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港口古村文化的纪实影像探究

2020-12-23 04:46邢璐
声屏世界 2020年11期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古村

邢璐

摘要: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命题,传统意义上的丝绸之路被打上了新的时代烙印,也因此成为影视界争相选择的创作题材。纪实影像作为具有政论性的表达方式,在相关题材的作品中始终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从发展背景、影像内容及影像风格等方面结合当下具有代表性的纪录片作品对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及古村落相关纪实影像的创作表现进行探索,同时利用影像纪录古港古村落的开发所面临的单一雷同与个性化丧失的问题,不仅可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播,也能推进其自身特色及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 古港 古村 纪实影像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普通高校创新人才类项目《数字影像背景下的“海上丝绸之路”宣传推广研究——以广州黄埔古港为例》(项目编号:2018WQNCX293)。

紀实影像语境下的“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的提出使其作为主题的纪实影像被各大电视台及影视公司相继推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题材所创作的作品类型逐渐丰富,涉及内容广泛,影像风格多样,涵盖了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遗产、经济贸易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整体倾向于较为官方及宏观的表现模式。“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包括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也赋予了中国境内泉州、广州、宁波三个主要港口城市及其他支线港口以特殊的意义,使得其中的某些重要港口及周边村落至今还一直保留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及历史印记,具有一定的研究、审美、休闲等多重价值。我国的古村落及古建筑遗迹经历了时间的打磨,将传统文化保留在了当下人们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将静谧空间留给忙碌的人们,使其能够慢下脚步细细体味其中的文化底蕴及历史变迁。但在工业化发展背景下,部分古港及古村面临过度开发、景观雷同、地域特色丧失等问题,致使个别相关纪实影像的创作及传播也受其影响而产生了仅浮于表面等问题,创作者在此后的创作过程中需要加以注意并着手改善。

与其他纪录表现方式相比,纪实影像更直观、生动,不但为珍贵的历史遗存留下了易于长久保存的写实记录,更便于人们读懂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若能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更具针对性的对海上丝绸之路必经古港及周边古村落进行细腻的影像纪录及传播,以小见大、以影像诠释国家战略方针,通过对古港在历史时期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及当下发展状况的介绍等手段,生动展现“海上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使观众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共鸣,并引发其关注、保护与传承的愿望,进而激发国际社会的反响,使国内外观众更加深刻地认识“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纪实影像的基本要求是真实记录人类生活,以现实的原始内容为基本素材结构,虽也可以有艺术手法,但语言本体必须保证素材的真实性和编辑的生活自身的逻辑性,同时应具有一定的文献属性。因此,在针对古港古村文化相关的题材上,纪实影像可以客观记录为主要手法,从社会、人文、艺术领域出发,允许创作者适当介入,具体表现在对其历史遗存与当下环境的客观纪录结合采访、追溯历史、情景再现等进行内容阐述。

古村纪实影像内容的客观与介入

以人为本的纪录理念。各类社会文化及活动都围绕着人类展开,文化是抽象且无形的,因此需要通过人的行为将其延续和传承。无论在电影、电视剧还是纪录片中,人物往往在影像中最为重要。在以古港与古村为展现对象的纪实影像画面中,即可以当地古村“村民”为影像符号,围绕其生产生活、文化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客观记录,通过人物来反映其所处生活环境中的文化氛围,将原本具有抽象性特征的地域文化具体化、可视化。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第一集《穿越海陆》的开头是守护古代航标六胜塔的68岁的老人郭义禁的故事,以人为本、以微知著地通过对个例的详细阐释,引导观众领会泉州古港曾经作为“梯航万国”的东方第一大港而存在的辉煌历史。

古器物、建筑遗迹的客观表现。古器物及古村落建筑一直被认为是研究地域传统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遗址研究中,也大都伴随着具有地域特色的古村落建筑群遗迹及器物的发掘,并展现了沿线各国文明的碰撞与结合。除了中外贸易中常见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进口香料、食品、日用品甚至船只构造也都展现了中西方文化碰撞出的火花。从古村落建筑上看,广州黄埔古港及汕头樟林古港共同具有宗祠、祖堂、 寺庙、牌坊等,是具备浓厚岭南文化风格的古村落中重要的公共建筑;泉州具备兼容中国、欧美、印度、中东地区多种宗教史迹和海上交通重要史迹祈风石刻;历经百年的北海老街、客家土围屋、合浦汉墓群、大浪古城遗址等一批重要历史街区及历史建筑是见证广西的重要历史遗存。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古器物及古建筑若仅仅被珍藏于特定场所,很可能只被视为一次展示,当其影像得到纪录才会得到更广地传承。在影像内容选择过程中,创作者注重史迹与地域文化的结合,塑造当代人文与具有历史符号的景观结合的空间,更能使受众产生丰富的时空体验。

传统生活及文化的再现。客观纪实影像虽可真实纪录当下时刻所发生的事件,但其客观性依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主观影响。而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对于已经发生过的重要事件进行“真实再现”,由他人扮演或者运用现代化技术再现某些特定的历史性时刻,以此丰富叙事层次的手法也屡见不鲜。特别是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运用虚拟真实后期技术,以现有影像共有记忆为基础构建新的瞬间秩序,将抽象文化感性化,兼具抽象性和具体性,创造出以假乱真的场景已不再困难。纪实影像与虚拟海上丝绸之航运及贸易等的历史景象、古港村民及商船水手传统生活方式画面的适当结合,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影片带来的现实感与在场感,使观众在身临其境的过程中结合现实感发挥自身联想,更进一步领会影像传达的思想内涵。

古村纪实影像的画面语言

画面中视觉元素的把控。在影像作品的审美过程中,视觉元素的选择提炼及安排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主体的地位、画面的简洁及内涵的表达,具有厚重历史韵味的古港古村纪实影像则更需注重画面中元素的处理以渲染意境。在构图方面,纪实影像可采用对称式构图结合平角度拍摄展现具有东方建筑风格古迹的端庄稳重之美;以九宫格构图拍摄古村村民为主体的生活场景或以地方特色景观为主体的特写镜头;用航拍俯拍的角度压缩透视,突出点线面的组合,增强画面的平面构成效果,展现古村落的街道时而静谧时而川流不息的生活节奏。在用光方面,画面中需突出立体感及空间感的场景可利用斜侧光营造;需营造氛围的画面可采用清晨或黄昏的自然光达到逆光或侧逆光,突出光影对比。在色彩方面,为突出古港及古村的沧桑,纪实影像可适当降低画面中的色彩纯度,避免过分张扬轻挑;使用黄昏光的同时可利用偏暖的色温,以配合古村建筑特征达到暖色调的视觉效果。

影像节奏感的把控。与现代化都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同,古港古村有其自身的缓慢步调,因此更容易吸引在都市生活中疲惫穿梭的人们来到此地,放慢脚步并感受休闲安逸的气氛。因此,在影像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需注意画面内外的运动速度及运动范围。一般来说,缓慢、小范围的镜头运动及画面中关注点运动可营造出缓和感,甚至可在部分镜头的处理上采用静态场面调度,将运动减少到最低范围;在拍摄过程中带入剪辑思维,采用连续性相似运动也可使影像既不太过缺乏动感及节奏感,又能够提升观众在视觉上的一致感与流畅感。在后期剪辑的过程中,创作者也要注意影像片段快、慢及规则、不规则节奏的结合,运用具有相似性及冲突感的镜头组接打破影像的单调性,带来一定程度的视觉动感,配合与之节奏呼应的声音材料,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引起兴趣点和探索欲,维持观众的注意力。

结语

“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港口与相关古村落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具有超越一般古村落的特殊意义。本文从“海上丝绸之路”古港古村相关影像的发展现状、拍摄内容的主客观选择、影像画面元素的安排、影像节奏等方面对其主要创作过程进行了探究。创作者只有综合运用多种影像形式,挖掘地域文化特征,并尊重和观照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才能使影像作品在塑造地域及国家形象上更具个性魅力,不仅可在保持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将本土形象推出国门走向世界,更能够吸引观众及游客更深刻感悟及参与到这一文化环境中。(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名潞,陈小文.当代数码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美]布鲁斯·布洛克.以眼说话[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

[3]李文.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像传播策略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8.

[4]魏京录.“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空间叙事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海上丝绸之路古村
《古村小巷》
古村新景
古村之晨
游青云古村
古村新韵 别样“台味”
古村——大芦
印媒: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欲连印“季节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