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全事件调查中机务人因工程培训体系构建概述

2020-12-23 02:00程林
科学与信息化 2020年32期
关键词:体系构建

摘 要 本文首先针对不安全事件调查中人因工程培训体系的必要性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对培训体系的建设意义进行了三个维度的分析,分别是行业需要、人才需要、研究价值三个方面。最后文中提出了培训体系的建设方案的思考。

关键词 不安全事件;机务人;工程培训;体系构建

民航产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产业,同时又是一个要求高安全的行业,确保每次飞行中安全是必要的出发点。根据国际民航维修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所有航空安全事故中80%与人的因素有关。传统上,民航安全中人的因素研究对象大部分指向飞行机组人员,少量指向空中管制人员[1]。但近年来通过许多失事案例及事故征候的研究发现,检查及维修飞机的机务人员已经逐渐成为人的因素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1不安全事件调查中机务人因工程培训体系的必要性论述

机务维修工作的人因工程问题相较飞行及空管具有较多差异,主要体现在环境复杂、人机界面复杂、组织层级复杂等方面。因此,建立专门的民航维修人因工程培训体系符合民航安全建设的根本需求。这也将极大的提高机务工程相关专业人员在人因工程方面的能力,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人因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2]。

另一方面,机务维修还没有得到从人的因素方面特别是人的可靠性方面进行系统的、定量的分析和研究。因此,深入开展民航维修中人为因素研究,系统培养具有机务维修人因工程专门知识的人员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机务维修人因培训体系建设意义的多维度分析

2.1 不安全事件调查中人因工程培训体系建设符合民航安全的发展需要

民航维修是保持飞机良好的运行状态至关重要的环节。在以往的民航安全管理工作中维修人员人的因素问题并没有得到较高的重视。但机务工作本身具有技术密集度高、流程复杂等客观情况,这将导致机务维修过程中发生人为差错的概率较高。同时,机务工作中会面临高温、极寒、强噪声等恶劣环境,这也使得民航维修工作面临更严峻的安全风险。此外,近两年我国民航安全事故及事故征候中,由于机务维修差错导致的事故比例明显升高。基于以上情况,建设专门的民航维修人因工程实验室符合民航安全发展的根本需要。

2.2 民航维修人因工程实验室建设符合机务人因人才培养的需求

在传统的民航维修学生培养过程中,技术类培训占有较大比重[3]。但我们可以看到,在实际机务工作中,技术知识能力仅是维修学生核心能力的一个部分,人因工程分析能力在机务团队管理、差错管理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民航维修人因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将极大提高民航维修相关专业学生人因工程的应用能力。实验室建成后,将为民航行业输送大量优秀的民航维修方面人因工程的专业人才。

2.3 民航维修人因工程具有特殊性,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传统民航行业人因工程更加重视飞行及空管人员的相关研究及应用。1986年国际民航组织在227 号咨询通告中指出人的因素是有关人的科学;关于工作和生活环境中的人,人与设备、程序及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人与其他人的关系。通过对民航维修工作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在人机、人人、人环等多个界面上民航维修都具有一定特殊性,相较飞行及空管界面更加复杂多变。因此,建设民航维修人因工程实验室具有极大的科学研究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可以促进整个民航行业人因工程的研究。

3不安全事件调查中机务人因工程培训建设方案思考

3.1 民航维修专业基础人因工程实验教学条件建设

针对民航维修专业学生基础人因工程课程教学内容, 项目拟在初期结合机务专业特点,完成民航维修专业基础人因工程实验教学条件建设。主要实验内容包括人体基本测量(形体尺寸、生理参数、认知特性等)、环境基本测量(温度、湿度、光照、噪声、辐射、空气等)以及工作地基本测量(几何、物理测量等)等。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人因学测量手段和测量概念, 强化人因工程的概念, 并且能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自觉地考虑“人-机-环境”的互动关系, 提高工程设计的人性化水平。

3.2 民航维修可用性评测与人机交互实验教学条件建设

实验室主要开展机务工具、手册、设备等相关产品的可用性评测及人机交互测试,并结合民航维修实际需求,进行产品优化,提高民航维修相关产品的可用性。同时针对可用性评估及人机交互开展本科生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对可用性及人机交互理论的深度认知。

3.3 民航維修技能传递实验条件建设

民航维修技能大多为内化的技术性知识,传统的师徒方式并不能高效完成技能传递。为了更高效的传递技能,实验室拟引入眼动追踪工具可在不干扰员工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更好地了解他们在日常任务的执行、相关的决策或与工作环境交互的情况。获得与个体效能相关的迅速且客观的洞察将有助于发现最佳的技能和操作模式。通过眼动追踪找出规程中无效的工序以及通过适当的培训或技能传递方式得到提升的工序。在此基础上开展技能传递教学实验,提高学生设计和应用技术传递的能力。

3.4 民航维修疲劳评估实验条件建设

实验室拟采用生理多导仪、眼动仪、脑电等多种工具开展民航维修疲劳评估实验。实验室将根据目前主流的疲劳评估方法,设计相应的实验,培养学生评估维修疲劳,识别疲劳特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于海田.民航安全分析与管理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1.

[2] 王永刚,王燕.人为因素的多维事故原因分析模型[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8(2):96-100.

[3] 李克武,郭建胜,周长飞.航空维修人为因素事故分析系统研究[J].航空维修与工程,2005(6):42-43.

作者简介

程林(1990-),男,四川遂宁人;学历:硕士,职称:讲师;现工作单位: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研究方向:飞行器适航技术。

猜你喜欢
体系构建
浅谈高校安全稳定保障体系的构建
高校青年教师在职实践能力提高体系构建
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浅议
网络思政教育的构建与创新研究
关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研究
浅议中小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构建
高职教育质量管理内涵及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研究
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