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循环将如何构建新供需关系

2020-12-23 09:43陈宪
南风窗 2020年26期
关键词:凯恩斯供需战略性

陈宪

经济学的主线是需求与供给及二者的关系。萨伊定律描述了早年的供需关系: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故市场出清,没有过多的供给,也没有过多的需求。凯恩斯基于非自愿失业即周期性失业的存在,挑明有效需求不足的现实,提出国家干预理论。在凯恩斯之前,经济学家认为,储蓄决定投资,凯恩斯提出质疑。他认为,投资决定储蓄,即需求决定供给,抑或需求创造供给。凯恩斯的这一创新,看似对原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一个环节的微小改变,但却开创了宏观经济学全新的领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出了重构供需关系的重大命题。这个论断建立在现代经济学对需求与供给关系,以及消费与投资关系认识深化的基础之上。

随着居民收入增长,中等收入阶层壮大;技术进步加快,供给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需求及其满足出现了若干重要特征:其一,潜在需求的比重提高,需要新产品、新服务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在中等收入及以上的人群中,这一特征尤为明显。其二,新需求成为经济循环的关键。唯有以科技创新不断创造新需求,才能平衡供需关系,并将经济活动引向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其三,供给转化潜在需求,创造新需求的能力增强,新产品和新服务大多是科技创新即供给创新的产物。

就静态的供需关系而言,消费需求是第一性的;在动态的供需关系中,内在创新的投资需求对消费需求有着拉动和促进作用。因此,国内大循环既要扩大最终消费,又要以供给创新实现潜在需求和满足新需求。在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业态层出不穷的新经济时代,科技创新创造消费需求,并通过投资需求,尤其是数字基础产业、绿色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基础产业的投资,具体实现这些创造过程。高铁科技和投资,乃至形成高铁产业,就是一个生动的实例。这是新经济时代需求和供给间关系,即消费、投资和科技创新间关系的重要特征。供给创新是新发展格局的源动力,是实现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途径。

正是因为供给创造需求,科技创新创造新需求,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扩大内需。公报进一步指出,科技创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里的“四个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经济主战场代表着创新或供给,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代表著需求,尤其是居民的最终消费需求,进而明确地揭示了需求与供给即科技创新间的关系。

科技创新成果通过产业化,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对中国经济增长,而且对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和居民最终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上,增加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并要求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我们估计,到“十四五”期末,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望达到30%左右。“双循环”和科技创新将共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凯恩斯供需战略性
供需紧张局势拉动煤炭价格上涨
供需略微宽松 价格波动缩窄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我国天然气供需呈现紧平衡态势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再造战略性大单品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