开辟新词境,对于矫正浙派末流题画词的空枵枯寂之弊和常派题画词的貌袭肤廓之病,有振衰起敝之功。改琦极为广泛的交游加快其词画的传播速度,其画为时人及后人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改氏题画词交游唱和也加快了嘉道题画词性灵词风的演进,改氏词、画创作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改琦也是画家词人题画词创作的杰出代表。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十一载:“乾嘉之际,江浙画家以奚、方、钱、改四布衣为最,均能书,工诗词……四君画理,俱以闲逸疏秀擅场,词亦如之。”[24]2715-2716丁氏提及四人,即奚冈、方薰、钱杜、改琦。改氏中年以后专力作词,其他三人题画词创作偶尔染指,均无词集传世。方薰传世词3首(其中题画词1首);奚冈仅1首题画词传世;钱杜偶尔跟友人唱和,如《百字令·为改七芗画石梅结宇图,题词索和》。其他画家如费丹旭有十余首词传世,汤贻汾(传世词162首,题画词40首)、屠倬(传世词151首,题画词45首)等人创作了较多题画词,但他们的题画词,思想、艺术均不及改氏。

猜你喜欢
仕女画题画
苏州博物馆藏仕女画精品展
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元代民族诗人题画诗刍议
《扬州八怪题画诗考释》——直抒胸臆,寄情于画
苏轼题画诗
闺阁红粉 千秋佳人 故宫博物院藏古代仕女画
题画诗册页
唐代传统仕女画探讨
《明 徐枋题画诗》
沈鹏《题画人物》
“礼教下的光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