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幼小衔接能力培养的大班数学活动:一起排队形

2020-12-23 04:54廖蕊陈青
学前教育(幼教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中心点队形大屏幕

廖蕊 陈青

活动来源

每年5~6月的幼小衔接阶段,很多幼儿园都会举行大班幼儿毕业典礼,通常会请幼儿表演歌舞节目。但是,在排练舞蹈节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舞蹈队形的排列、变换对大班幼儿来说是一个难点。我们思考,如何使幼儿在排列、变换队形的过程中主动思考,发展解决问题、空间知觉、沟通协调等能力,而非一遍遍地枯燥练习。

于是,我们尝试借助多媒体技术(摄像头、投影屏幕),幼儿可操作摆弄的实物(纸杯),直观的队形图示等,创设问题情境,开展了集体教学活动“一起排队形”,引发幼儿在排队形的过程中观察、比较,主动发现问题,用与空间位置相关的数学语言沟通、讨论、协调,并通过投影自我反思、调整、验证。这不仅为后续的舞蹈队形排列积累经验,更指向幼小衔接的关键能力培养。

活动目标

1. 尝试理解简单的队形图,并解决排队形时遇到的人数、方向、位置问题。

2. 尝试用清晰的语言交流排队形的方法。

活动准备

1. 物质准备:队形示意图若干、纸杯若干、摄像头、显示屏幕、笔、绳子。

2. 经验准备:幼儿有理解简单图示、用绘画表征立体事物的经验。

3. 分组:班级中一半数量的幼儿,单数、双数皆可。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最近,我们排练毕业典礼的节目,遇到了排队形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试一试,根据队形图来排队形,看看你们行不行。

(二)排队形“=”

1. 分析图形

老师出示队形图“=”,并提问:你们觉得这个队形是什么样的?

幼儿1两只手一上一下做出“=”的样子:这个队是平平的。

幼儿2:要站成一前一后的两排。

老师:这两排是一样长的吗?

幼儿3:两排是一样长的。

反思:我们希望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动作来描述他们观察到的队形特征,老师适当启发幼儿可能忽视的、需要细致观察的细节,例如两排是一样长的。而幼儿用语言、手势等表达的过程就是理解和内化队形特征的过程。

2. 讨论方法

老师:如果你们来排这个队形,可以怎么排?

幼儿4:分两半,一半站第一排,一半站第二排。

老师:是随便分两半,还是有人数要求的?

幼儿4:两排人数刚好一样,就能排成一样长了。

老师:大家同意吗?好的,待会来试试看。解决了一样长的问题,可怎么才能排成笔直的一条线呢?

幼儿5:得脚和脚对对好,不能歪歪扭扭地站。

老师:哦,就是要和旁边的人对整齐,是吧?

反思:讨论中,我们鼓励大班幼儿在“亲身排队形”前,先思考、计划,综合考虑分两排、人数、如何排得直、排得一样长等问题。过程中,需要老师不断提示、梳理幼儿提出的方法,将方法与图形特征建立联系。同时,鼓励幼儿倾听理解同伴的方法,在倾听和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不断补充、完善。

3. 排队形、集体验证

老师:好,那我们来舞台上试试看。请大家面向大屏幕排两排。

老师:试试看你们刚才说的方法,怎么保持队伍不歪?你们觉得,现在的队形排成功了吗?看看,现在前后两排一样长吗?可以怎么调整?

幼儿前后左右地观察自己和他人之间的位置、距离关系,也会相互提醒、沟通,如“你再往前站一点”“和我对对齐”“我们这排有点长出来了”等。

老师:这个队形成功啦!看来,排队形要根据队形的特征,想一些好方法,才能排成功。

反思:基于前面的讨论,幼儿对队形特征和排列方法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幼儿自主运用沟通、协调等方法,解决哪头过长、哪里不整齐等具体问题。他们不仅要关注自己的空间位置,关注自己与他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还需要用同伴能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进行交流、协商。一旦语言或动作不够礼貌,可能引起同伴间的争执和不快,这都是一些宝贵的教育契机。

(三)排队形“∧”

1. 分析图形

老师出示图形“∧”,并提问:这是什么样的队形?

幼儿6将两只手指尖碰在一起:它是有尖尖角的。

幼儿7:有点像三角形。

幼儿8:用两只手模仿鸭子嘴巴,一张一合:像张开的“嘴巴”。

老师:我们一起用手来比一比这个张开的“嘴巴”。这个图形有几条边?边有什么特点?

幼儿9:两条边是斜斜的,像山坡。

幼儿10:两条边一样长。

反思:我们鼓励幼儿不仅用动作,还可以用打比方的语言,来想象图形像什么。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同伴间的互相理解和对队形的加深认识。

2. 讨论方法

老师:这个队形可以怎么排?排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幼儿11:需要有一个人当尖尖角。

老师:一个人就能排出尖尖角啦?请你来试试看。

幼儿11走上舞台说:我还需要两个朋友站在我旁边。

老师:你再请两个朋友帮助你排。

3个幼儿协调彼此位置,站成三角形的3个点。

老师:大家觉得尖尖角现在有了吗?好的,大家都同意了。那接下来斜斜的边,怎么办?

幼儿12:剩下的人分两半,接在他俩后面站一排。

老师:你们觉得呢?听懂他的意思了吗?

反思:幼儿对队形的尖角很敏感,可以请对排“尖角”有感觉的幼儿先讲述想法,试着排排看,其他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思考和想法会越来越多。老师也持续通过提问,鼓励幼儿思考排列方法与图形特征之间的联系,如斜线、一样长的问题怎么解决。

3. 排队形、集体验证

老师打开摄像头和大屏幕投影,鼓励幼儿可以根据屏幕上的图像,自我检查、验证、调整。老师分批请幼儿上舞台,先排好尖角后,一次请3~4人排队形,台上和台下的幼儿可以提出问题、互动、沟通和调整。

在幼儿自主排队形的过程中,老师根据幼儿的情况,随机提问:看看大屏幕上你们排的队形,有什么问题?这条边平吗?怎么调整?两条边一样长吗?有什么办法不歪?谁能跟朋友讲清楚你的建议,让朋友能听懂,并愿意试一试?

老师小结:你们想出了一些好方法解决了尖角、斜线、一样长的难题。有时候不用拉朋友,只要把你的建议讲得又清楚、又友好,朋友就愿意试试看了。

反思:这一环节,我们通过舞台正上方安装的摄像头,将幼儿排列的队形实况投影在大屏幕上,很好地帮助幼儿自主发现、自我验证、主动调整和与同伴协调。过程中,老师也注意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屏幕、有礼貌地建议同伴、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从而保证整体队形的完整,并学习分享自己的好方法,如用对准前面幼儿的后脑勺来保持直线。

(四)排队形“×”

1.分析图形

老师出示图形“×”,并提问:这个队形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幼儿3:是两条线交叉的。

幼儿6:我看到有4条边。

老师请幼儿6到图纸上指出他看到的4条边。

老师:你是把队形看成两排交叉,他是把队形看成四排连接在中心点上,都是对的。

幼儿8:我发现每一条边都是一样长的。

反思:幼儿个体对图形的理解也许不尽相同,但充分地表达,甚至有观点的碰撞,非常重要。幼儿对图形的不同理解、尝试图形分解,都会对后续掌握排列队形的方法产生影响。

2.借助纸杯讨论方法

老师:这个“×”队形怎么排?我们先排哪里比较好?

幼儿2:我们12个人4组,一排一排地排。

幼儿7:先排中间比较好,需要一个人当中心点。

老师:我们先试一种方法,我借你们一些纸杯,一个杯子代表一个小朋友。如果用你的方法,可以怎么排列这些纸杯小人?

幼儿7边摆边说:让4个杯子围着中间一个杯子。

老师:谁是中心点?

全体幼儿:中间的纸杯。

老师:谢谢你,接下来大家觉得可以怎么排呢?

幼儿9:在4个杯子的旁边接着排下去。

老师:请你来试试看,你想排哪一排?需要几个杯子?我们一起算一算。

幼儿9从剩下的8个杯子里拿出两个排一条线。幼儿5把剩下的杯子排在剩下的3条边,呈放射状。

老师:大家觉得这样可以吗?谁来调整一下?

反思:这一图形相较前两个图形更复杂,难点在于如何表现交叉点以及线条之间的角度。因此,老师提供“纸杯”这一支架,用于幼儿在尝试思考、表达方法时,可以借助直观而外显的材料,呈现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也有利于同伴间的理解、沟通和达成共识。

3.排队形、集体验证

老师:我们用纸杯排成功了,现在按照刚才的好方法自己来排队形。谁做中心点?

幼儿1当中心点站上舞台。

老师:接下来,大家找到朋友,排到中心点旁边,商量好你们是排哪一条边,你当哪个杯子。

幼儿自主结伴、协商,在舞台上尝试排列。

老师提示幼儿,过程中看看大屏幕,发现有什么问题,可以怎么调整。

老师:今天,你们排队形时想了很多好方法,我们可以在排畢业典礼的舞蹈时用一用这些好方法。

反思:幼儿有了前期用纸杯排列的经验,此时会更加明确要找几个朋友排列一条边,围在中心点的什么位置,怎么站出有斜度的直线。大屏幕仍然起到了辅助幼儿自主发现、调整的作用。例如,幼儿从大屏幕上能直观地发现自己这条边与对角的一条边是否连成直线,自己这条边与相邻边的距离和角度等。幼儿借助大屏幕能叫出很远幼儿的名字,提醒他“再往前站一点”等。因此,幼儿将平面队形图、纸杯演示图和自身排出的队形较好地建立了联系。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集体建构对队形的认识、排列队形和自主验证调整的方法,更好地获得了空间方位的经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反思等积极的学习品质。

猜你喜欢
中心点队形大屏幕
队列队形体育教案
Scratch 3.9更新了什么?
如何设置造型中心点?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宁夏
日本公布新年号:令和
磨课,一段痛苦与快乐交织的过程
队形
浅谈LED大屏幕在县级春晚中的应用
寻找视觉中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