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工作重塑行为影响因素的综合模型

2020-12-23 09:33毛翠云杨娜
中国集体经济 2020年34期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模型

毛翠云 杨娜

摘要:目前国内外对工作重塑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众多,但是目前研究中缺乏将员工个人、组织管理层面、外部环境、组织工作设计因素等诸多因素纳入同一理论框架中的系统分析。因此文章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构建工作重塑行为影响因素的综合模型,从计划行为的角度研究工作重塑影响因素,丰富了工作设计理论的研究内容,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工作重塑行为;模型

在传统的工作设计中,设计者认为工作设计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即员工无法干涉工作内容,只能服从组织安排。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员工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现有组织所给予的自主性,他们期望得到更高的满足。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开始重视和关注工作设计主动性的研究,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概念——工作重塑。

目前,国内外相关学者对工作重塑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工作重塑行为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且影响因素的研究过于单一,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模型去研究众多因素对工作重塑行为的共同作用。因此,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研究基础,结合自我效能理论及社会认知理论等相关理论,综合考量工作重塑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这三个主要影响员工工作重塑行为的因素,以及员工特征因素对工作重塑行为的差异性影响,构建了工作重塑行为影响因素的综合模型。

一 、工作重塑影响因素的以往研究

通过广泛查阅相关文献,相关学者对工作重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分类,主要为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

(一)个人因素

主动性人格。在一个团体中,有的员工具有主动性人格,他们为了自己的目标或者达到更高的水平,会主动寻找机会改变身边的环境,以减少其对自身造成的限制,从而开拓更大的空间施展自己的才能。Bakker,Tims和Derks(2014)通过研究也证实,具备有主动性人格的员工有更大的可能性进行工作重塑,他们会主动去寻找机会改变自身的处境,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主动采取相关行动。

个人动机取向。Wrzesniewski和Dutton(2001)从理论的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认为,避免与工作疏离、在工作中塑造积极的自我形象、与他人联系以满足个人需求,会推动和促使员工在自己的工作中进行工作重塑。

工作价值取向。工作价值取主要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工作取向,也就是员工对于物质条件的追求,他们企图通过工作来获取酬劳,利用劳动所得的金钱购买生活所需的物质;第二,职业取向,是员工对于工作职务的追求,想要通过工作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通过工作中专业技能的提升来实现行业对他们的认可;第三,使命取向,即员工人生的价值体现。他们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工作联系联系在一起,工作越出色,就越有成就感。他们追求的是能够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对于这类员工他们的精神动力和源泉是奉献。

以上三个是个人方面对工作重塑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控制点、职业生涯阶段、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水平等因素也会对工作重塑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二)组织因素

管理者对员工的监管程度。管理者對员工实行监管,是为了保证团队的更好运行及发展,但监管程度的不同,也反映着员工在工作中自主权的不同。员工实行决策的范围、处理问题方式的选择权等,都可能对员工的工作重塑行为产生影响。如果员工更多得到管理者的支持和信任,可以更大程度自主进行决策,员工的心理安全感则会加强,创造力也会加强,则他们的工作重塑行为势必可能性更大。Slemp Kem和Vella-Brodrick(2015)经过研究发现,工作组织赋予员工的主动权可以很大程度推动他们进行工作重塑。

职级。职级代表着员工承担的责任,职级高的员工,虽然自主权很高,但由于自主权太高,决策所需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这样就会增大他们的心理负担,从而限制工作重塑;相反,职级低的员工,则没有太重的心理负担,敢于发生工作重塑行为。加上职级低的员工有较为明确的工作描述,在这样的基础上,发现工作重塑的机会也会增多,更有利于发生工作重塑行为。

工作任务特点。某些工作任务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员工就有了工作重塑的空间和条件,当他们可以相对独立地工作时,受到工作重塑的限制就会较少,成本较低,员工进行工作重塑的概率就会较大;但某些工作是处于较为规范成型的体系之中,各工作模块相对固定,当一个环节想要进行重塑时,牵动较大,也就势必增加重塑的困难程度,难以进行下去。因此,工作任务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一项工作进行工作重塑的局限性。

为了全面研究工作重塑的影响因素,有必要构建一个综合模型将上述变量纳入其中,共同研究各个影响因素对工作重塑的影响机制。

二、计划行为理论

Ajzen在Fishbein等人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基础上展开研究,Ajzen通过研究发现,自身意愿并不是促使人进行某些行为的唯一原因,而是处在一定的控制之下的,因此,他对理性行为理论进行扩充完善,产生了新的研究模式——计划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计划行为理论指出,预测行为意愿的因素主要包括三类,一是行为态度。也就是实施某种行为的主体预先对后果进行分析,评价这一后果对于主体自身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包括正面影响的分析以及负面影响的分析;二是主观规范。即实施某种行为的主体分析这一行为实施的条件,通过对各方面的综合考虑,从自身角度出发,评价主体面临的社会压力如何;三是感知行为控制。即实施某行为的主体判断这一行为发生之后,自身对于这一行为的发展是否具有可以进行有效控制的能力。当主体判断行为态度正面所占比例越大,压力越小,且自身对于行为后续发展的可控程度越高,则主体发生这一行为的意愿也就越强烈,该行为发生的概率也就越高。

猜你喜欢
计划行为理论模型
自制空间站模型
从勾股定理到“一线三等角”模型
模型小览(二)
导数中涉及“[ex,l n x]”的模型
圆周运动与解题模型
试论消费者自拍行为的影响因素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向分析
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两法则和三模型
消费者低碳消费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锦州市居民家庭固体废弃物循环行为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