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爱?

2020-12-23 02:01母亲大学
恋爱婚姻家庭·青春 2020年11期
关键词:女儿母亲妈妈

母亲大学

15岁的女儿杀死自己的亲生母亲,为什么这样的人伦悲剧一再上演?

亲爱的妈妈:

若在天有灵,不知您是否还能接受我对您的这个称呼。但我想,能!因为您是这个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关于这一点,您在世时总是一再强调,虽然我很烦,但从来没有怀疑过。

事情发生后,几乎所有网民都在骂我,说我蛇蝎心肠、禽兽不如。但这不是事实,我不是那样的坏人,您也养不出那样恶毒的女儿,难道不是吗?

至今我依然想说:我爱您,您是我生命中最爱的人。不管别人信不信,也不管您是否还相信,但这都是事实,这就是我对您最真实的感情!

或许很多人,包括您,要问:“既然这么爱,怎么就下得去手勒死妈妈呢?”

但我想问:“妈妈,难道您不爱我吗?您又何尝不是天天往我脖子上套绳子,玩命地勒?”

唯一不同的是:我用的绳子是物质的,您用的绳子是精神的;您被窒息的是心跳,我被窒息的是心而已!

其实,我们此生犯的最大错误都是相同的,我们都爱得太拼了,但根本不知道如何去爱!到最后,我们都用自己的爱把自己最爱的人活活窒息死了!

诚然,15年来,您把您大部分的时间、精力、金钱都给了我,您竭尽所能地给我最好的吃穿,帮我找最好的学校、辅导老师,十年如一日地按时接送我上学,生怕我冻着饿着,生怕我在外面被欺负。但您所做的这些,并未让我快乐,先前这些对于我都是感动,后来更多地成为了压力,转化成了我对您的愧疚和亏欠!

妈妈,诚然,您非常爱我,但这些爱从来不是没有条件的。

当初,我认为这个条件是:我是您的女儿,我血管里流着您的血。后来,我才发现,这个条件更可能是:我必须无比的听话,无比的优秀,能够满足您实现争强好胜和消解过度焦虑的需求!

妈妈,有段时间,我真的觉得您不是真的爱我,我只不过是您证明自己是女强人、自己很成功的工具,是您让爸爸感觉羞愧、后悔的工具。但我后来发现,您连自己都不爱,您根本不知道爱是什么。

如果非要对您的价值和追求排个序,排在前两位的一定是:成功、争强好胜,而不是您自己,也不是我。您、我只不过是您追求成功、争强好胜的工具而已。

这么多年,您都不过是为了争强好胜、争取成功苦苦挣扎着,您不觉得这很痛苦,您误以为这就是生活。但可怕的是,您不容置疑地将我的全部列入了您这种生活的一部分,重要的一部分;并强行地把这种生活观、人生观强加于我。

因为这种病态的生活观、人生观,您离异、拼搏,让愤怒、不甘、抱怨、哀伤、焦虑塞满您所有的生活。一半的时间您在竭力证明自己的成功,另一半时间,您在充满愤恨地抱怨命运对您的不公。

在这种错误生活观、人生观的驱使下,我同样被您强行赋予了两种角色:一种是帮助您成功、证明您成功的工具,另一种是证明您付出没有回报、上天对您不公的证据。而我不得不全力配合您的原因就是:您是我妈妈,您是这个世上最爱我的人,您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

而我扮演这个角色的代价就是:除了被要求、被期待、被控制,我从来没有自己的自由和生活,或者说这就是我全部的生活。我生活的色彩只剩下:焦虑、压力、担心妈妈失望、害怕妈妈指责。考了个高分、拿了个好名次换来妈妈瞬间的开心,成为了我生活中唯一的亮色。但我何尝不知道,这丝转瞬即逝的亮色只不过是点燃更大压力、更高要求的导火索。

当童年过去,步入高中,学习变得不那么轻松了,我无法再在成绩上轻易满足您对我必须做一个尖子生的要求了。学业摧毁了我所有的自信,打碎了我完成角色扮演的武器,而您无时不在、从不停歇的要求、指责、失望、抱怨,无疑成了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您的要求、期待如同巨蟒缠身,我在您的缠绕下、血盆大口下,瑟瑟发抖,恐惧到无法呼吸。

今年“三八”节,您在我们校媒体上发表了一首诗:

《致女儿》

女儿 你可曾知道

你一直 一直

是我心中

蓝色的忧伤

掬你于口中

怕热度焐伤了 初春的嫩芽

捧你于手中

怕温度融化了 初冬的雪绒花

你的笑靥 曾给我

月光下的遐想

你的蹙眉 曾给我

雨中丁香的愁结

我一直 一直

以为

有缺口的爱

虽不完美

却想在 不完美中

爱到极致

女儿 看着我

别给我你的背影

你小小的背影

让我忧伤的心

又变成

冰凉的石头

以爱之名,充斥的只有失望、指责及您的哀伤。

周五时,我充满恐慌,我不知周末该如何与您相处,我担心您的批评、指责、抱怨,更恐惧您的失望。然后,便没有然后了……

妈妈,我杀死了您,但我何尝不也杀死了自己所有的未来和生活,我知道逃不掉,也从来没想过逃!

若有来世,我做您的母亲。我一定会让您生活得轻松、快乐。因为轻松、快乐才是幸福,才是生活,争强好胜、成功、压力不是!

上面这封信来源于《今日头条》胡延美律师的页面,源于一桩今年5月发生的、震惊世人的案件。

據《新京报》报道:山东青岛女律师张某在家中遇害,其15岁女儿有重大嫌疑。5月27日,张某好友姜女士告诉新京报记者,张某性格好强,与前夫离异多年,此后独自带女儿生活,日常很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

亲生子女杀死亲生父母,如此人伦悲剧早已不是个案。

2016年2月14日,北大学子吴谢宇将单亲母亲谢天琴杀死在家里,后潜逃,成为轰动全国的大案。

2018年12月2日,湖南益阳12岁男孩吴某,因不服母亲管教,持刀连砍亲妈20多刀致其死亡,之后他曾说:“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

2019年3月18日,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13歲男孩邵某因玩手机游戏,不服从母亲管教,双方发生激烈冲突,男孩将母亲杀害。

2020年2月24日,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13岁男孩因琐事争吵,将36岁亲生母亲杀害。

……

为什么这样的事会一再发生?几乎所有案件都涉及“管教”和基于情绪的争端。

无论这封“信”是否确为案件中的女儿所写,但“信”中文字倒也说出了许多家庭的亲子关系现状和父母的教育理念——父母对孩子高要求、高管控、少倾听、少回应。

管控,既有成年人无法处理自身承受的生存焦虑,并把焦虑转嫁给孩子的原因;也有基于面子、虚荣、好攀比的因素,一如“信”中所言:我必须无比的听话,无比的优秀,能够满足您实现争强好胜和消解过度焦虑的需求!

高管控,还有成年人自身的懒惰:令行禁止,方便管理。我说什么你就听什么,我让你如何做你就如何做。这样,父母可以无需花费心思去倾听孩子那些不正确的、幼稚的说辞,不用考虑他们的情绪,更用不着消耗精力与时间去沟通协商达成妥协。

如果能够达成这样的目标,当然还无需面对孩子那些恼人的行为造成的后果,比如:打破东西,和他们发生冲突,被老师请去开“微型家长会”……这是多么令人愉快的画面啊,看上去是那么的美好,而且是对孩子和父母都好——我省心省事,你是好孩子,我比你的经验多,你按我给你指的路走就能抵达光明的未来!

至于这个未来是不是孩子想要的、是否适合孩子,有多少父母认真想过?还是说许多要求与梦想原本是父母的,是父母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未能实现,做了父母之后就把梦想转嫁到了孩子身上!但是,孩子不是机器人,不是物件,他们是活生生的生命,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情感。想象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然后再想象出对付孩子的办法,这是非常可怕的养育观。

任何控制都会遭遇反弹,不管控制是多么正确、理由多么高大上、目标多么美好。因为,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体,他们有自己的意志、自己的梦想,希望被看见,需要被倾听。

他们可能不成熟,可能很幼稚,也一定会犯错,但人,就是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经由亲身体验获取经验,进而学会规避错误,获得成长。我们无法代替他们成长,代替他们生活。

我们应该给孩子怎样的爱?

爱,不是我们以为的样子,而是对方感受到的样子。真正的爱,应当用对方最乐于接受的方式去给予,去表达,没有附加条件。

猜你喜欢
女儿母亲妈妈
鸟妈妈
和女儿的日常
给母亲的信
我的妈妈是个宝
不会看钟的妈妈
妈妈去哪儿了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女儿爱上了串门
我给女儿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